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合群还是真独立,你怎样选择?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你身边的几个朋友拉你去玩,你本来计划一个人去书店看书,但怕朋友说你不合群,便一同跟着去了;
在一次会议讨论上,本来你有一些别于他人的不同看法,但其他人都不说话,你怕同事们议论你爱出风头,于是就选择和其他人一样沉默了;
你本来对有些事情没什么兴趣,但害怕和身边的人找不到共同话题,于是也只好硬着头皮随波逐流。
你是容易合群与周围人打成一片,还是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过离群索居的生活?你的选择又会对你的职场生涯或者人生轨迹产生什么影响呢?
内观己心
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盛行。不合群就等同于不好相处,等同于异类。于是,很多人,陷入了一种叫作“假装很合群”的症状里。
大众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段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为了合群而放弃思考,在群体中不辜负任何人,却唯独辜负了自己。
在一个糟糕的环境里,合群有一个同义词——浪费时间。时间是最公平的,每个人每天都只有雷打不动的24个小时。你将时间花在“合群、为别人而活”上,注定花在“自我提升”上的时间就少了。
当你合群时,你是真的喜欢,还是在伪装?为了合群,很多人甚至搭上了自己的人生。他们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忘记了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失去了自身的判断,最后只能让生活越来越糟。
外察世界
屈原言:“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罗曼·罗兰说:“人生只有一个朋友,而且只有少数天才人物才有——这就是孤独。”
苏格拉底即使面对审判,也不看重多数。他留给后人的教训是:远离多数,回归个人。
神学家朋霍费尔更是主张“断绝同世俗的关系”,以个人身份成为门徒。要做门徒,就必须先成为个人。在圣经中,上帝对每一个人单独说话,倾听他们内心的怨恨。上帝让人彼此疏远,以便让人单独体验灵魂之旅。人对上帝亦如是:人只能单独面见上帝谛听或倾诉——谛听上帝的奥秘。而人害怕孤独,却想躲进大众中。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我们因他人的喧嚣而头脑昏沉,可独立与自主却会伴随我们终生。你怎么选择?
启迪多元思维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羊群效应”:在一个集体中待久了,从众惯了,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沦为集体意志的奴隶。
但正如英国作家毛姆说的那样:“就算有五万人主张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就变成对的。”
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只是在被平庸同化。我们大多数人忍受不了孤独。
如今,有些人与自己独处5分钟就开始抓狂,坐立不安。10分钟不刷朋友圈就如坐针毡。
当一个人被人称为是一个随叫随到的人时,这个人是否还有自己的生活?
当一个人完全没有说“不”的能力时,那么他所在的世界又和一座无形的囚笼有什么区别?
不学则群,不学则党。我们应当学会积极的孤独,以赏心悦目、陶然自得的心情达到孤独。
正心正举
正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更有逆流而上的勇气。他们只追逐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只为做出令自己无悔的选择。
比起伪合群,那些不太合群的人,有时候反而显得更可爱。
你试图去在乎其他所有人的感受,但却从不扪心自问自己究竟是怎么想的。很多人努力合群是为了什么,是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还是希望得到很多满意的反馈?
努力合群的人是可怜的,因为他们大多数的时间在迎合他人中度过,他们就像是俄罗斯方块里的积木一样,合群了,但也消失了。而为什么那么多人依然要努力合群着,大概是因为人都惧怕孤独,但从来不去享受孤独。他们不明白,孤独也是一种生命的历程。
正举:什么是最具价值的人脉
博恩·思希是位社会学家,主要研究人脉学。
他有一套著名的理论——1:25裂变定律。即你如果认识一个人,那么通过他,你就有可能再认识25个人。他还提出这样的公式:成功=20%的知识+80%的人脉。总之,他把人脉当成了事业成功的黄金律。后来,这一理论又被引入到成功学领域,一时被吹捧得极其伟大——你想活得好吗?那就请你尽力拓展你的人脉吧,人脉即财脉。
2004年7月,博恩·思希到中国访问阅读了《中国历代帝王传》,他对中国帝王的死法产生了兴趣。他发现中国帝王的死法有十六种,而且中国的皇帝有一半以上的是被自己身边的人害死的。同时,他还发现,欧洲国家的帝王在死亡的形式上,也与中国帝王相类似。皇帝,一国之君,富甲天下。在人群中,也是最具人脉的人。可是,他们为什么大多以这种死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忽然对自己的人脉理论产生了怀疑。
博恩·思希经过反思,认为在人脉学上存在着“二律背反”。但是,通过运用哲学上的辩证分析,就会找到人脉理论的谬误之处。至于人脉理论的谬误在哪里,他没有说。
你周围的亲人,从小认识的那一两个朋友,以及身处的那个小环境,也许就是你最具价值的人脉,同时,也是你最值得珍惜的人脉。无论你的产业有多大,人脉有多广,你一生所面对的,说到底就是身边的那几个人,相互琢磨和提防的,迫切需要处理和对付的,也就是你身边的那几个人。当然了,能真正给你爱和你真正能爱的,也是那几个人。这也许是博恩·思希想说,而没有说的。
拨迷见智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有这样一句话:“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
开启自在之门
孤独不应产生在深山老林,而应产生在市井繁华之地。
孤独并非要求人们自闭,不是拒绝社交,而是指保持独立人格,不从俗随流。孤独者也不是愤世嫉俗者,也绝不趋炎附势。
积极的孤独是有意识到并且主动践行的孤独,乃达观人生,不求禄位,人格独立,高标己见,不肯趋同。同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的孤独不同,积极的有创造力的主动的孤独可以振奋人心。
孤独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于:孤独保护了我们,使我们面对市井喧嚣仍能倾听天籁之声。没有孤独,便没有欣赏。人只有保持孤独,才能真正地做人。甚至“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也要在孤独中进行。唯有在这个孤独和深思默想的时刻,这才是真正的自我。
你不需要刻意去合群、去放弃自己融入集体,适当地将精力多花在自己身上,学会与孤独握手言和,我们会活得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