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科技的李安,如何刷新了电影的科技边界

科技洞察 丨 深入科技行业最前沿

孤独者李安回来了。

带着一部20多年前就开始筹备的影片,流经6任编剧修改的剧本,甚至一度成立起“秘密实验室”,历经三年时间,带给我们一个看人性和伦理的全新的科技视角。

从前看电影,我们以为最吸引我们的应该是情节和剧本,或者一个演员的演技,能多大化的让观众沉浸在故事情节感同身受,如临现场,而如今这些评判标准在我们不自知的地方都全方位的揉进了科技元素。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尝试3D,《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体验了前所未有的120帧,而到了这部《双子杀手》,不仅继续带来120帧+4K HDR+3D的高规格,又用上了最先进的特效。这位拿遍了奥斯卡、金熊、金狮的大导演似乎在我们以不容易看到的呈现方式,还原一个情景,还原某个人性。

这部20多年前就开始筹备的影片背后,经历了太多波折。1997年,迪士尼开始制作一个讲述准备退役的美国国防情报局特工亨利突然遇到一名神秘杀手追杀,最后发现这名杀手竟是年轻版的自己的克隆人的故事。

但是选好导演、定好剧本,却因为影片中要呈现出的克隆人返老还童特效无法实现,而一度被搁置。

 1 

一人分饰两角?

不行,另一个人是自己的数字化年轻版

电影里,23岁的威尔·史密斯Junior,这个全数字化的角色,是李安100%用特效创造而成,甚至称得上“好莱坞身价最贵的男演员”。

电影造人的技术并不鲜见,也是很多影视剧喜欢使用的手段和表达形式。

以前我们看影视剧里的“一人两角”,大多是同一演员扮演两个角色,然后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同框。

最近几年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是网剧《白夜追凶》。潘粤明分别饰演关宏峰、关宏宇两兄弟,被网友吐槽为潘粤明V.S.潘粤暗。

2015年《速度与激情7》,也采用兄弟替身+动作捕捉和数字合成,让保罗·沃克可以“起死回生”。

2019年,《阿丽塔》打造了一个超级高仿的“虚拟人”,阿丽塔完全融入了现实,和真人演员在现实场景中一起出现,依然用到CG特效+动作表情捕捉等技术手段,试图来传达逼真感。

但是启用3万台电脑、800位特效人员耗时2年打造出的阿丽塔还是能明显看出不是真人,更像一个动漫人物,李安要做的则是一个完全看不出破绽的数字真人,是视觉特效里最难做的。

如何用技术手段还原一个23岁的威尔·史密斯,又能够做到与现实的威尔·史密斯进行长期而“真实”的合作表演?

注意,这不是修图减龄,不是替代脸部,是经由动态捕捉,在完全由电脑制作的动画角色。

彼得·约翰逊创立的维塔数码(Weta)承接下了这个特效任务。几百名工作人员和李安一起连续一年多,参照了威尔·史密斯20多岁时的生活影像视频,几乎找来了他年轻时候的所有视频素材。

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威尔·史密斯只需带上下图的这个头部装具,在脸上布满摄影机跟踪的黑点,模具上的两台摄像机就可以记录他所有的面部表情。

然后跟踪点通过电脑进行数字空间上的计算转换,在虚拟形象上重构整个面部和表情细节。

电影中,年轻版的小克因此才拥有了除了如假包换的皮囊外,还有了丰富和变化的表情、情绪。

其中,为了使得数字真人呈现出跟演员更真实的互动感,一场只有4分钟的大戏,最终制作长达九个月。

这是李安在执导影片中的一个前所未有的体验,在两年的后期时间里,为了让51岁的威尔·史密斯重回20岁,他一帧一帧研究了他的表情。每一次打斗,每一次规劝,一方带着人生的所有经验,渴望说服对方、压制对方,另外一方,有着年轻的好胜心,世界崩溃以后还要强装镇定。李安要在平面里塑造一个空间,而这个空间里,有一个人51岁和23岁的自我博弈。

“以前我是用演员来做实验,这么刺激他,看看能够看到什么东西。现在我还能带领着500个人,花了一年时间,一点一点地这么研究进去。不但研究他的形态、表演、心情,我还可以研究时间给人带来的东西。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可贵的经验。

 2 

为何要用120帧画面?

高帧电影的未来

我们知道,电影世界统一的规格是24帧/秒,也就是一秒钟24个画面。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现在数字时代的观众来说,24帧早已不能满足我们的观影需求了。为什么?低帧画面在快速运动镜头中,就会出现运动模糊现象。

特别是从2D到3D,低帧带来的模糊观感是非常糟糕的体验。如果说4K是画面分辨率,那么帧率就是时间分辨率,只有空间和时间的分辨率都提升了,带来的才是真实清晰的故事场景,我们也不再只是旁观视角,更能沉浸其中。

低、高帧率观影《双子杀手》示意图

然而,高帧拍摄带来的是画面信息量的几何倍数的增加,高帧速的素材也要求全新的剪辑软件、调光软件支持,素材量庞大,制作不同格式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比如以往拍摩托车的追车戏,只需要将摄影机架在与摩托车平行的轨道上,两者保持相同速度运动,便可以营造出摩托车飞驰的效果。现在,高帧将镜头前的所有影像都清晰呈现在观众面前,无法再用老方法“骗”过观众,只能用大广角实拍,将摄影机架在摩托车前,进行真正的高速追车表演。影像因此也显得更有纵深感,观众的观影体验从以往置身事外的“观察”变成了置身其中的亲自“感受”。

这样的拍摄方式导致传统的打光灯无法继续隐藏在镜头前,完全失效。所以夜戏也只能在白天借自然光进行拍摄,再用数字技术把背景换成黑夜。这些都大大加重了影片制作的工作量。

“清晰本身成了一种美感,我能直接从人物的眼神中看到他的灵魂。

李安认为高帧是电影的未来。他也正在构建一场潜移默化的电影革新,改变着观众和电影银幕的关系。

 3 

是什么让人性得到真实展现?

本以为一个“自己打自己”的故事并不是什么新鲜题材,但在李安的手下还是看到了他想表达的关于“人”的探讨,都来自每一个人与自己“我”的关系。

影片中有大量的51岁的亨利和他自己23岁的小克(克隆人)的对话、劝说、打斗,这是一场我与我的超长互动,从敌对到和解。

这种真实感和矛盾感,就像在照镜子,你了解他,似乎也在排斥他。

“我看到他时,就像看到了鬼魂。——亨利

“我站在屋顶,他就在那里等我扣下扳机。”——小克

他们本就是同一个人,看到彼此就像看到自己不同面。他们从排斥到挣扎,到妥协与和解。

整部电影包含近900个特效镜头,威尔·史密斯坦言特效制作团队为了做好这个角色,找到很多他过去的照片和电影来研究,细致到身体的每个部位,甚至每个毛孔,极尽的还原和求真,也让亨利和小克就像通过时光隧道穿越相遇,然后彼此焕然大悟,原来你是这样的。

《双子杀手》在剧情上,延续李安对于父子关系的探讨,延伸到人性和克隆人伦理的思考。

李安近年来一直痴心于电影新技术的应用,以技术来驱动电影艺术,但更主要的则展现细节,达到对人性的深层次探索。正如李安说的,电影可以用影像刺激我们,去反省和探讨人的心境,人,生而不完整,这才是真实的人性载体。

有人说,《双子杀手》的实验结果,远未成熟。也许一个“心灵系导演”很难最大化的刺激观众的感官,让技术彰显它的魔力,从而让观众记得,我才是这个电影科技边界的开拓者。

不管这一切是否能由李安引爆,不可否认的是,《双子杀手》的背后,是整个数字电影的技术进步。

高帧的未来,CG制作,都在影响和升级我们的审美能力,它们构建了电影场景故事展示的更多不可能,也颠覆着我们的想象力,更作为一种更先进的手段,带我们去探索“人”——这个更深层次的内核中心。而我们,要接受这种全新的视听表达方式,何尝不需要重新建立对这套电影语言认知和理解模型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