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前传:3.御花园的管理员

布丰跟林奈是在同一年出生的。都是在1707年。林奈是在北方的瑞典,布丰则是在法国。这一年老牛顿已经64岁的。正在担任皇家造币厂的厂长。而且他担任了皇家学会主席也已经有一阵子了。从这个时间节点,你也可以看出,林奈和布丰基本上跟牛顿是前后脚。都是在自然科学开始不断发展和壮大的时代。林奈是个非常虔诚的教徒。他虽然成就很大,影响也很大。但是他不是哥白尼那样的人物。他只是在宗教的框架之内来考虑问题。采集各种标本。然后给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起名字,然后分类。这样的事情显然跟宗教没什么冲突。在教会看来,这属于是人畜无害的知识。你看,每个动物每个植物,冥冥中自有它们各自的位置。这显然是当年上帝安排好的。林奈正好偷窥了上帝的意图。原来上帝创造各种各样的物种不是随心所欲的,人家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分门别类的来造物的。林奈觉得,每个物种都是亘古不变的。

林奈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不奇怪。他老爹就是个牧师。他老爹本来也想让他当牧师,但是林奈拒绝了。不过,不可否认家庭浓厚的宗教气氛还是对林奈有了巨大的影响。瑞典地处北欧,本来就不是欧洲大陆的重心地带。林奈能从一个穷牧师的家庭环境脱颖而出。已经是非常励志的传奇故事了。随着林奈的名气越来越大,门生故旧越来越多。他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了。林奈1761年成为了瑞典贵族院的议员。还被册封为贵族,名字里面也就添加了一个“冯”。叫做卡尔.冯.林奈。可以说是穷小子逆袭成功的光辉典范。

布丰可就不一样了,他是在法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家出生的。从小的条件就特别的优越。他父本杰明·勒克莱尔是第戎和蒙巴尔的领主。他从小在耶稣会读书。学的是法律。这个耶稣会可不简单。我们熟悉的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蒋友仁都是耶稣会的成员。他们都是受过严格的自然科学的训练的。布丰出生的年代,郎世宁还是个19岁的小伙子。就是这帮子传教士,把西方的一些知识带到了东方。他们也把东方的知识带回了西方。传教士寄回西方的通信引起了一批启蒙思想家的注意,其中就有著名的伏尔泰。伏尔泰和布丰的渊源可就深了去了。布丰后来在法律方面表现一般。上大学学习的是数学。当然医学、植物学之类的学科他也学了。1728年布丰上了大学,没多久,他1730年因为年轻气盛,参与了一场决斗。后来不得不离开了学校。反正人家有钱啊。那就去欧洲各地走走,游历一下吧。转来转去,就去了海峡对岸的英国。伏尔泰跟布丰这一点倒是差不多,他也去了英国。伏尔泰写诗影射宫廷,被关进巴士底狱关了一年,后来就被驱逐出了法国。

伏尔泰大概是1726年~1728年在英国。牛顿牛老爵爷是1727年去世的。所以啊,伏尔泰恰好赶上了牛顿牛老爵爷的葬礼,他看见社会名流争先恐后为牛顿扶灵。伏尔泰感叹啊:英国人走进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瞻仰的不是历代君王,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建立的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于才能的尊敬。后来伏尔泰回了法国就开始大力弘扬牛顿的光荣事迹。包括那个苹果砸中牛顿的故事。这都是伏尔泰从牛顿亲戚那儿打听来的。说来也有趣。牛顿是搞物理的,结果还是跟植物扯上了关系。后来威斯敏斯特牛顿墓的斜对面,又埋了一位与他比肩而立的伟大人物。他倒是搞生物学的。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布丰来到英国,牛顿去世也没有几年。他也很崇拜牛顿牛老爵爷。他还把一本牛顿的微积分著作翻译成了法文。(顺便一提,牛顿的那一本《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谁翻译成法文的呢?那是伏尔泰的情人夏特莱侯爵夫人。要不说呢,人家风花雪月也不耽误科学研究啊。)布丰在英国期间,掌握了英文,也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他特别佩服牛顿严谨的逻辑。物理学是从基本公设,然后用数学层层搭建构成的。物理学可不是简单的对过去的归纳和总结。一切都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的。这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他后来母亲去世,赶回了法国。不久在巴黎认识了伏尔泰。两人相谈甚欢啊。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启蒙学者。那一代启蒙学者思想上继承的是培根、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他们的思想,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思想对他们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开始建立非宗教化的知识体系。他们清晰地意识到,自然界的很多东西,跟神无关。

后来布丰转向了植物学。27岁的时候,他进了法兰西科学院。32岁的时候,他得了个好差事。他当上了皇家植物园的管理员。这个皇家植物园啊,过去是御花园。他把这个花园变成研究中心兼博物馆,而花园面积大大扩展,里面的植物品种也大大增加。这座植物园成了一个高水平的研究中心。

不过布丰只是冬天子啊巴黎过冬。夏天他回了自己的老家。他在那儿还有一座庄园呢。他自己家也变成了一个大植物园。他生活很规律,早上6点就起床了。不过他怕他自己赖床,专门找男仆来叫醒他。而且不是免费叫醒他,是要打赏付小费的。每天认真工作,中间极少打断。这种生活模式一坚持就是50年。他家的庄园大门全都开着,你要参观的话,有仆人给你讲解。但是布丰不见客人。布丰正忙着呢。他开始写作他的一部大部头的作品叫《自然史》。开始他打算写个几年,来个几卷也就差不多了。哪知道一动笔就刹不住闸了。他大半辈子都搭进去了,生前出版了36卷,死后出版了8卷。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博物志,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和矿物史等几大部分,综合了大批量的材料,对自然界作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布丰的一大特点是排除了神学的干扰。他显然不同意地球的寿命只有6000年的说法。他认为,行星应该是从太阳里面诞生的。是大彗星撞了太阳崩出来的。现在看来他这个想法当然是不对的。但是起码他不再需要上帝来创造天体了。而且他还计算,要是地球是太阳里面撞出来的,那么必定一开始是非常热的。地球这么大一坨。假如是块烧红的铁。要凉下来需要多少年啊?7万年都不止。他没发表的文章里面甚至提到了可能有50万年。那么地球年龄怎么会只有可怜的6000年啊!不过呢,布丰写的很隐晦,好多话并没与明说。就是为了省的教会找他麻烦。到最后,还是没躲过去。被叫到索邦神学院去训了一顿。叫他放弃歪理邪说。他后来写作更加谨慎。但是并没有放弃他的学说。你教会能怎么样啊。他私下透露,只要把《自然史》这部书里面的“上帝”换成自然就行了。剩下一个字都不用改。现在,早已经不是布鲁诺、伽利略的时代了。降低调门是为了省去麻烦。

布丰底子上仍然是个文科生。他虽然受到过科学方面的训练。但是他思考问题的办法更多的是用哲学思维而不是科学。所以他的书里面错误肯定是不少的,很多地方不见得有那么严谨。但是他文笔非常优美,可以说是启蒙时代重要的文学家。他提出文学方面的观点,我们中国人也很熟悉,那就是“文如其人”。布丰是那个时代非常出色的科普作家。他的文章不仅仅面对学术界,也面对公众,动植物这些知识,大家都看得懂。不像数学、物理学那样充满了公式和图表。那年头博物学家普遍都有不错的文笔。动植物的科普文章也能满足某种生活情调,那时候,新兴的资产阶级正崛起为一股新的社会力量。即便是现在看来,很多文章也写的优美生动。在他笔下,小松鼠驯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布丰还往往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某种人格。马像英勇忠烈的战士,狗是忠心耿耿的义仆,啄木鸟像苦工一样辛勤劳动。海狸和平共处、毫无争斗,他把狼比喻为凶残而又怯懦、“浑身一无是处”的暴君。我国课本就选用了布丰《自然史》的某些片段当做课文。布丰的《马》被选入七年级第29课,《松鼠》被选入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布丰对林奈的分类学,并不是太满意。他认为,林奈的分类学是没有基础的。道理很简单。门、纲、目、科、属、种,这些分类,都有确实的分类依据吗?还不是靠人的主观判断嘛。必定会存在好多过渡性的物种,你分分到这一边也行,你分到那一边也行。西红柿到底算蔬菜还是水果啊?。人家动植物并不需要依靠分类学才能存在。在布丰的眼里,自然过程总是一步步的发生的,很多事物,并不存在明确而分界线。60分及格,59分补考。60分跟59分又能差多少呢?及格线的划分有什么明确的道理吗?显然没有嘛。所以呢,布丰觉得林奈这一套太过机械僵硬。你画好了格子,然后就把自然界的物种一个个的往里装,那是不对的。所有的分类只能给人带来方便,但是自然界并不是按照这些分类组成的。布丰开始考虑物种的内在模式问题。这些物种到底是怎么来的?布丰开始思考生物的演变问题。得益于他的哲学思考。那个年头,“机械决定论”正在流行。他觉得,生物也应该是像物理学那样,能够严格的推导出来的。生命和宇宙一样是遵循同一套运行规律的。

布丰也已经观察到了一些过去不注意的现象。比如说“退化”。有些动物身上的器官,一点用也没有,干脆是个累赘。动物是完美的吗?显然不是的。引导他形成演化观点的主要是两类事实:一是化石材料,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有明显区别;二是退化的器官,例如,猪的侧趾虽己失去了功能,但内部的骨骼仍是完整的。因此,他认为有些物种是退化出来的。他的观点被教会给骂了一顿。物种怎么能变呢?教会当然一晃脑袋不认账啊。

1777年,法国政府在皇家植物园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铜像,座上用拉丁文写着:“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这是布封生前获得的最高荣誉。 在他的眼里,宇宙里没有上帝的位置,宇宙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决定他周围的一切。

布丰死于1788年,这一年是大革命风暴来袭的一年。1788年7月13日,鸡蛋大小的冰雹连续敲打着农田,造成大量土地颗粒无收。同年冬天,法国处于严寒状态。1788年穷人的家庭一半收入花费在面包上,1789年则达到80%。1789年7月14日,大革命爆发,巴士底狱被攻陷。布丰因为是贵族。他的墓和墓碑都被革命者毁坏。但是布丰的思想任然鼓舞着人们去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很多年轻的后辈都受他的影响,走上了这条道路。其中就有他的两位法国同胞居维叶和拉马克。还引得拿破仑专门为此组织了特种部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下回再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