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才情的高敏感人群其实是高危人群?

文/阿立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昊驰

冯唐曾在采访中戏谑地说:“我做过一个基因检查,就各种疾病的发病概率统计,我得精神分裂症的几率是常人的155倍,我可能天生就有分裂倾向。”这令当时的采访者不禁感叹:你得承认,有些职业的确需要老天赏饭。并用“超强敏感度”来形容冯唐的精神倾向。

天生的敏锐思维,带给冯唐充沛的精力、旺盛的创作热情以及巨大的自我矛盾。

很多极具创作才华的人,往往都是具有超强敏感度的人,他们的感官更发达,他们的觉察能力更强大。同样的世界在他们看来,具备更丰富的色彩与更深层的含义,他们似乎活在更高的“维度”之中,普通的事件经过他们的观察会变成了“像素”更高的作品,又像加了一层“滤镜”。

这种敏锐的觉察力正是我们常说的“敏感”,正是因为生理因素与常人不同,所以才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感知能力,拥有这项能力的人往往都与艺术创作有关。

内观己心——“高敏感”人群的非常态行为举止

在我们印象中,艺术造诣很深的人往往“不太正常”,经常表现出:不善交际、多愁善感、行为乖张,甚至是消极抑郁。

早年的周杰伦羞涩内向,参加节目对主持人偷偷说:“千万不要让我多说话。”但随着个人成长,他的性格得到了很好释放,变得越来越开朗,他从最初不善言辞、不爱社交、略显木讷的大男孩,逐渐成长为一个金句频出的幽默导师,可见他本身就是个才思敏捷的人,而早年的内向性格压制了语言才华的施展,亦或说,是敏感的神经造就了他羞涩内向的个性。

但是,不是每个高敏感的才子都那么幸运的。

回想1989年的暮春,在莺飞草长的旷野上,一条蜿蜒的铁轨匍匐在山海关附近,这里平静辽阔,这里悲怆苍凉,一个天才的青年诗人选择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就是海子。他死后医生给出的死亡鉴定是:精神分裂症。

作家刘原说:“诗人必须敏感,能从恋人的眼神里感知春秋。诗人必须绝望,在无边的黑暗里锻打自己的荒凉。”对一个高度敏感的诗人来说,孤独与矛盾如影随形,无法靠外力解决,而自身浸淫在漫天思绪的极度兴奋与极度沮丧中无法自拔,这好似无解的宿命,让人无能为力。

在颇具艺术才华的人身上,我们常常发现这种巨大的自我矛盾,他们活得并不快乐,甚至比普通人更痛苦。

类似的才子佳人还有不少,比如在婚姻问题上陷入绝境的顾城,一生在情路上颠沛流离的张爱玲,以及演绎了多段惊世骇俗恋情的丁玲……仔细分析他们的生平,你会发现,每一个都好似活在巨大的自我矛盾中,他们获得的快乐与遭遇的痛苦都十分强烈。

“强烈”可谓是他们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他们的感受与遭遇都具备较高的强度。

外察世界——“高敏感”人群巨大的自我矛盾

“强烈”正是人的意识矛盾凸显的结果,就好比一个人在意识上进行“天人交战”,思维越强大,矛盾越激烈,而思维正是来自于大脑对外界信息处理的结果。

在唯物辩证法的概念里,“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与倾向。

当一个人高度敏感,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矛盾,因为他们独特的生理属性造成他们强大的感知能力,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所体会到、接收到、分析到的信息更多,他们可能对色彩、味觉、触觉更敏锐,对现象的领悟能力更强,对情绪的理解更快,对细节的把握更准,对潜在的逻辑挖掘得更深,对危险更为敏感,他们往往能将很多零碎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从而构成丰富的认知,在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库中,迅速找到关联信息,并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形成一定的思维韵律、思维架构,而这种对信息和知识的处理能力却大部分是天生因素,不是主观造就的。

启迪多元思维——“高敏感”的生理机制

Elaine Aron就曾针对美国人进行了关于敏感度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有15%~20%的人属于高敏感人群,这些人正体现出上述显著特征,并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显示出超乎常人的成就。

有关学者对这些人的敏感原因进行了探究,他们初步发现:有一种叫做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可以制造帮助5-羟色胺循环的脑内神经递质,因此对敏感度和情绪健康有重要影响。

因此,秘密已经被揭开了,原来“高敏感”是有生理缘由的,它不是人们平时泛泛而谈的所谓“性格”,它代表了基因的差异——有些人天生具有更强烈的感知,对待痛苦和快乐感受度更强。

但也因此,“高敏感”也经常被不理解的人污名化,比如人们对“高敏感”冠以“想太多”、“小心眼”等称谓。

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林黛玉就是“高敏感”人,她的才情不可谓不高,她在一件美好事物开始之前就过早地预测到衰败的结局,所以她很悲观,总是哭哭啼啼,她渴望万物纯洁,希望留住美好,所以只有她才会葬花,只有她的死才配得上“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赞美。很多人喜欢林黛玉就是喜欢她在悲观思维中表现出来的才情,在她眼里,一瞬间就是一生一世,她对人生有更丰富的理解。

正心正举——“高敏感”是“才情”,也是刺伤自己的剑

然而,我们不希望高敏感的特质被各种才子佳人内化为伤害,我们也不希望所谓“才情”成为损害幸福生活的元凶。

如果“才情”注定要以制造巨大的自我矛盾的形式令人香消玉殒,“才情”就变成了个人的砒霜,不要也罢。

但事实上,“高敏感”所带来的“才情”是一把双刃剑,人类的文化皆是由人们丰富的“才情”创造的,我们的历史最璀璨的篇章无不是人类智慧与才情的作品,没有这些“高敏感”人类,当今人类的精神文明会多么苍白。

而要保护“高敏感”所带来的“才情”,必须明确“高敏感”的负作用。

由于“高敏感”人群接收和处理的信息量太大,所以这些人很可能承受不了海量信息在短期内的压迫,也平息不了信息分析之后感受到的巨大矛盾。尤其是看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更加无法抉择,不能坚定地维持情感投入,致使“希望”与“绝望”互相撕扯,找不到人生的出口。

一个“高敏感”的人更容易分析出事物的多重属性,能站在丰富的维度上解释一件事,但也更容易迷惑,会比 “低敏感”人群更难快乐,尤其是在感情问题上,无法进行理智抉择,而强大的感知力会形成矛盾观点,让一个人处于纠结、撕扯的状态,严重时就是“精神分裂”。

拨迷见智——“高敏感”人群的大忌

《庄子·齐物论》中有句话:“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庄子认为世间事物往往都是矛盾的,所以“高敏感”有利也有弊。“高敏感”人群应认识到自身思维与感知的长处,但也要防止自己走入“思想黑洞”,切忌用健康与生命喂养自己的思绪。

开启自在之门——够敏感,也要够理智

要知道,人只有健康的活着,一切“才情”才有价值,生命是“才情”的依托。

如果不重视生命,“才情”就成了喧宾夺主、鸠占鹊巢的暴力分子,一个所谓的才子佳人被自己的思维困住、被自己的感觉蹂躏,岂不是令人可惜?

其实对每个人都一样,任何时候都不要被“感知”所束缚,要善于利用“高敏感”所带来的丰富感受,但要时刻警惕被这些“感知”控制。

所以,如果你够敏感,那么你也要够理智,用强大的理性去压制强大的感知,如此,方安!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