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不二寺

不二寺位于阳曲县黄寨镇。原位于黄寨镇小直峪村,1987年迁建于现址。不二寺,又称不二禅院,据脊檩及碑文记载,建于北汉乾佑九年(956),宋咸丰六年(1003)重修,金明昌六年(1195)再修,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现仅存三圣殿,金代建筑风格,占地面积184.19平方米。单檐悬山顶,出檐有廊,殿前檐置五铺作斗拱。殿内释迦牟尼、弟子、菩萨等泥塑9尊,为金代遗作,两侧山墙存精美壁画,为明代作品。现存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 )敕赐不二禅院碑一通。

寺名"不二"源于佛语,意为凡能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者,谓之"入不二法门"。不二寺的创建者把寺喻为门,寓意为佛教信徒由此门(寺)而入,就能达到不二境界。因该寺为佛教中的禅宗派别,故又称不二禅院。

现存三圣殿为金代遗作,三圣殿青石台基,长13.1米,宽14.06米,高0.76米,其上建筑主体长11.33米,宽12.46米,高10.65米,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檐设廊,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前檐下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栱计心造,里跳五铺作双抄,柱头及补间铺作各一朵。补间斗栱施真昂,后尾挑至平榑以下,是早期史籍上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太原仅此一例。平梁上施双层叉手,更为别处所罕见。前檐当心间设板门,两次间为直棂窗。殿内佛台正中塑华严三圣等像9尊,为金代遗作,主尊释跏牟尼,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背光精美。文殊居右,普贤居左,为他处少见。殿内东山墙绘有东方三圣、十二神像和舞狮图,西山墙绘有西方三圣、十六罗汉和礼佛图,廊墙、檐墙绘力士、侍女等内容壁画,共计137平方米,为明代作品。

2005年,于三圣殿殿前14米处复建大雄宝殿,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11架檩,单檐歇山屋顶,为明清代建筑风格。台基长34.85米,宽20.96米,高1.19米,大殿主体长31.75米,宽17.86米,高15.22米,殿内两山施以悬塑,罗汉菩萨庄严肃穆,是为西方极乐,殿内正中为三世佛,两侧肃立普贤文殊,最高为7.5米。

2016年,于三圣殿东西两边复建东西耳房,东西配殿,东配殿为观音殿,西配殿为地藏殿。

不二寺在原址存元代祖师塔1座,而在现址存明代幢式塔1座,碑9通,其中金、元记事碑各1通,清记事碑5通。另有从他处移至寺内明碑1通,昭和十五年(1939)碑1通。

据现存碑刻记载,不二寺除三圣殿外,还有乐台、山门殿、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僧房等建筑。寺西南又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八角五层密檐砖塔和建于明代的石塔、石幢等。寺内外遍植枣树和榆树,林木阴翳,是阳曲县著名的大丛林。

不二寺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

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前檐有廊,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悬山式殿顶,举架平稳,上覆筒瓦素脊,又以青砖红墙为基调,间以紫红立柱,栗色梁架,不加装饰,形成典雅纯正、素静清幽的早期建筑风格。建筑结构施用传统的柱网抬梁式框架,梁架采用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六架椽做法,外檐用未经加工过的榆木为檐柱,向外侧角与外墙收分相配合,增强稳定性。前檐设廊,进深一间,廊柱侧脚升起,使殿角上翘,造型舒展。梁枋结构全部采用大斗、令拱和短替,殿内不设天花板。斗拱是中国高等级宗教建筑的特定标志。它的外檐用五铺作重拱出单抄单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拱出二抄,重拱计公造。又加一攒补间真昂,使檐部内外重量得到平衡,是杠杆原理的巧妙运用。在正心枋上雕出横拱二层,俗称"隐刻斗拱",虚实结合,是早期史籍上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太原市仅此一例。殿内梁架为金代形制,驼峰托脚皆备。平梁上双层叉手,为他处所未见。这座建筑为研究宋金时代的古建筑提供了范例,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匠师们根据佛殿的有限空间,巧妙地把彩塑、壁画与佛台、山墙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了佛的三个世界的整体。塑像是裟婆世界的华严三圣,所以此殿也叫三圣殿。主尊释迦牟尼佛,高4.5米,为诸像的核心。左迦叶尊者,右阿弥陀尊者,仪态各异,慈祥庄严。两侧胁侍菩萨左普贤、右文殊,相对微侧,视线各向主尊,戴花冠,披罗巾,佩璎珞,着裙裤,婀娜多姿,飘逸洒脱。座下的白象、狮子,秉性虽不同,却和谐自然。墙侧为金刚塑像,虎背熊腰,全身披挂,在祥和恬静的佛像中,显现出一股威严之气。侍女塑像,肌肤丰润,面带苦笑,上身右倾,臀部左扭,裸露的上身满佩璎珞珠玑,左肩斜披红色胸带,掩盖了丰满的胸部;右肩绿色飘带随右手下垂后翻到左侧垂至足下;一条腰间丝巾,缠在裸露的腹下,勒出条条腹肌,与贯穿上下的飘带配合,起着静中求动的效果。

殿内东西山墙上绘有壁画,每壁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以云层既相分隔,又相衔接,使整个画面达到和谐统一。上层绘彩云间的"飞天",表示佛国的天堂情景。东墙中层绘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左右为日光、月光菩萨,上有华盖、头光,合称"东方三圣"。西墙中层绘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左右为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壁画下层绘金刚、罗汉,突出世俗化的特征,最为精彩。东墙下层,是佛的护卫神,称"十二药叉大将",代表八万四千药叉,表示除八万四千烦恼,成八万四千菩提。在构图上分左右两组,每组六神,中间安插了一组狮子舞以娱神。西壁下层则绘十六罗汉,分为二组,每组八尊(北侧八尊系清代补塑)。中间稍低部位绘一组长卷《礼佛图》,表现了一位刚登基不久的皇帝,在宫人们的执炉、点香等活动中,为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佛前进行礼佛活动的情景,与东墙的《乐神图》相呼应。

(0)

相关推荐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 祁县(延寿寺)

    [延寿寺] 从太原火车站出发,沿208国道一直向南行驶50km时,就会进入祁县境内.在紧靠国道的右侧就会看到一座寺庙,这座寺庙就是延寿寺.如果从延寿寺再向前走2Km,就是著名的乔家大院.延寿寺是从北面 ...

  • 山西繁峙:岩山寺·三圣寺

               岩山寺位于繁峙县东南的天岩村,地处五台山北面,是由北路进入五台山的必经之路,所以正是我们从北路出五台山寻访的第一站,8点离开台怀中心区时大雨倾盆,50多公里的山路,基本上是一路下 ...

  • 话说普化寺

    普化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中心寺庙集群区南1公里处.坐落在清水河东侧山脚下.该寺地势平坦,布局整严对称.殿建坐东向西,以中院为主,南北各有两层院落护持,形成五院并排,占地面积为一万五千八百平方 ...

  • 话说香泉寺

    香泉寺位于卫辉市西北二十公里处太公镇的霖落山上,因离香泉近而得名.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为著名高僧僧稠禅师在魏离宫旧址上所建.公元609年(隋大业五年)重修,唐.宋.金.元.清历朝均有石 ...

  • 话说盘龙寺石塔

    盘龙寺石塔位于延安城西北志丹县庙岔村东南盘龙寺遗址内.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塔身为六棱形,全用花岗岩分层制作,除塔座外,共七层,通高5.73米.塔座为浮雕仰覆莲瓣形束腰须弥座.七层塔体每层下部 ...

  • 话说白鹿寺

    白鹿寺建在益阳市城区资江南岸的白鹿山上,毗邻会龙山,距离资江一桥仅200余米.它始建于唐代宪宗元和年间,距今约1200年.古寺鼎盛时期有四进,第一进为弥勒佛殿,左右为四大天王;第二进为观音殿,左右为佛 ...

  • 话说石泓寺

    石泓寺位于陕西省富县城西65公里的直罗镇川子河北岸.有大小窟洞10个,大小造像3370余尊.石窟开凿最早为南北朝时期,历经唐.宋.金.明.清各代续修完成.主窟规模大,保存完整.窟高5.4米,宽10.3 ...

  • 话说石宫寺

    石宫寺位于子长县安定镇北钟山南麓,是石崖上的一座石窟.高9.5米,深10米,宽16.9米,内有八根方形石柱承托窟顶.共雕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八柱间及窟壁全部雕刻着佛本生故事,各具形态,栩栩如生.佛坛 ...

  • 话说宝云寺

    宝云寺位于衡水市区西南部.碑石记载始建于隋,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此处已有寺庙.相传,在其鼎盛之时,"寺域广占三十亩,殿堂多有近百座,樵楼钟声惊千里,成年累月拥香客". 宝云塔原名擎天 ...

  • 话说洛阳寺

    洛阳寺是质子伽蓝的汉译,原本迦毕试国是供奉汉代太子而修建的居所. <大唐西域记>记载:大城东三四里,北山下有大伽蓝,僧徒三百余人,并学小乘法教.闻之先志曰:昔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 ...

  • 话说三教寺

    三教寺距石柱县县城7公里,地处三河乡的回龙山上,那里森林密布,遮天蔽日,风景宜人.三教寺是集儒.佛.道三教于一体的寺庙,也因此得名.它也是唯一一座经皇帝御批和尚可以婚配的寺庙. 三河乡三教寺初修建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