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豪”刘禹锡的传奇人生(四):壮志难酬,初心未改
导语:
唐敬宗宝历年间,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当时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目睹金陵的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了《金陵五题》,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其中的《乌衣巷》备受后人推崇,被誉为千古绝唱。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士族居住的地方,开国元勋王导家族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朱雀桥从东晋至陈一直是世家豪族游玩的地方。
但是,昔日的繁华之地与富贵之乡如今变得冷落起来,朱雀桥畔长满了野草,到处盛开着一簇簇的野花。
黄昏时刻,夕阳西下,乌衣巷内一片幽暗,那些曾经在王导和谢安的高楼华屋中筑巢的燕子如今都飞到普通百姓家中去了。
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历经唐朝多任皇帝的刘禹锡也像那些燕子一样,见证了唐朝的由兴到衰,历尽贬谪之苦,英雄仍无之用武之地,这首《乌衣巷》无不充满诗人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万千感慨。
春天的桃花烂漫妖冶,却与刘禹锡的人生结下了不解的缘,刘禹锡因桃花两遭命运的劫难,更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传奇色彩。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十二月,已经被贬朗州10年的刘禹锡接到了朝廷召他回京的诏书。
十二月,他从朗州启程北上,想把逝去的岁月补回来,尽快实现自己的报国宏愿。
他的心灵虽然受到很深的创伤,但并未失去生活的信心,他盼望阳春三月长安牡丹盛开的季节,能在新的职位上重新发挥自己的才能。
第二年三月,刘禹锡同柳宗元等去长安玄都观看花,刘禹锡见玄都观里桃花满园,触景生情,写了著名的《戏赠看花诸君子》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以桃花比喻权贵,已有轻蔑之意,而且讽刺他们是在排挤自己出朝的情况下才被提拔起来的,更加激怒了通过逼宫的方式登上皇位的唐宪宗和当时的权贵,不久刘禹锡就又被贬为连州刺史,怀着贬逐十年的辛酸和召而复逐的悲愤前往赴任。
岁月荏苒,距上次因桃花诗被贬已经14年过去了。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刘禹锡回到长安,又恰逢春天桃花盛开之时。
刘禹锡重游玄都观,看见观中的桃花已荡然不存,荒芜的庭院中只有些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摇摆,老道士也不知去向。
这种凄凉的景象与当年玄都观里桃千树,满观如红霞,观花人潮如涌的盛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刘禹锡又触景生情,作诗道: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
如果说刘禹锡两遭桃花劫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那么他的倔强和不懈斗争早已为此埋下必然的因素。
刘禹锡从小生活在江南地区,对那里的农民生活是有所了解的,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一贬再贬,长期沉于下僚,远居边荒,使他有了更多的接触社会下层的机会。
他关心农民的疾苦,在任地方官时,每逢灾荒便上疏请求救济和蠲免。
大和六年(公元832年)二月,六十岁的刘禹锡抵达苏州,出任苏州刺史。
当时苏州刚刚经历了水灾,刘禹锡到任后就察视灾情,了解百姓疾苦,为民请愿,赈恤灾民。
他积极努力,想方设法地实施朝廷赐米赈灾的救令,从本州常平义仓中调拨了十二万石米,逐户分发,并宣布减免赋役。
由于刘禹锡昼夜苦心的治理,消除了灾情,恢复和发展了生产,朝廷优诏嘉奖,特赐紫金鱼袋,以示荣宠。
百姓对刘禹锡十分敬仰和拥戴,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他与曾经做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一起称为"三贤",兴建了思贤堂,岁时致祭。
无论政治命运有几多波折,刘禹锡忧国忧民的报国之心终生未改。
直到晚年他再次回到洛阳闲居,在和朋友的唱和中,一方面对自己数十年来仕途坎坷,壮志未酬流露出苦闷的心情,另一方面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
刘禹锡晚年在《始闻秋风》中写道: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842年,刘禹锡71岁,抱病写了《子刘子自传》,他为自己壮志未酬而感到遗憾,又为自己在立身行事方面问心无愧而感到骄傲,其坚持理想和刚强轩昂的性格始终未变。
这一年,刘禹锡与世长辞,其挚友白居易悲痛欲绝,写了《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哭刘尚书梦得二首》节选
诗中不仅表达了深切的悼念之情,而且还对刘禹锡的为人推崇备至,称他为贤豪,把他的诗文创作与《春秋》相比,这是对刘禹锡人品与诗文的最恰当的评价。
时光的车轮滚滚而去,前朝旧事都已淹没在红尘中,只有那不朽的诗篇和伟大的精神像璀璨的明珠一样闪耀在历史长河。
刘禹锡在宦海的激流中奋勇前进,斗争不止,在流离迁播的一生中以文明志,修炼心智,陶冶情操,最终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