蜀中才子李调元的联事趣闻
四川蜀中,天府之国,山明水秀,人杰地灵,自古文人才子层出不穷,从司马相如、杨雄到李白,三苏父子,隽才云蒸,诗家辈出。至清又有三大才子张船山、彭端淑、李调元横空出世。
李调元纪念馆坐像
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四川罗江县人,诗人,戏曲理论家,尤其擅长作对联,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里,笔者仅挑选几副趣联,连缀成文,以飨读者。
李调元自幼受父亲影响,爱好读书,才思敏捷。五岁时,其父见屋檐下有蜘蛛在结网,便顺口说出一对子的上联:蜘蛛有网难罗雀。谁知李调元马上就对出了下联:蚯蚓无鳞欲化龙。父亲很惊喜,便送他入私塾去学习。
李调元与先生对对
读私塾期间,和所有小孩子一样,李调元也喜欢养蚕。老师问他“养蚕何用?”他顺口答道:“蚕作茧,茧抽丝,丝织绫罗绸缎暖人间!”老师一听,直夸“了不得!你可能对出对句?”李调元想了想,拿起毛笔写道:“狼生毫,毫扎笔,笔写锦绣文章传天下!”老师更佩服了。
一次,李调元身上长疥疮,上课时总是抓痒,老师见了,知道这孩子聪明善对,便调笑他说:“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痒越抓,越抓越痒!”说得课堂上大家都嘻嘻哈哈笑他。李调元正在痒的难受,听先生调笑他,同学跟着取闹,便有点急,顾不得尊卑,张口说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死有生,有生有死,先生先死,先死先生?”弄得老师很尴尬,但还是大大地表扬了他一番。
到19岁时,他已是才华横溢、能文能诗能画的大才子,名声在外。但是,敢说、狂傲的性格也逐渐显现。
这年,志得意满的他便带了一个书僮上京赴考,傍晚赶至渡口,却见有许多人在等船。不久船到,你拥我挤,争先恐后,李被挤得东倒西歪。艄公见李是书生模样,斯斯文文的,挤不过別人,有心成全,便拦住大家说:“人太多,坐不下。我出一对,各位若能对上,便先渡河,还不要船钱!”众人一听,就有人起哄,也有不少人粗通文墨,大声叫好!待众人平静,艄公便说道:“我是粗人,识字不多,各位相公不要见笑。”随即说出上联:“鼻孔子,眼珠子,珠子高过孔子”。众人一听,觉得容易,表面是说人的五官布局,其实不然,另有所指:孔子是大圣人,珠子谐音朱子,宋朝大理学家朱熹,虽对圣人不敬,却很巧妙。一时间大家都无言以对。这时,李调元不慌不忙地说:“眉先生,须后生,后生长过先生!不知中式否?”艄公说:“相公对得好,请上船!”
李调元书法
一天,急于赶路,错过宿处,便到一村庄找到一大户人家借宿。户主原也是进士,做过几年知县后退隐,正和一班文人学士喝酒,座中有位文人不耐烦,嫌扫了酒兴,见是个年轻书生,便想把他撵走,便说:“既是学子,当熟悉作对。鄙人出一上对,请学子对对。'随口吟道:“树木桠多,不宿无毛之鸟”,显然有拒客不敬之意,李调元一笑,对曰:“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那文人一听,气势不凡,亦有讽刺之意。便请教姓氏,李答:“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弄得在场人尴尬不已,主人马上出面,热情招待。
行至江南某州,这里是文人荟萃之地。这天正赶上州官为赴京会试才子饯行,李调元也是年轻学子,亦被请入席中。进入堂中,见正中方匾上写着“起凤来龙'四个大字,左边摆满了当地名流的文章,取名“大块“;右边放满了当地雅士的诗词,名曰“玉珠”。席间书生们高谈阔论,品评人物,连李白杜甫也不放在眼里。有人说,今年非比往年,有个四川才子叫李调元,名气很大,不可小觑。这时有一狂生大声说道:“李调元乳臭未干,徒有虚名,只善嘱对,文章不通,诗词更是狗屁!”众人狂笑,李不动声色。州官提议做做对子以助酒兴,要求上联以“大块”作头,“起”字收尾,下联以“玉珠'作头,“来”字作尾。众学子一时无对,李上前提笔写道:“大块投河,方知文从胡说起;玉珠击鼓,始信诗由放屁来!”众人不明何意,都知不是好话,也有反应敏捷者,领会到“大块投河,玉珠击鼓”都发出“扑通扑通”的声音,是“不通”的意思!众人一听,都很愤怒,纷纷指责,问其姓名。李调元又挥笔写道:“李白诗名高千古,调奇律雅格尤高。元盼多少风骚客,也为斯人尽折腰。”写罢,掷笔而去。有见机得快的,马上看出这是首藏头诗,内藏“李调元也”四字。
李调元站像
李调元中进士后,曾入翰林院,在吏部就职。由于他太敢说,狂傲不羁,不为上司所喜,所以不久便被外放至广东学政。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抚台大人很欣赏李的文才,带领当地文人设宴款待他。抚台大人对他很尊敬,但有几个才子却不服气,想试试李调元的才华。席间便提出对句为乐以助酒兴。李欣然应允。一人说:“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滔滔,大宗师自何处来?'“大宗师'显有讽刺之意。李对曰:“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蒙蒙,本学政从天而降!”那才子见难不住他,便又说:“大人可否再赐教一联?”不等李答应,便吟道:“五百罗汉过湖,岸边波心千佛子”,李稍加沉思,对道:“一个淑女对月,人间天上两婵娟。”对完,马上说:“本官也有一上对,请教众才子:枣棘为薪,截竖开横成三束',这是个拆补字联,众才子苦思不得,抚台大人到底是高,接口道:“阊门启户,移多补少作两间。”这也是个拆补字联,把“阊”字里多的“日'字移到另一个门里,就成二个“间”字了。
有一年,李调元被任命为两江主考,主持乡试(选拔举人的考试,在地方举行;会试,选拔进士的考试,在京城举办)。两江乃文人才子荟萃之地,虽然只是个会试,但秀才里藏龙卧虎,出个状元榜眼探花什么的谁也说不准,所以主考官们往往也是压力山大。李调元却很轻松,没事就去秀才们聚集交流的地方去转转,以期发现真正的人才。一来二去,秀才们和这位主考大人也就熟了,便在中秋过后十八这天晚上邀请李大人游江赏月,李欣然答应。
十八这天,当地最具盛名的六位秀才才子约齐陪李大人,一行七人划船游江。当晚,秋风习习,丹桂飘香,明月高悬,水天一色。当然也少不了佳肴美酒,吟诗作对。六位秀才深知这位李大人最擅对对儿,便扬长避短,说是对对儿是小学问、小儿科,蒙童都会,谈到作诗,说数字入诗且有意境就很难,不如请大人作首数字入诗的大作,让学生们学习学习,李发觉这几个秀才有点难为自己的意思,便说:“数字入诗亦不难,眼下就有二位古人可入诗”,便随口吟道:“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娇。”大乔小乔是三国时连曹操都垂涎的东吴二大美女,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本诗用从“一”到“十'的数字,咏出了两位美人的姿态仪容,可谓生动妥贴。几位秀才也是暗暗佩服,但表面仍不服:“大人这咏史诗,巧用数字,确是生动。不知大人能否就眼下人物风景也作数字诗一首呢?”此时李已有些醉意,仰头望天,月已西斜,已过午夜,突然问道:“今天十几?”秀才们答“十八”,李突然大声问“到底十几?'几个秀才先是一愣,有反应快的说到:“大人,子夜已过,现在应当是十九。”李突然说:“有了!你们听着,数字入诗,眼前人物眼前景: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颠。五鼓四更鸡三唱,怀抱二月一枕眠。”吟罢,身子一歪,酣然入梦,剩六个才子在风中发呆。
乾隆46年(1781),因押运四库全书去上京路上遇雨,淋湿了书籍,和珅趁机进谗言中伤李调元,皇上生气,贬李到伊犁,直到1785年因母病上奏朝廷才得回归。
回归途中,路遇大雪,寻一酒店避雪歇脚。见墙上悬挂一上联: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没有下联。店主说,有位书生偶然灵感上头,写出此上联,再也作不出下联,便写在墙上,静等有缘高手。这是比喻联,把狗爪印比作梅花,生动形象,恰到好处。李苦苦思之,正自沉吟,忽见乌鸦落在雪地上,跳跃觅食,留下满地爪痕。李灵感来了,索笔写出下联: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也是把爪印比作片片竹叶,天然妙对。
墨竹图
回到家中,家人见面,自是唏嘘感叹。其妻也是作对高手,便出了上句,抒发感慨:“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李更是感慨良多,对曰:“花落花开,花开花落,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从此,李调元便绝意仕途,啸傲山水,著述自娱。1803年去世,享年七十岁。
谢谢阅读!谢谢关注!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