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执法对法正是不敢还是不必

法正这个人有点儿睚眦必报,当刘备夺取成都后,他就开始报私仇了。由于这时候刘备正信任,很多人就到诸葛亮这儿反映问题,希望诸葛亮向主公刘备说说,限制一下法正,而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有人据此认为,这是诸葛亮害怕法正。更有甚者,说诸葛亮这时候稍不小心,或者是法正活得稍微长那么一点,诸葛亮这个丞相都有可能当不上。事情真的是这个样子吗?

打下成都后,刘备算是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块地盘,于是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也就是“京都”周边这块地盘行政管理归法正。由于法正守在刘备身边,经常出一个主意啥的,因此史书说他“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又因为法正这个人心胸不咋样,所以他是一朝权在手,便“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这种报复还没有自我约束,所以就有了“擅杀”,并且还不是一次。有人就告诉了诸葛亮,说:“法正在蜀郡太过骄横放纵,您应该禀明主公,抑制约束他作威作福的行径。”诸葛亮回答说:“主公从前在公安的时候,北面害怕曹操的强盛,东面担心孙权的逼迫,近身处又惧怕孙夫人生变,在那个时候,真的是进退两难,法正作为主公的左右手,使他得以展翅高飞不再受人钳制,现在又怎么可能禁止法正使他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呢!”

这就是所谓诸葛亮“怕”法正的依据,而且是唯一依据。这时候,既没有发生汉中之战,刘备也不是汉中王。

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真的是害怕法正吗?

先说职务。刘备要称汉中王,群下臣子有一个上表,一共有一百二十人,有名字的十一人,诸葛亮排名第五,法正排名第十。本来,官员的职位、爵位和权力大致是一致的,但汉末以及三国早期由于天下大乱,汉朝廷失去了对于天下的控制,很多权力转移到了诸侯手中,这样一来,一些曾经在朝廷任职过的官员就会被诸侯“供起来”,为的是增加自己的号召力,像曹操身边的太尉杨彪,刘备身边的许靖。现在简单说一下这个排名。排第一位的是马超,不用说,在汉朝承认的职位和爵位来说,刘备之下无人能够和马超相比。诸葛亮和法正之间有关羽、张飞、黄忠和赖恭,法正之后是李严。很显然,诸葛亮之前都是荣誉职位,并无实权。真正有实权的就是诸葛亮到李严。诸葛亮有什么实权呢?“署左将军府事”。刘备有很多职务,豫州牧、徐州牧、荆州牧,打下成都又成了益州牧,但自己觉得有用又被有联系的诸侯承认的就是这个左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就是管理左将军府的一切事务。所以,许靖这个左将军长史是个荣誉职位,权力都在诸葛亮手中。或者说,诸葛亮能替刘备管理部队和关张黄这些大将,其他人不能。

那么,诸葛亮敢不敢让刘备抑制一下法正呢?先说两件事,四大将的任命和刘封之死。刘备称汉中王,任命了关张马黄四大将。这种事情像称王一样,肯定要在事前做好准备,起码那个大印要提前制造。诸葛亮担心关羽不了解黄忠,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刘备说,我心里有数,保证能让他接受。事情和这两人预料的一样,关羽果然接受不了,经过刘备派出的使者费诗一番说辞,关羽果然就接受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备任命四大将这样的事情诸葛亮都能知情并提醒,一个稍加“抑制约束”诸葛亮会不敢吗?有人会说这不是以后的事情吗?那就说点儿早的,马超刚到刘备时,关羽不知道这个人,写信不问老兄弟张飞,而是问诸葛亮。诸葛亮说马超这个人武艺还行,就是风采方面比你差远了。关羽那个高兴啊,拿着信到处给人看。刘封丢了上庸,孤身逃回了成都,刘备斥责他。诸葛亮担心“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刘备借机会杀了他,刘备就赐死刘封。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是在刘备身边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收养的,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大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诸葛亮都敢建议说杀,其他还有什么建议是诸葛亮不敢提的?

诸葛亮会担心法正代替自己吗?再说一个人,庞统。庞统曾经是周瑜的功曹,刘备借得了荆州,周瑜去世后成了刘备的人,刘备给了他一个县令的官。不知是庞统有意不作为还是其他原因,反正是治理不好,被刘备给撤了。鲁肃给刘备去了一封信,说庞统是高级谋略人才,你只有把他放到治中、别驾之类的位置上,你才能看到他是一匹千里马。不知道刘备有没有当回事,直到诸葛亮也和刘备说了,刘备这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和庞统谈了谈。这一谈不要紧,刘备那是一个非常的器重,马上任命他为军事中郎将,职务和诸葛亮那是一样一样的。刘备集团的老人本来就不多,再去掉糜竺刘琰这些吃关系老本的,剩下的大才之人也就是关张而已。所以,刘备要招揽荆州士人,人们也都会说刘备要依靠这些人。庞统是荆州人,家族势力又很大,诸葛亮一个外来户,仅仅靠着妻族的关系能比得上他吗?庞统个人早就有名气,被称之为“南州士之冠冕”,又被周瑜所倚重,但诸葛亮恰恰推荐了他。诸葛亮都不怕庞统代替自己,还会害怕一个法正?

既然不是不敢,那又是什么呢?先说一点儿皮毛上的事吧,法正这些都是小事,还危及不到政权。法正报复了什么人呢?史书上没说。法正在刘璋手下不得重用,官职先是新都县令,后来是代理军议校尉。法正报复的人没名没姓,就是说没有高官名人,甚至都不会是土著大族,很可能就是那些当年诽谤他的“侨居蜀地的同乡人”。如果是有一定级别的官员,史书一定会有记载的,就像廖立数落朝中官员一通都被记载了下来一样。封建社会,人是分等级的,尤其是汉代,死罪也是可以花钱赎罪的。这就是说,法正这件事,诸葛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选择不管,较起真儿来也可以选择管。那诸葛亮为什么在法正身上不较真儿呢?这就是下一件事情在起作用。

提建议的人说的是法正,诸葛亮却在说刘备的事儿,刘备的事儿才是问题的关键。在诸葛亮解释了他不能抑制法正之后,《三国志》也在说刘备的事情:当初,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为妻,孙小妹“才捷刚猛”,有诸位兄长的风格,她有侍俾百余人,都拿着刀侍立在近身,刘备每次进入内室,心里都怕得要死。把诸葛亮的话和《三国志》的解释联系起来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刘备摆脱了孙小妹的威胁和曹操的压迫,他也在放纵自己。刘备只是得到了益州,既没有得到汉中,也还没有称王,他这时候会放纵自己吗?应该是会。此前不久进军成都,一路顺利,到达涪城后“置酒作乐”,刘备高兴地说:“这才真叫高兴。”庞统说了一句让他扫兴的话,刘备举了武王伐纣的例子说明自己的这个“作乐”是正义的一部分,很正常,于是把庞统赶出了宴会。既然那时候的放纵都“于史有据”,那现在整个益州都得到了,放纵一下不是也很正常吗?所以可以这样理解,不拟制法正是为了让刘备也放纵一下。

说说该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吧。官渡之战,许攸的家人犯法,邺城留守主官审配将许攸家人都抓了起来,这导致许攸出走,投降了曹操。许攸给曹操带来了乌巢粮仓守卫薄弱的消息,建议曹操突袭。曹操依计而行,果然成功。粮食被烧,袁绍大军失去了斗志,被曹操击溃。现在很多人说许攸的事情是袁绍处理不好,如果等到大战之后袁绍回到邺城再处理这件事,也许就不会有乌巢被袭事件发生,官渡之战结果或许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的成都,虽然不是大战时期,但曾经也有过“一夜数十惊”的惊魂动魄的时候,现在的我们难道也让诸葛亮像审配一样去处理事情吗?何况法正只是稍稍放纵了那么一下而已。

还有,都说刘氏政权只能依靠荆州人,照这个说法,诸葛亮不拟制法正也只是暂时的容忍,而不是怕,为什么具体说到法正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