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殤
澳大利亚,大沙漠,库杜阿拉井,全球最干燥的区域之一,每年降水量只有2毫米。
2001年,澳大利亚政府正式颁布“垦荒令”,呼吁沿海居民前往内陆发展农业,并指派专业人员为迁居的居民钻井、安装家用风车发电,每月固定发放津贴且免除所有税款。
45岁的曼联,成为了首批新移民,带着妻儿一家5口来到了库杜阿拉井,成为这片荒漠的第一户人类居民。
当曼联一家到达目的地时,坚实的板房已经就位,地下120米的水源也已喷涌而出,流进了屋后硕大的蓄水池塘,风车欢快的转着,家里灯火通明。虽然风沙依旧,但不能掩盖新家的生机和希望。
曼联制定的未来计划是:先用3年时间在自己的居住区周围种植防沙林,等到防沙林稳固后,再在附近开垦农田种植玉米等高抗旱庄稼。用自己的双手营造一片荒漠中的绿洲。定居库杜阿拉井后,曼联发现,自己竟然还拥有为数不少的邻居——野骆驼、代数、考拉、金刚鹦鹉……它们非常怕人,惊鸿一瞥间便忙不迭的远遁。
曼联对这些邻居产生了兴趣,闲暇时便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于是不禁对它们产生了些许的尊敬和欣赏:为了一点点饮水或食物,它们不惜长途跋涉30公里;没有饮水的季节,它们可以靠着树叶草根中微乎其微的水分,维持生计两个月;他们可以刨开地面的沙土,挖出一米多深的坑,只为允吸一下带着一丝水分的泥土……在这片水分无比珍贵的土地上,它们个个都是生存专家,坚强而执著地延续着生命和种族。
曼联很高兴自己的到来能改变这些邻居们的生活条件,取之不尽的地下水在风力发电机的汲取下源源不断地流进池塘,水源独特的声音和味道很快就吸引了那些邻居,它们先是远远看着,情不自禁地伸出舌头品尝空气中潮湿的味道,终于抵御不住甘甜的诱惑,一步步接近,接近,最终一头扎进了曼联家的池塘。当第一口水终于顺喉而下后,便没有哪个动物再能拒绝如此美妙的享受了。它们沿着池塘一字排开,畅想此生最完美的一次饮水。
半个月后,曼联家的池塘就成为方圆几十公里内动物最集中的栖息中心。
而随着曼联种植的桉树开枝散叶,他家仿佛变成了一个动物园:防沙桉树林外居住着成群的野骆驼,树下躺着袋鼠,树干上趴着正咀嚼桉叶地靠啦,树枝上栖息着数以百计的金刚鹦鹉……
清晨,在金刚鹦鹉的鸟语中醒来,入夜,在袋鼠嬉闹得叫声中入睡。曼联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垦荒移民,他非常享受这种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日子。
当防沙林工程终于完成后,曼联开始种植玉米,库杜阿拉井虽然干燥,但日照丰富,因此,几乎所有的农业害虫在这里都绝迹。在充沛的地下水地灌溉下,曼联当年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收成,且收获的玉米质量全部达到顶级,加上不用纳税,曼联的银行户头很快就丰盈起来。
尝到了甜头的曼联索性贷款购买了一批农机带回库杜阿拉井,开始了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在曼联的农田越来越多的时候,邻居们也随之步入了一个生存的黄金时期:当齐刷刷的玉米地延展数公里的时候,早已解决了饮用水问题的它们也就不用为了食物担忧了,肚子饿了,自顾自地钻进玉米地里,甘甜多汁的玉米秆、柔韧口感好的玉米叶、鲜嫩甜美的玉米苞……无一不是它们从未品尝过的美味。
吃了这样的美食后,以往那些用来果腹的树叶草根便再也引不起它们的食欲了。它们喧宾夺主地将曼联的农田当作了自家的食堂,将长势良好的玉米地破坏的满目疮痍。
曼联遭遇了歉收,本打算丰收后偿还贷款的计划也因此落空,不得已他向动物专家求助。
专家告诉他:若是在前期就做好防止动物破坏庄稼的准备工作,让它们明白庄稼地是“危险区域”,可能还会奏效。但如今,它们全都认定庄稼地是最好的食物来源,形成了思维定势的它们,已经驱之不去,任何补救工作都来不及了。
无奈之下,曼联只能选择离开——他爱动物,但没有爱到把动物的生存看得比自家的生活还重要的程度。
随着曼联一家的再次搬迁,风车停止了旋转,地下水也不再流淌,曾经绿意盎然的田地也就此荒废。而那些赶走了曼联的动物们呢?
当曼联加搬走半年后,一个路过的路人发现了遍地的动物尸体,生物学家闻讯赶来,对这些尸体进行检查后发现,它们竟然全部都是因为饥渴致死!
在曼联垦荒的这5年间,它们已经习惯了不为食物饮水发愁,衣食无忧的日子让它们就此丧失了自然求生的本能。而它们诞出的后代,为医学会的就是去池塘饮水、去农田觅食。一旦池塘干涸农田荒芜,它们就只能束手无策的等待死神的来临。
根据专家测算,库杜阿拉井的本地野生动物,起码经过了数万年的进化才形成了当年的荒漠中自由生存的特质,可仅仅5年水美草肥的日子,就让它们数万年的艰难传存的后代毁于一旦。
有时候要灭绝一个种族,并不需要屠杀,对它们纵容一点儿,当它们养成以来习惯后,骤然断绝所有援助,死亡回来的比杀戮还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