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别忘了带一物,没带相当于白来,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不能丢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唐代杰出诗人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简单翻译是,清明佳节时,细雨纷纷,而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如同时断了魂一般,诗人杜牧独自一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借酒消愁,问牧童一声,哪里有酒家,牧童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村。
古代诗人,很多都是漂泊在异乡,因此很多诗都是写思乡之情,杜牧的这首诗,颇有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味道。清明时节,是人们扫墓,怀念祖先的日子,而诗人却在异乡,是个孤独的行路人,他只能解酒消愁,而这愁,是乡愁。
杜牧的这首《清明》,传唱千古。清明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也被称为祭祖节,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存在祭祀祖先的习俗,而清明节,便是结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传统节日。天时地利是气候,非常适合踏春,人和是增加家族的凝聚力。
历代的人们,都非常注重清明佳节,早在唐宋开始,就已经有了扫墓假期了,人们在这一天,集体怀缅先祖,寄托哀思,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这一习俗传承,从未间断过。
当然,古人也留下了许多有关清明扫墓的习俗,很多都沿用至今。一年一度清明扫墓,先人坟墓的杂草等都已经长得茂盛,而清明扫墓的第一件事,便是打理坟墓,除除杂草,恰巧清明是春天,是草木生长的季节,此时锄草便是非常合适的了。
当然,清明时节还得准备祭祀所用的物品,例如酒具、水果、香火等等,而绝大多数祭祀用品,都比较方便携带,其中较难处理的是三牲。三牲由于是动物的肉,清明时节潮湿高温,肉容易腐败。
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的三牲是有差异的,普遍的认为,大三牲为牛、羊、猪,这最早记载于《礼记》、《孝经》等古籍,而道家中的三牲,则是麞、鹿、麂,称为玉署三牲。
除了大三牲之外,民间还有小三牲,小三牲的组成各有差异,有的地方是猪、鱼、鸡、有的地方是鸡、鸭和兔、有的地方是鸡、鸭、鱼。
无论差异如何,很多地方都会用三牲在清明扫墓时,祭拜祖先,这是古人留下来的传统,传统不可丢。三牲就好比是重头戏,是主菜,而酒、水果、茶等皆为配角,是小菜。
所以说,清明祭祀,前往别忘了带三牲,如果没带,便是白来一场。
此外,清明扫墓,也有许多的忌讳,这里主要提及三项:
1、扫墓时,不能穿大红大紫的衣服,因为祭拜祖先,是非常庄重肃穆的理解,而大红大紫的衣服,则是代表喜庆,不能代表哀思。
2、扫墓时,不能在嬉戏打闹、抽烟喝酒,也不能拍照。否则则被视为对先人的不敬,而且扫墓时,家族的其他人都在怀念祖先,如果出现打闹嬉戏,则破坏了气氛,抽烟喝酒则有点过了,拍照则会引起长辈的不满。
3、坊间有一种说法,认为清明扫墓完回到家后,要净身洗衣,认为是怕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