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之声丨家有麻醉医生:一位家属的心声

十多年前,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名妇产医院手术室的麻醉医生。后来成了一家人。

最初和很多人想的一样,麻醉医生应该是所有医生里面最简单的了。患者推到手术室,然后像电影里面一样,一块喷有麻药的布子往口鼻处一放,或者打一针,患者就麻倒了,剩下的就是外科医生的事了。

那会经常听到谈论麻醉医生重要的“段子”大都是:“麻醉医生很重要的,你要手术不疼,只要麻醉医生多给点麻药剂量就可以了。”“你要是不听话,给你点麻药,你什么都交代了。”

和麻醉医生拍拖,要有随时被“爽约”的准备。在那些日子里,除了日常的白班、夜班倒班之外,即便是不上夜班,还有二线或三线值班。正常的白班,遇到长时间的手术,手术几点结束才算下班。正常的夜班,除了晚上的手术外,第二天上午还要上班,休息是从中午开始。遇到重大、危重患者需要抢救,随时电召,随时叫回。

在那些日子里,吃饭、看电影、朋友小聚……在任何场合都有可能发生分分钟闪人的情况。那会也觉得奇怪,真的有那么忙吗?后来知道了,麻醉医生少,手术多,人手倒不过来。加班、频繁被召回就成为常态了。在这种环境下,一次成功的约会倒也觉得来之不易。

很多人都说结婚和恋爱是两回事。结婚了,麻醉医生精神高度紧张,半夜里、假日里、风雨交加的日子里,电话都随时会响起。单位通讯录的联系方式十分全面,住宅电话、手机、亲属电话都有,总有一个能找到你。铃声响起的那刻到整装出门,速度堪比部队的紧急集合。而这个铃声这么多年来一直陪伴着、存在着……

麻醉医生是个苦差事。

在医院,你见到的麻醉医生一天做七八台甚至更多的手术是很正常的,无论是白班还是夜班。有时手术连台做,吃饭的时间只有顺延。白天还好,原本六七点晚饭,连台的手术,等吃饭时已经是凌晨一两点。

随着交流的深入,听到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多,虽然有些不明白,但也记住了一些: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医生在手术中要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出现任何异常状况,麻醉医生都可马上叫停正在进行的手术。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每一台手术,麻醉的操作流程基本是一样的。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一直需要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正常。

在医院,麻醉医生一定是“汉子型”的。女麻醉医生自然是“女汉纸”。手术做完要送患者、抬患者。既要有体力,还要有耐力和精力。

或许很多患者都不知道麻醉医生也要去查房,其实术前查房和术后探访也是麻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了一天的手术,麻醉医生们会轮班去访视患者。一般在手术前一天查看患者,了解病史、做必要的全身检查,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检查术前准备是否充分,以确定选择何种麻醉方法,并向其主治医生提出术前还需进行的必要处理。通过访视谈话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为第二天的手术麻醉做好准备。

听得多了,对于麻醉医生的家属来说,麻醉知识也知道了一一二二。麻醉是高风险技术,尽管对患者作了各种保护措施,麻醉意外仍可能随时发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麻醉医生的临床技能、责任心、综合判断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都是保障患者顺利手术的关键因素。

很多人一提起医务人员,都会立马想到一个词“白衣天使”。可能大多数人是看到了工作状态的医务工作者。常年的拼体力、拼精力工作。麻醉医生和其他倒班的医生护士一样,憔悴疲倦成了脸上明显的标志。很多时候都是素面朝天的奔来跑去。天天洗多次、消毒多次的手,也显得干巴了不少。

作为麻醉医生家属,个人认为最贴切的表述是“麻醉医生在外是英雄,在家是‘狗熊’”。其实这也是不少医护人员的共同表现。

回到家的麻醉医生算是彻底放松了,经常性疲惫地什么也不想动。即便如此,回到家的心情多数时候和当天的手术情况和效果有关。有时即便一脸疲态,倒也激动地给你说说今天好彩:“今天哪个病号的颈动脉穿刺一次成功,我都佩服我自己了;今天哪个小朋友的麻醉效果超好,手术很顺利,小朋友术后准时复苏;今天的患者是个胖子,还有糖尿病、高血压,不过还好,一针搞定……”

当然也有走“背”字的时候:今天这个病号给的剂量比平时多,麻醉效果居然还是不好,主刀医生总是觉得紧;今天手感不好,穿刺又没穿上;一个夜班从傍晚六点接班,几乎一刻没停,连做七八台手术,还有两个无痛……

虽然刚开始听不懂,听多了,有时还能像模像样地配合她聊个天。另外还记住了一些药品名字:利多卡因、曲马多、氟比洛芬酯等;一些麻醉方法:硬膜外麻醉、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等;一些名称:剖宫产、分娩镇痛……

其实,除了手术量大外,麻醉医生的学术要求也很高。这不仅仅是自身评职称的问题,在很多医院内部,每年的各种内部业务学习、考核的量也很多。今天操作守则的考核,明天基础知识测试。复习、考试、学论文、搞科研、弄课题,倒也是忙的亦不乐乎。

就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看到一份《中国麻醉医生职业现状网络调查》,参与此次调查的近13 000名麻醉医生,占大陆地区麻醉医生总人数约16%,在“压力来自哪方面”的问题上,排在第一位的是手术中的安全风险,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劳动时间过长

据说全国有八万名麻醉医生及从业人员,精神高度紧张,可能是麻醉医生和他们的家属感受最深刻的了。也许很多人会说,现在那个行业不都如此。各大医院超负荷运转的医护人员到处可见。事实也的确如此,估计在相当长的时间,这些问题和现象都会长期存在。

写到这里,不知道该怎么结尾了。

好吧,谨以此文,送给家里的麻醉医生和她的同事们,在精神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好好享受每一台成功手术的那一点点成就感吧,也送给麻醉医生的家属们,多一点耐心听听他们的牢骚,多一些呵护和理解吧!

作者:浦源

来源:激活就是力量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END—
(0)

相关推荐

  • 打麻药会变“傻”吗?

    说到麻药,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就是:"用了做手术就不疼了""用了就昏过去,什么也不知道了".可见麻药已经成为了众多外科手术必不可少药品,当然骨科手术也不例外. 老 ...

  • 不要以为打麻药就是一针的事,碰上过敏就有可能要命

    多年以来,老百姓根深蒂固的思想:打麻药,不就是打一针的事嘛.甚至,就连同在一个医院工作的其他科室同事也认为麻醉很简单.尤其像门诊麻醉,在他们看来,你就快点推药吧,哪有什么风险? 时间长了,就连我们麻醉 ...

  • 术中让患者补交一支麻药钱,患者家属以为术中加价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话用来形容今天的医患关系,一点不为过.医患之间医学知识的天然壁垒,让患方很难理解医疗中的一些事情.尤其是,当媒体导向存在问题时,更是加剧了这一矛盾.而最为 ...

  • 家有麻醉医生:一位家属的心声

    十多年前,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名妇产医院手术室的麻醉医生.后来成了一家人. 最初和很多人想的一样,麻醉医生应该是所有医生里面最简单的了.患者推到手术室,然后像电影里面一样,一块喷有麻药的布子往口鼻处一 ...

  • 作文素材丨家国情怀与青年担当主题素材!让作文更有深度

    你打开了 高考决胜必读 的第 328 篇文章 作文素材的积累最好能按照一些主题来系统性地摘抄! 家国情怀与青年担当一直是近些年的社会热点,这就意味着高考卷子上有很大概率会出现该主题的作文命题!常规视角 ...

  • 时振声丨风湿病怎么治?《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里找答案

    导读:时振声教授从临床角度,为大家分析总结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风湿病治法和方药.今日推送,以飨读者,望能给大家一些临床上的启示. <伤寒论>与<金匮 ...

  • 木子丨家

    家 作者:木子 时间就像潺潺流水,欲抓则不能.听水声倍感时光飞逝,晨景宜人,勤奋的鸟儿早就在枝头吟唱,春花烂漫,花团锦簇,当朝阳越过地平线,一缕缕春风拂面,微弱的感觉像母亲的手在婴儿的稚嫩的额头上滑过 ...

  • 春之声丨赵自力:站在春风里看云

    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站在春天的路口,伸手去捉风. 如果哪天风带着暖意,心底就无比高兴. 因为春风一来,各种好吃.好看.好闻的就陆陆续续地来了. "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是温柔 ...

  • 春之声丨孙春红:内敛的春天

    只消几片坚韧如丝的风,春便吹薄了天宇,吹皱了湖冰,吹绽了湖边杨柳的嫩绿芽苞. 它从南疆吹到北国,又从北国吹到云端. 它吹得白色羽鸟在云纹般的绿水上低徊盘旋. 它将小燕子吹回久违的故园.小燕子在枝头舞动 ...

  • 亚锋原创诗歌丨家(三首)

    家(三首) 文/亚锋 之一 这边站着爸 对面站着妈 天上明月照 身边开百花 爸说 你真好看 长得像朵花 妈说 你也挺好的 像个大傻瓜 两人笑哈哈 爸和妈 建起了一个家 再往后 有了一帮娃 之二 前边走 ...

  • 春之声丨崔忠华:梨花醉春雨

    一场不紧不慢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朦朦胧胧中透着一种湿润的新奇.泥土的芬芳.雨线细如发丝,迷人心弦:雨滴微若毛芒,润物无声,将这个季节洗涤的更加青翠欲滴.色彩斑斓. 我和爱人撑一把雨伞,去小区北面的 ...

  • 春之声丨冯梦龙:浮生恰如海棠落

    今年春来得急,正月未过,大地上已经是姹紫嫣红一片. 我家窗外有一排花树,李花与海棠交织,拉开窗帘,大好春光就扑面而来. 花开得早,免不了被倒春寒惊扰.一场毫无征兆的夜雨,在窗外哗哗作响.在梦里,我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