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连续5天都是写的这本书,今天本该写活在当下最后这一部分。不过更应该总结一下这本书,可以从活在当下联系起来切入这本书的主旨。
活在当下被当今很多人误解了,有很多人理解并且在践行的活在当下,就是在自己的舒适区不去突破自己。当然平淡的生活也是活在当下,但这并不是仅仅是一种在当下的的生活状况,活在当下更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心理状态,即使面对平淡甚至是苦难的时候,不是畏惧抱怨的态度。活在当下更是一种接受现实不抱怨,并且努力去突破,努力去活着,并不是很多人遇到困难选择退缩时给自己找个活在当下的借口,这仅仅是从字面意思上去践行,曲解了这个美丽的成语。
用书中阿德勒的中心思想“目的论”来分析:他们活在当下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现实。并不是因为遇到了困难而选择了活在当下即原因论。目的论和原因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对过去的态度。目的论不关心过去发生的事情,只看当下的情绪或者状态。原因论是用过去的事情分析当前的状态产生的原因。
用原因论分析问题是大部分人的方法,结果就是过多的关注外部因素,忽略了自身因素。目的论则是只关心自我的态度即内部归因,只有找到自身的问题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并使自己进步。
被讨厌的勇气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勇气”是常常被人讨厌的,因为很多人经常鼓不起勇气。什么时候需要勇气呢?只有在面对未知的时候才会,比如向女生告白怕拒绝,但只有鼓起勇气才会知道结果。如果没有勇气只能原地打转,只能想象各种结果。虽然人们都渴望勇气,但是在心底里它常常是被讨厌的。
第2种是“被讨厌”需要勇气,阿德勒说获得自由就要被讨厌。被别人讨厌这需要更大的勇气,没有人喜欢被人讨厌,任何人都想被人喜欢,这是一种认同感,社群动物的必备。那为什么自由会被讨厌呢?自由很不容易,能做到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人看作自私,在我们的社会中,那些自由的人常被看作不正常异类,但是这种看法都是个人的主观意志。
人际关系中有太多的束缚,太多的顾虑,亲人好友都要密不可分,但但真正的人际关系是要做到课题分离,简单讲就是“你是你我是我”,互不干涉。
我感觉书中讲的应该是第2种,要有勇气被别人讨厌,要追求自己的自由。当然自由也并不是完全不顾及身边人的感受,自由是要找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自由并不是寻求别人的认同,这还是把选择权交给了别人。当在一个圈子中无法得到认同,体现不出自我价值的时候,我们要破圈,人际关系很多很广,不必因为在一个圈子中没有认同就自我封闭,应该去寻求更广阔的圈子。
人生也不必追求单个的终极目标,人生不是为了完成那个很大的目标。人们常常完成了那个很大的目标之后有很多的失落感,人生是一个个点而组成的线段,所以人生追求的应该是一个个的小目标。
的确自由会被人讨厌,自由的人都需要很大的勇气,不过追求自由也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个不断的突破走向了自由,所以说还是不要急,循序渐进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