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四逆汤——麻疹泻泄,臌胀,肢厥,无脉证

14麻疹泄泻——张志民医案

患者男性,二岁。初诊: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麻疹第五日,泄泻,服桑菊等辛凉药两剂,麻疹忽隐而发热(肛门39℃),咳嗽,气息,神疲,渴喜热饮,饮后即泄泻,腹痛烦躁啼哭,哭声无力,小便甚少,肢冷面㿠,舌质淡润而舌心光,脉细数无力。平时纳少便溏,脾虚体质,今又伤阴,拟茯苓四逆汤加味:茯苓30克、党参10克、制附子15克、淡干姜15克、甘草3克、生地克、麦冬6克、当归9克。服一剂。二诊:十一月二十六日。泄泻次数减半,小便利,热降(肛门38℃),咳嗽,哭声有力,肢转暖,疹点复现而色淡,舌淡润,舌心红,脉细数较前有力。

上方茯苓减为15克,加桔梗3克。服一剂,调理而愈。《伤寒论方运用法》

论:麻疹,是为外感之病,此为一定之理,而见泄泻者,此是表闭内壅,阳上盛而阴下陷,木气疏泄也,此当用葛根黄连黄芩汤,外能解肌以透疹,内能泻阳以和阴。《伤寒悬解》太阳上篇(第六段),营卫外发则病解,营卫内陷则病进,陷而败没则死也,伤寒中风之死证,皆营卫之陷败也。外感麻疹,当急用表药,反服桑菊饮之药,以撤其内(表)热而失解表,营卫内陷,则麻疹不出,郁陷而内隐。此疹内陷,是为危险之候,当急用表药外发,但已误用寒凉,导致泄泻,已是脾气内陷,则营卫不能外发,土木俱陷则腹痛,阳气离根则烦躁,脉细数无力,小便甚少,肢冷面㿠,皆为虚象。茯苓四逆汤,温燥脾肾,以救误下之过。肝脾左升,则营卫外发。

麻疹是为外感病,根本就用不到附子类的内伤诸方。误用辛凉,清其郁热,陷其营卫,除热伤中,则营卫内陷而见亡阳之病机,则成茯苓四逆汤证。

15腹痛泄泻——刘绍武医案

齐某,男,49岁,1988年10月26日就诊。3个月前,因天气炎热而服生冷,致泄泻,腹痛,曾用中药治疗后痊愈。后又食生冷,再度出现泄泻。经用中西药治疗,无明显疗效,病程迁延至今。证见泻下清水,每日4~6次,脐周疼痛,喜温喜按,畏冷,气短,口干,唇舌色淡,苔薄白,六脉沉弱。为脾肾阳虚弱兼气液不足。治宜温补肾中元阳,兼养气液。方药:茯苓12克,条参、制附片(先煎)各15克,炮姜6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服5剂泻止,继服10剂而愈。[陕西中医,1990(8):361]

论:如只是单纯的服生冷而至泄泻腹痛者,这是理中丸证。脾胃本虚,稍有生冷,则见腹痛泄泻,升降失常。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脾胃之虚寒者,来自肾中之阳虚也,所以有理中丸加附子,改成附子理中丸。

每日泻下4至6次,脾胃虚寒,木气下陷,所以疏泄也。木陷盘结,则脐周疼痛,此是肾家之寒与木气郁陷,欲凝结为寒疝之象。六脉沉弱,脾陷而阳微也。水木凝结,变为寒疝则脉沉弱变为沉弦。茯苓四逆汤,泻水燥土,建中回阳,以复其升降。木气升达,则腹痛与脐周痛自解。

16臌胀

陈某,男,54岁。1961年7月21日诊治。因嗜酒过度,生活不调而致发臌胀。初起腹部胀大,按之柔软,继则病势加重,按之坚硬,不能饮食,多医诊治无效而就诊。症见,面色黎黑,神采困惫,呼吸喘促,腹大如鼓,扪之坚硬,脐心突出,脉络显露,四肢消瘦,肌肤干燥,大便清薄,色呈灰黑,小便短少,胸脘胀闷,不能饮食,四肢厥冷。舌苔白腻,脉弦大无力。此阳虚湿停,治宜温阳祛湿。

处方:炮附片(先煎)、干姜、党参、泽泻、白术各30克茯苓60克大腹皮45克 甘草12克 生姜15克上方服5剂,阳复足温,小便通利。增利水之药猪苓,桂枝等,继服20余剂,诸症好转。后以益气养血,健脾疏肝药物调治。5个月后随访,已能作轻微劳动。

17汗出肢厥——魏长春医案

俞某,男,26岁,1976年7月9日初诊。平素体健,今晨突发右侧腰腹部剧烈疼痛,尿频尿急,量少色赤,面白自汗,四肢厥冷,脉象沉细。尿检:红细胞(),白细胞(++),拟诊为尿路结石伴感染。曾用西药,疼痛未解。此为少阴寒厥证。治宜回阳救逆,扶正固脱。茯苓12g,党参12g,淡附子9g,干姜6g,炙甘草6g.1剂。

二诊:药后阳还汗敛,痛止肢暖,胃纳稍增,二便通调,脉缓,舌淡红而润。治守原意。

茯苓12g,党参9g,淡附子6g,干姜3g,炙甘草6g,肉桂粉1.5g(吞),玉米须15g,生麦芽15g 3剂。三诊:两进茯苓四逆汤后,腰痛已瘥,精神转佳,四肢温暖,胃纳正常,脉缓,舌淡红而润。时值夏令。以升清降浊,祛暑利显善后。

鲜荷叶1张(包),升麻6g,茅术15g,生苡仁30g,杜赤小豆30g,5剂。《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经方一剂起沉疴》

18无脉症——唐医易医案

简某,女,49岁。2010年10月25日就诊,主诉:咽中有痰,腹中不适,胀闷隐痛。舌色淡,有齿痕,苔白厚腻。六脉未触及。处以茯苓四逆汤,茯苓18g,人参3g,附子3g,炙甘草6g,干姜5g,3剂。

2010年10月28日复诊,主诉:前药后腹中不适、胀闷隐痛解除.精神为之一振。左脉已复沉紧缓,右脉仍未触及。茯苓18g,人参3g,附子3g,炙甘草6g,干姜5g,6剂。

2010年11月7日三诊,主诉:颈腰背痛,腹满,大便不畅。舌色暗瘀,苔白腻。右脉未触及,左脉沉弦滑细,至数缓。茯苓18g,人参3g,附子3g,炙甘草6g,干姜5g,6剂。

药后诸症愈。《100首经方》

论:舌色淡,苔白厚腻,此是火衰而金寒。六脉未触及,里阳衰微之象。

购书,进群,加好友  (微商广告——勿扰)

点击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

  • 【临床医案:阴囊坠胀伴手心红点医案】

    林某,男,18岁,2019年11月16日初诊,手脚心出汗多年,手掌心红点伴痒,手指蜕皮.(背部出汗多年,在体能运动或者闷热情况下才出汗,背部不出汗,就表现为手脚心出汗,这是后来补充的,原来分开说,只说 ...

  • 麻黄,在坐骨神经痛、臌胀、肿瘤等病中的应用心得

    I导读:对于麻黄功用的了解多数人局限在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利尿消肿这几个方面.一般方书均列在解表散寒药之首.其实,麻黄的作用十分广泛,本文介绍了麻黄其他的功效.(编辑/闫奇峰) 通阳破结话麻黄 作者/ ...

  • 细辛治喑哑

    种树人种下的第534棵树 赞誉之词不多说,一起看看李老先生的最新医案集--<省名中医李鳌才内科验案经验传承集> 原书展示: 医案赏析: 湿阻肠道,传导失司案 陈某,男,12岁,学生.199 ...

  • 对茯苓四逆汤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周威 茯苓四逆汤是<伤寒论>中的沧海遗珠,医家对此方少有关注.笔者在临证时发现适用此方的场合并不少见.故不揣简陋,将自己对茯苓四逆汤的思考与实践,简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一.文献考察 ...

  • 茯苓四逆汤临床运用经验

    茯苓四逆汤出自仲景<伤寒论>,由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五味药组成.五味配合,既可回阳救逆,又能培土补虚 此方主治,仲景仅提出汗.下后"烦躁"一证,而分析其内容,确 ...

  • 此博文通过手机撰写(手机访问sina.cn)肠道病(泻泄、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病(泻泄.痢疾.溃疡性结肠炎)(2012-03-24 10:16:08) 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中医一.泻泄(包括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肝脾郁陷,致使水谷不分同趋二肠,是病泻泄.木郁则行其 ...

  • 经方大师王付教授解读茯苓四逆汤 和另外 1 个页面 - 个人

    经方大师王付教授解读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回阳益阴之功效.主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症见四肢厥逆.烦躁.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做欲绝. ...

  • 泻泄的自我调理方法(六)

    我们平常在调理泻泄,做经络灸的时候,还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的具体的体质来做,不能死板,一定要灵活运用,如果说泄泻了,那么平常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注意,有急症,有的体虚的,平常一定是注意保暖,免受六淫之邪, ...

  • 泻泄的自我调理方法(五)

    我们前面说了艾灸三步曲两步,近部行灸,循经行灸,还讲募穴行灸,当这些灸完了以后,那么我们还要配上辅助的一个穴位,按照阴阳平衡,上下清浊,还有一个就是合穴,所入为合,就像水流汇入大海,我们每一条经络都有 ...

  • 泻泄的自我调理方法(四)

    我们前面讲了泻泄重点施灸的部位,有的人说,我这一块皮肤产生了一种颜色的一种病变,新陈代谢慢,新陈代谢是西医的名词,新陈代谢慢,为什么新陈代谢慢?新鲜血液过不来,濡养不到位,这种地方都是我们重点施灸的, ...

  • 泻泄的自我调理方法(三)

    前面我们说了泄泻的几种分型,根据分型,我们说在灸治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案不一样,我们从艾灸里面来讲,一般寒凉的,体虚的,我们基本上会归为一类,在临床上的六种分型的不同的表现,不一定都是非常复杂的六种方法 ...

  • 泻泄的自我调理方法(二)

    我们上一节讲了寒湿困脾的泻泄,还有一种泻泄是肠道环境比较湿的,也叫肠道湿热型,肠道湿热型具有代表性,有湿热,大部分就像体内有宿便一样,拉肚子的时候,他特别急,腹部比较很疼,然后急切的去上厕所. 拉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