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从众心理”?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

  • 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 大多数家长不管孩子的兴趣与天赋,盲目报名参加一些大家都在学的奥数、小提琴、芭蕾舞学习班,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天赋;

  • 新开的店,通过各种打折的手段保证店里面火爆的场景,营造购物的场景,利用的就是从众的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心理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认为,在群体中,每一种情感和行为都极具感染性。

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实验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阿希实验”。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了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他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它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它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为什么无法保持独立的判断,从而选择“从众”?

个体因素:

1、自我意识: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做事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不太会去从众;而公众自我意识强的个体往往以他人的要求和期望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从众的可能性较大。

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高的个体对自己有更充足的自信,更相信自身的判断和选择,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自我评价低的个体则更倾向于相信社会准绳,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3、依赖性:个体的依赖性越高,对团体归属感的需求越大,越需要被团体认同,从众行为也就越容易发生。而个体独立性强的个体则不太会选择从众。

群体因素:

1、一致性:群体成员一致性越高,人们对群体的归属感越高,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

2、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大,对个体吸引力越强,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如美国大学兄弟会或姐妹会,类似团体的凝聚力极强,当几个老成员开始欺负想要加入该团体的学生时,其它成员很容易也参与到霸凌行为中。

3、规模:随着群体人数的扩大,从众行为发生几率越高,但人数有一个极限,通常群体规模越接近3-4人,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超过这个范围后,人数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常处于意见的少数派,而经常处于意见的多数派。可能你就是迫使别人从众的群体中的一员。多数群体有时不想深究别人持不同意见背后的原因,只想让他们回归所谓的“正轨”。

从众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有所表现。我们了解人的从众心理,并恰当地处理其行为,是很有意义的。

大多数都认为从众行为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因此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实际上,对待从众行为要辨证地看。

一味盲目地从众,可以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减少盲从行为,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是非并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

该如何避免消极的从众效应呢?

首先就是要培养自己,养成凡事先动脑,后动手的习惯。

当你发现你自己的想法或者做法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要先冷静的思考,不要急着采用别人的建议先在自己的脑子里想一想,假设自己真的采取了跟大家一样的做法,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熙桓心理

生活中,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从众行为是很难避免的。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0)

相关推荐

  • 从众心理是如何影响用户行为的?

    为什么用户对微信公众号100000+文章会那么感兴趣?而运营人员却宁可冒着封号的风险,却要花四五百钱去刷文章的阅读数,这些行为的背后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用户的行为和心理呢? 公子义研究了201 ...

  • 什么是从众心理,这个视频很好的做了诠释。...

    什么是从众心理,这个视频很好的做了诠释. 在集体的躁动狂热下,个体独立思考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你要么被裹挟,要么被踩踏.你要试图逆流而上搞清真相,会有人骂你挡路了,并且一脸嫌弃的推开你,甚至,会给你扣上 ...

  • 正确看待知识付费行业

          知识付费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就存在一个吊诡的逻辑--以前知识是免费的,但事实上自古以来知识的获取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古时孔夫子收学徒还要收腊肉,如今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哪个又是免费的.不过是因 ...

  • 新冠疫苗接种69问,每一个人都需要正确看待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推荐搜索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家庭医生 高血压 传染病 糖尿病 预防接种 随着全民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的有序推进, 我国新冠疫苗接种超3亿剂次, 现把有关疫苗接种的问题整理并回答 ...

  • 如何正确看待华人外籍科学家? | 科技袁人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对这样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至诚孝子和忠厚长者,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视频链接: 抖音视频: https://v.douyin.com/eSfKosR/ 本视频发布于2021年4 ...

  • 如何正确看待羊奶未来的发展趋势?

    放眼于当下的乳制品市场,羊奶逐渐成为市场上备受大众关注的乳制产品.比起其他乳制品来,羊奶凭借其自身所含有的丰富营养物质以及抗过敏.易吸收等优势逐渐被大众所认可.然而面对市场上众多的羊奶品牌,该如何正确 ...

  • 如何正确看待肿瘤标志物?

    在体检工作中,经常遇到有些体检客户要求抽个血就能筛查肿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那么,肿瘤标志物真的如此神奇吗,今天就和大家来好好聊聊肿瘤标志物.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前不久在本中心体检的一个 ...

  • 是药三分毒?从“有故无殒”与“前利后害”谈正确看待毒性

    艾国医 公众号 中医临证讲究选方用药,有"用药如用兵"之论,力求达到"方对证,药对症",方药与病证愈是丝丝入扣,疗效就愈佳.中医学认为"药者,毒也&q ...

  • 正确看待草海的生态问题

    每年有大量的候鸟从繁殖地到草海来越冬,加重了对草海区域内的食物竞争和空间竞争.对于空间竞争,鸟类的应对手段是群体居住,而对于食物的竞争,主要是扩大觅食地.草海保护区与其它一些高密度动物活动区一样,通过 ...

  • 正确看待人与动物的关系

    人作为一种"高等动物",再怎么高等也没有办法去除"动物"的属性,因此人具有了"人性"与"动物性"的双重属性.作为生命的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