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哥仨,分别效力魏蜀吴,谁的结局最好?

三国时的诸葛家族很奇怪,诸葛亮跟着刘备建立了蜀汉,他的亲哥哥诸葛瑾却投效东吴,还有一个族弟诸葛诞则效力于曹魏。

后人形容这哥仨分头下注,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众所周知,魏、蜀、吴三国的关系,基本上是敌对的。蜀汉和东吴就算结盟,那也是为了抱团取暖,共抗曹魏。如果没有曹魏这个大敌,蜀、吴肯定得开战。

事实上,就算有曹魏的威胁,蜀、吴还是因为荆州打得不亦乐乎,结盟期间也各有算计。这也就代表着,诸葛三兄弟在政治上是对立的。

那么问题来了,一家兄弟,为什么不选择同一个主公呢?

首先是他们各自的际遇不同。

诸葛亮会结识刘备,是因为父母相继去世,他跟着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豫章赴任,但东汉朝廷不认可袁术的任命,派人取代了诸葛玄的职务,诸葛玄便去荆州投靠刘表。

后来诸葛玄去世,诸葛亮隐居于隆中,与当地名士徐庶崔州平等多有往来,个人宣传做得比较到位,成了荆州当地的“网红”。

同样投奔刘表的刘备到了荆州后,听说了他的名声前去拜访,才有了传扬后世的“隆中对”。

而诸葛瑾比诸葛亮大6岁,父亲去世时已长大成人,因而没有依附叔叔,先是留在老家琅琊,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进入相对平和的江东,认识了孙权的姐夫弘咨

弘咨将他引荐给孙权,得到孙权的重用。就这样,诸葛瑾这一脉算是在东吴安了家、立了业。

诸葛诞应该比他们俩都小得多,在他长到可以入仕的年纪时,局势已经比较明朗了,曹魏占据大部分江山,东吴和蜀汉都只是一隅之地,假以时日定然被曹魏吞并。

这种打明牌的情况下,像诸葛诞这样的明白人,自然会选择曹魏。

其次是为了分散风险。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他的对头们也常骂他是乡野村夫,这就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仿佛诸葛家真是起于微末。

其实这是大大的错觉。

诸葛家族是山东琅琊郡的名门望族,世代为官。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家中子弟当官的也很多。

如果没有这样的家族底蕴,袁术也没必要笼络诸葛玄

像这样的大家族,考虑问题往往更为长远,深谙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喜欢四处下注,分散风险。一个翻车了,还有别的子弟能带领家族再次兴盛。

因而,诸葛玄、诸葛亮去了刘表的地盘,诸葛瑾就去找孙权;两位族兄在蜀汉、东吴各居高职,诸葛诞也不投奔他们。

可要说三人的结局谁最好,很难有定论,似乎都谈不上多好。

诸葛亮虽在蜀汉地位崇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为了蜀汉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活生生累死在战场上,享年54岁。

29年后,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灭蜀,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双双战死。

诸葛瑾也得到孙权的信赖,在孙权称帝后出任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册封宛陵侯,活到68岁的去世,这样的年纪在三国那个乱世绝对算高寿。

他的长子诸葛恪是东吴中后期的权臣,独断专权,被宗室孙峻联合吴主孙亮设计诛杀,在东吴的诸葛子弟也都受到牵连。

最惨的是诸葛诞,本来选到了绩优股曹氏,谁知遇上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他看不惯司马氏,同时也是为了自保,在东吴的支持下于寿春起兵讨伐大将军司马昭,战败被杀,夷灭三族。

但那有什么用?没多久东吴就被司马氏建立的晋朝灭亡了,诸葛靓也只能降晋,兜兜转转还是落在了司马氏手中,降臣的身份自然没有多少政坛话语权,基本是一辈子废了。

从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三兄弟的结局没有谁更好,只有谁更差。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三国那么个乱世的大背景下,谁也不能保证就一定能笑到最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