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石牌 “肉兜”“饼咸笼”考

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石牌

“肉兜”“饼咸笼”考

范常喜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广州  510275)

摘  要: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M1:143号石牌所记“肉兜”是指盛肉的篓兜,与古书中训为“受肉笼”的“簝”相类似;M1:317号石牌所记“饼咸笼、茅笼各一具,兜自副”中的“饼咸笼”“茅笼”都是指蒸饼用的笼屉。“咸笼”似即“椷笼”,指木制函箧形的蒸笼。“兜自副”之“兜”则指蒸笼顶部所配兜鍪、斗笠形的盖子。

关键词:西朱村曹魏墓;石牌铭文;“肉兜”;“饼咸笼”

一、引言

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抢救性发掘了洛阳寇店镇西朱村M1号曹魏大墓[1]。根据其宏大的墓室结构以及高规格陪葬物品推测,该墓应当是曹魏时期的皇室成员墓。墓中出土刻铭石牌200余枚,其内容多是随葬品的名称、数量等的记录。李零、曹锦炎等先生在《博物院》2019年第5期发表文章,刊布了这批石牌铭文中的绝大部分,并作了相应的研究[2]。雷海龙先生也对此提出了很好的补充意见[3]。李零先生文刊布石牌铭文最多,共计138件,分类考释也最为全面。本文拟在李零先生考释基础上同时参考其他诸家研究,着重对两处与饮食器具有关的石牌铭文训释略作补充。

二、肉兜

石牌M1:143:“肉兜一。”(图1)李零先生谓:“肉兜:疑指包肉末的囊橐。《说文·竹部》有篼字,许慎释为'饮〈飤〉马器也。’《方言》卷五:'飤马橐,自关而西谓之裺囊,或谓之裺篼,或谓之㡞篼,燕齐之间谓之帪。’《广雅·释器》:'㡋帪、楼篼、篼囊也。’”[4]

图1:石牌M1:143

我们怀疑此处的“肉兜”恐非包肉末的囊橐,可能是篓兜类器物。《说文》部:“兜,兜鍪,首铠也。从,从皃省。皃象人头也。”段玉裁注:“铠者甲也。鍑属曰鍪,首铠曰兜鍪,谓其形似鍪也。冃部曰:'冑,兜鍪也。’古谓之冑,汉谓之兜鍪。”朱骏声《通训定声》:“'古谓之胄’。按,胄所以冡冒其首,故谓之兜。”《广韵·侯韵》:“篼,饲马笼也。”据此可知,“兜”本表示首胄,引申后表示圆形篓篮等容器,字亦或作“篼”[5]。因此,石牌此处的“兜”可能与古书中的“簝”相近,指盛肉的竹篓类器。《说文》竹部:“簝,宗庙盛肉竹器也。”《周礼·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与其盆簝以待事。”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盆簝皆器名。盆,所以盛血;簝,受肉笼也。”

三、饼咸笼

石牌M1:317:“饼咸笼、茅笼各一具,兜自副。”(图2)李零先生谓:“饼笼分咸笼、茅笼两种。”[6]

图2:石牌M1:317

《说文》食部:“饼,面餈也。”《急就篇》:“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注:“溲面而蒸熟之则为饼,饼之言并也,相合并也。”汉晋之时则亦将馒头称作“蒸饼”,如《释名·释饮食》云:“饼,并也。溲麫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晋书·何曾传》:“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据此我们怀疑,M1:317号石牌铭文中的“饼咸笼”“茅笼”都是蒸饼之用的笼屉类器具。

“茅笼”比较容易理解,应即茅草编制的蒸笼。“咸笼”则尚不易明白。我们怀疑“咸”当读作“椷”,指箱箧类容器。《说文》木部:“椷,箧也。”《说文》匚部:“匧,藏也。从匚夹声。箧,匧或从竹。”《广雅·释器》:“匧谓之椷。”王念孙疏证:“椷、咸、圅并通。”《周礼·秋官·伊耆氏》:“共其杖咸。”郑玄注:“咸,读为函。”孙诒让正义:“咸、圅、椷,并声近字通。”[7]《慧琳音义》卷八十一“宝椷”注引《苍颉篇》:“椷,盛文书椷木箧也。”又卷二十九“宝椷”注:“椷,形如小匮子。”又卷二十九“七宝椷”注:“椷,经作函,俗字也。”[8]亦可引申表示动词容纳、包含,如《史记·天官书》:“兔过太白,间可椷剑。”裴骃集解引苏林曰:“椷,音函。函,容也,其间可容一剑。”由此可知,“椷”与“函”属于音义并近的同源词,都表示箱箧、函匣类器物。另据《慧琳音义》可知,在唐代时椷多用作表示木制小柜子,并且多用作“函”的俗字。据此可以推测,石牌铭文中的“饼咸笼”应当是用于蒸饼的木函形蒸笼。山东临沂白庄汉墓前室南壁东段出土的庖厨画像石上,有两个厨工抬一木函形笼屉,其上有蒸好的块状面食(图3)[9]。20世纪80年代,在鲁南农村仍然常见此类木制函形蒸笼。通常是由多层组合而成,体积较大,或方或圆,一般是红白喜事时聚餐备食之用。当下网络购物平台也仍可以比较容易买到小型方形笼屉,只不过制作材料已多换成了铝合金或竹子(图4)。我们怀疑,这类木函形笼屉似即石牌铭文所记“饼椷笼”。

图3:临沂白庄汉墓出土的庖厨画像石及二人抬蒸笼图像局部

图4:京东购物网站(https://www.jd.com/)所售方形笼屉

此外,山东枣庄渴口汉墓群征集到两块有庖厨内容的画像石,其中集S9号画像石中第三层(或说第四层)有四个厨工往灶上笼屉里放圆状面食,与后世馒头相似。蒸笼有四层,笼中馒头形面食非常清晰[10]。只可惜此图像尚未刊布,其具体情形尚不清楚。不过枣庄与临沂相接壤,画像石内容和风格均相近,故此处的四层蒸笼很可能与庄白汉墓画像石中的形像相似,也是木函形蒸笼。

四、兜自副

还可注意的是,其他地方出土的壁画所绘蒸笼图像以及一些陶蒸笼的顶部均有一兜鍪或斗笠形盖,与今之蒸笼所覆顶盖无异。如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东汉墓东耳室北壁画像中曾出现过蒸笼(图5)。孙机先生指出:“打虎亭之都灶的火眼上,不仅置有釜甑、大镬等炊具,还有一个由10层矮屉叠合而成的大蒸笼,其中蒸的可能是蒸饼。”[11]辽宁朝阳袁台子东晋壁画墓东壁北部所绘膳食图,画中三人,左边一女子,高髻,着方领衣,忙于灶前。灶上置釜,身后有一五层笼屉[12](图6)。山东临淄北朝崔氏墓三号崔混墓出土蒸笼(3:57)一件,微残,笼、盖可分开,盖顶中一凸棱。十二号崔博墓出土陶女仆俑三件,其中一件炊事俑出土时其前置一蒸笼(12:25)[13](图7)。可见,无论是出土壁画中所绘蒸笼还是陶蒸笼,其顶部均有一兜鍪或斗笠形盖。因此,石牌铭文“饼咸笼、茅笼各一具,兜自副”中的“兜自副”应指蒸笼顶部配备有笼盖。

图5:打虎亭汉墓壁画都灶及其上釜、甑、蒸笼

图6:朝阳袁台子东晋墓壁画膳食图

(3:57)

(12:25)

图7:临淄北朝崔氏墓出土陶蒸笼

* 项目来源:教育部、国家语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重点项目“战国文字数据中心与研究平台建设”(YWZ-J01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17ZDA300)。附记:蒙《中国农史》匿名评审专家惠赐宝贵修改意见,特此谨致谢忱。

[1]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墓葬》,《考古》2017年第7期,第71—81页。

[2] 李零:《洛阳曹魏大墓出土石牌铭文分类考释》;曹锦炎:《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墓主身份浅析——兼谈石牌铭文所记来自一带一路的珍品》;赵超:《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石牌定名与墓主身份补证》;刘连香:《洛阳西朱村曹魏墓墓主探讨》;霍宏伟:《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石牌铭文中的镜鉴考》。以上诸文均载《博物院》2019年第5期。

[3] 雷海龙:《西朱村曹魏墓M1石楬文字补说》,简帛网,2019年11月23日。

[4] 李零:《洛阳曹魏大墓出土石牌铭文分类考释》,《博物院》2019年第5期,第7页。

[5] 殷寄明:《汉语同源词大典》下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第1391—1392页。

[6] 李零:《洛阳曹魏大墓出土石牌铭文分类考释》,《博物院》2019年第5期,第8页。

[7]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第347—348页。

[8]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第1127页。

[9]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汉画像石选集》,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3月,图367、图版一六四。管恩浩、霍启明、尹世娟:《山东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东南文化》1999年第6期,第47页。林正同:《从画像砖、石看汉代农业经济特点》,《农业考古》1996年第1期,第41页。

[10] 山东省枣庄市博物馆:《山东枣庄市渴口汉墓》,《考古学集刊》第14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42页。石敬东:《枣庄渴口汉墓群画像石墓简析》,顾森、邵泽水主编《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433—434页。

[11]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第385、388页。

[12]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等:《朝阳袁台子东晋壁画墓》,《文物》1984年第6期,第41、43页。

[13]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北朝崔氏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第230、236页。

本文发表于《中国农史》2021年第2期

(0)

相关推荐

  • 曹操墓出土的女性尸骨与画像石,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书接上文:曹操墓址是怎么成谜的? 之前我们提到了曹操墓的地理位置与地面建筑,从西高穴汉魏大墓的考古结果看,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高陵位于邺城附近,在司马懿.贾逵.夏侯尚等人的传记中,都有护送先王灵柩从洛 ...

  • 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白)畫蝦蟇一”石楬的推测

    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 "(白)畫蝦蟇一"石楬的推测 虎魄造办处 虎魄造办处--致力于学习研究探索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制品 在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的3 ...

  • 洛阳西朱村曹魏皇室大墓出土琥珀童子骑羊饰物

            中国人崇尚玉文化,主要原因是中国产玉,而不产琥珀.欧洲的琥珀文化可追溯到距今12000年历史,且欧洲有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琥珀之路".也正 ...

  • 洛陽西朱村曹魏墓出土石牌銘文零札(五則)

    洛陽西朱村曹魏墓出土石牌銘文零札(五則)* 范常喜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廣州,510275) 引    言 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搶救性發掘了洛陽寇店鎮西朱村M1 ...

  • 西朱村大墓M2(魏明帝高平陵)

        2015年7月的一天西朱村村民在迁坟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座大型墓葬,为了预防这座古墓被再次盗挖,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墓进行了挖掘,同时对墓葬周边进行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勘探,结果一共发现两座 ...

  • 贺:中国洛阳西庞村第十二届孝老文化节暨为全国十佳孝贤授匾活动圆满成功!

    点上边蓝色小字免费关注订阅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百孝歌 文/来自网络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 ...

  • 曹魏四友之一朱铄简介 曹丕重要智囊之一朱铄

    朱铄(?-约226年),字彦才.三国曹魏将领.沛国谯县(治今安徽濉溪)人,建安后期入为曹丕僚属,与陈群.司马懿.吴质并称魏太子四友.为曹丕重要智囊之一. 为人削瘦,性急.曹丕称帝后,朱铄于黄初二年接替 ...

  • 考古发现 | 洛阳营庄村明代朱用夫妇墓发掘简报

    2016年9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洛阳市老城区营庄村的一座明代砖室墓(编号为M24)进行抢救性发掘.考古发掘表明,这是一座结构基本完整的明代单室砖券墓,据出土的两合墓志可知,为明代 ...

  • 【长安村落】——魏寨街道西坡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魏寨街道办以西,2012年,有4个村民小组,196户.约760人,村民以魏姓为主,还有李.杨.朱等.是长安区政府表彰的第一批文明村.小康村. ...

  • 洛阳曹魏大墓出土的石楬

    以上几组隶书,左边都是大名鼎鼎两汉.三国.北魏石刻,右边与它们如此相似的是什么?小编妥妥第一次见! 它们全部来自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325块石楬,被考古界评为"2016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