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 青青:写传记是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

向度访谈

青青:

写传记是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

《在一切潮流之外》新书访谈

向度文化:在您的新书分享会上,“在场感”是被许多读者反馈的一种阅读感受。这种“在场感”的阅读体验源于您在成书之前的“走访”经历——几乎是遍访被书写对象的人生足迹。无论是您当年写萧红传记,还是如今写张爱玲传记,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有人说这和您多年从事的记者职业有关。以记者身份来写传记,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视角?

青青:你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还真的没有想过,也许是潜意识吧,几十年的记者生涯,对现场的重视已经融入骨子里,触景生情是普通人的正常反应,现场是可以激发内在的情感引发更加深远广阔的联想与想象。萧红的代表作是《呼兰河传》,当我站在呼兰河边,看着那些柳树林和闪着碎银的河水,就看到小小的萧红第一次走到河边,她吃惊地看到一条大河从不可知的远方浩浩而来,奔涌到眼前,又汤汤而去,再向远看,一切更加莽莽苍苍。想着那个亘古的问题:我不能晓得这河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来了几年了……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里没人的地方去看一看。这是萧红么,恍惚之间,我觉得是自己。因为我的家乡边也有一条湍河。真是特别奇妙,站在河边,我与她的身体与灵魂突然有了交接。

寻访张爱玲也有这样奇妙的体验。张爱玲逃出父亲家之后,最后与姑姑,母亲定居在常德公寓。就是在这里,她开始了井喷似的写作,越轨的初恋,她早期的重要作品都出自这里,所以,常德公寓一直是所有张迷无法忽略的去处。十年前,我去常德公寓,那时的公寓已经有人管理,不让游客进去。还是多年做记者给我的机智与勇气,敲开了公寓大门,管理员是个五十多岁的上海男人,长着一张长年不见太阳的青白脸,一双小三角眼很是精明。我迎着他的审视,“去六楼送个东西。”他只好放我进去。老式的电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好像还是张爱玲住的时候的产品,有她的气息自空中飘来。我到了六楼,找到了605室。其实,她在这幢西式的楼房里搬过家。1939年,张爱玲和母亲姑姑住在501室。1942年又搬到605室。就在605室,她写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楼道幽暗,气息有她青竹一般的潇洒之气。也有胡兰成和桑孤的气息。两个男人 ,一个儒雅能说,一个沉默深情。都是从这里走进了张爱玲的生命里。我感觉自己已经在电影里,或者是深海的海水里,往日的时光复活了,他们距离我并不远。

杭州、温州、诸暨、天津、上海、南京、香港、台湾……如同寻访一位受访者,五年间,我利用假期几乎走遍了张爱玲一生所行之处,不断将自己置身于最真实的历史场景之下。每去一个地方回来,就会立即把那个地方的氛围和感觉写下来。虽然没有完全收进书中,但是我会在写书的时候再去看那些东西,就会有一种现场感和代入感,而不是死的史料。

张爱玲一辈子羡慕祖父张佩纶和祖母李菊藕的爱情。而在历史中,李菊藕比张佩纶小17岁,张爱玲比胡兰成小15岁,且张佩纶和胡兰成分别遇上李菊藕与张爱玲时,都曾身怀有罪。张爱玲虽未在书中说明,但也许历史的相似,也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原因之一。

我觉得张佩纶和李菊藕是“胡张恋”更深的根,于是也到南京寻访这对夫妇的故居“小姐楼”。此楼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西北角,外面是一条小巷。我去的时候已近黄昏,学院大门紧闭,为了找这座楼,我沿着学院周围走了三圈,最后遇到当地的老人,才找到了具体位置。

走进海事学院的院子,天已经黄昏,走到西北角,看到了图片里已经熟悉的小姐楼。张爱玲姑姑提到的门前的桃树、杏树都没有了,只剩一棵广玉兰树。刚刚走近小楼,灯依次亮开,如同暗处的灵魂瞬间在黑暗里睁开了眼睛。被现场包裹的我感到了一种真实的沧桑感。过去的场景如电影画面一般在眼前铺开,据张爱玲的姑姑讲,那时,每到花开的时候,李菊藕扶着丫鬟的肩膀去看杏花、桃花,而现在大花园何在?大宅院何在?只有这一幛小姐楼,在时光里勉力支撑。你真的就会更深地感受到人事的沧桑变化与存在的虚无感。而这种虚无感也使张爱玲作品具备了巨大的现代力量。这些东西,你不抵达现场,是很难感受到的。

这种寻访,我的创作中屡屡可见。写《落红记》时,萧红生活的十几个城市,我都去过了,包括“萧红住过的,散步过的,病时住的医院,生孩子的医院”。而《访寺记》的第一篇就诞生于我访月山寺之后。在我的写作中,现场激发的情感必不可少。

唯一的遗憾是,原定二月份赴美国洛杉矶的行程被新冠肺炎疫情打断。张爱玲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年,一大半的时间都在洛杉矶,并且也在洛杉矶去世,这个重要的地方是一定要去的。我的美国签证是十年期的,应该有机会。

向度文化:据说您起意写张爱玲传记是源于三年前出差时的一次偶遇,不过我最近在重读您的《落红记》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您在书里提到了张爱玲。我觉得这可以当作您无意中埋下的一个伏笔。毕竟这两个女性作家都是您喜欢的,她们两人的命运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也并不圆满。在您的眼中,萧红和张爱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青青:因为我太爱她俩了,竟是写这个,那个人影子不自觉地浮现出来。张爱玲与萧红也的确有许多生命交集,两个人都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发光的作家,都是在上海立地成名。都在香港做过短暂居住,生命中的重要作品都是在香江边写出来的。最有趣的是两个人的父亲,萧红父亲张廷举,呼兰县教育局局长。一个保守的老派乡绅。张爱玲父亲张志沂,号廷重。同代们也叫他廷重。有些网友说,他俩是不是有亲戚关系,都姓张,还是廷字辈。其实两个人并无关系。只是巧合。

张爱玲与萧红都是现代文学史上天才女作家,二人身上的确有许多相似的东西,比如都叛逆倔强,独立行事,相信爱情,才华横溢。不论是写作还是生活,二人都独立于潮流之外,甚至是惊世骇俗,让人侧目。二人年轻时都是与父亲闹翻,逃出家庭。从此与父亲远山远水,再无交集。二人在童年时都是缺少爱与温暖,张爱玲四岁时母亲就跟着小姑子去留学了,从此母亲就缺失了。而萧红八岁母亲就去世了。这个“不怎么爱自己的人”也永远阴阳相隔了。二人都在继母治下的窘迫生活。张爱玲12岁时父母离婚,14岁父亲迎娶了孙用蕃,张爱玲的继母是大家闺秀,但却也是精明而爱吸食鸦片。一来就送张爱玲一箱子旧衣服,以至于张爱玲在圣玛丽亚贵族女中里自卑得抬不起头,在继母的撺掇下,父女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而萧红的继母对萧红很冷淡,萧红自己写道:母亲死之后,父亲怎样打我,又娶一个新母亲来。这个母亲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椅子或者桌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疏远了,生人一样。两位女作家在青春期时这个敏感期,都在继母统治下生活,造成了格外病态敏感叛逆的性格。而少年时与父亲隔绝也使二人对异性之爱有着格外的需要。使她们的人生增加了悲剧的阴影。二人神奇的相似还有少年时对画画的爱好,张爱玲和萧红都有着天然的对美的鉴赏力,喜欢画画与设计,二人都为自己新书设计过封面,张爱玲还给自己的几本书都画过插图。二人都对服装设计有着天生的爱好。萧红自己就会设计衣服式样,最著名的是她为萧军设计一件法式立领礼服,自己买布料,自己设计,还赶了一夜,为爱人缝好了衣服。还给他系上一块绸围巾,扎一个小皮带,衬得萧军越发英武。而张爱玲自己把祖母留下来的绸缎被面,做了一件别致的洋装,穿上去见电影演员李香兰。感觉风头压过了明星。

二人在爱情选择上也都是不走寻常路,萧红两次婚姻都是怀着别人的孩子走入婚姻的。而张爱玲两次婚姻都是大自己许多的人,胡兰成大自己15岁,赖雅大自己29岁。她二人,一个英年早凋,一个终老他乡。都不是中国人习惯的福禄寿三全的人物。而两个人的文字却同样光芒万丈,击中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心。她们都是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一生中大部分生命都供养了文字,一个临死前还在感叹“留待半部红楼让别人写去”,一个钻进红楼梦,一钻就是十年,写下了别有风致的《红楼梦魇》。

但两个天才女作家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萧红比张爱玲大九岁,但二人写作风格有着巨大的差异。萧红忧伤天真,文字终是大地深处的暖,张爱玲机智世故,文字终是都市虚无的冷。一个写乡村里的童谣,也有普通人生存之挣扎,生死之自然呈现。一个写都市里小人物小奸小坏,冷眼旁观,人性里的幽微尽现,个个都有着皮袍下的小,人人的感情都是千疮百孔。两个人文字都有极高的辨识度,张爱玲意象婉转,善于象征暗喻。文字有声色浓丽,让人欲罢不能。萧红文字天然灵动,别有风味,如同田野上的野花,露珠摇晃,清风拂面。二人不同中也相似,那就是独立于潮流之外的写作态度。张爱玲文字既不同于五四文学中的苦闷与矫情,也没有鸳鸯蝴蝶派的因果报应。她的文字有着古典文学的典雅,内在又因陈了西方现代文学的虚无与冷峻。她完全是独具一格,创造了自己。而萧红自己就说,我不觉得小说就得有一定范式,一千种小说有一千种写法。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也的确是创造了一种自己的文体,既是小说,也像长卷的风俗画。

张爱玲与萧红都是女性性别的叛逆者。她们没有孩子,对家族亲情几乎斩断,把全部生命献给写作,比较二人的异同,永远是个有趣的话题。希望我只是抛砖引玉。

向度文化:关于爱情,是所有女性永远也无法绕开的一个人生命题。张爱玲的爱情遭受非议最多,萧红的爱情之路也是坎坷不平。可见,女人要想找到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是何其困难。有些人的爱情观是“曾经拥有”,有些人的爱情观是“天长地久”,请问您的爱情观是什么?

青青:每次一想到爱情,我心里就不由得一沉。在两性平权里,爱情这个选项我最矛盾。爱情里女性巨大的天然的牺牲精神,让女性精神既受到滋润,也受到伤害。就是那些优秀如张爱玲和萧红的女性也无法绕过。好在,随着女性经济基础日渐强大,女性身上的独立和自我日渐成为主流,像徐静蕾和俞飞鸿这样的女性主义,也成了年轻一代的偶像,女性再也不把恋爱与婚姻作为天生的使命,女性更加注重自我成长,自悦自在,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

我的爱情观就在我热爱女性生命里。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真正的爱是没有目的的。张爱玲在小说里一些语言也是她的爱情宣言。爱情是人类冗长生命里最闪光美好的体验,没有爱情如同天之无光,火之无焰,水之无波,鸟之无翅。而美好的事物都是无目的的,不要承载更多的社会价值观,而是来自生命深处的呼唤与交融。不论爱情是曾经拥有还是天长地久,只要是真正的发自本真的情意,只要是两心相契,都是美好的。你爱上了一个人,这个人恰恰也爱你,这种小概率事件,如果发生了,你一生是中彩了,要珍惜呵。

向度文化:您在序里说到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她可以看到更广大的她们和自己。身为女性作家,您特别关注女性以及女性作家的命运——女性曲折而顽强的精神成长。而在《落红记》的“引子”里,您也说过这样的话:“女性被看重的除了外貌之外,仍然是家世。如果说一个女人因为才华而被爱,那一定是个奇迹。”这让我想起杜拉斯《情人》里的那句话:“与年轻时候的你相比,我更爱你现在饱经沧桑的容颜。”仿佛是个悖论。您觉得女性作家最大的人生困境是什么?

青青:作家最大的困境永远是自己。但你又加上“女性”二字,只好让人再来思索一下女性的命运。女性如果要专注投入地做一件事情,唯一的困境就是家庭。家庭里的生育,养育、家务,家事。大大分散了女性的精力。那么女性作家在写作的道路上比男作家又多了一层桎梏。除了不断地挑战自我,还要双手劈开生死路,推开那些家务事,让自己专注创造。这真的是个考验自身力量与毅力的事情。

女性被爱更多是因为外貌与气质,因为才华而被爱,是少之又少。所以张爱玲说,又有几个女人是为了她灵魂的美而被爱。张爱玲高,白,瘦。应该是很有风韵的女子。但她不算漂亮。胡兰成一再地在她面前说,你很难。大意是你很难被人爱。而萧红两次爱情发生的时候,都是怀着别人的孩子。因为怀孕,她在两个男人面前,从一开始,她自卑地置自己于下风,她好像不配得到完美的爱情。萧红自卑地在诗中写道:我不是少女,我没有红唇……充满了对自己外表的自卑。而杜拉斯在《情人》里说的这段话真正意义是,那时,她已经六十岁,一个年轻的大学生扬狂热地爱上她。但那个扬是个同性恋。当然爱的是杜拉斯的沧桑容颜。其实是她骄人的才华与坚强的意志。所以,异性爱情最重要仍然是外貌,古今爱情小说可以看过来,都是一样的。也是人性的弱点。爱情是脆弱的,首先因美而起心动念。就像花朵一定在春天开得鲜艳一样。

向度文化:您当年写《落红记》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在一切潮流之外》仅用了七个月,不过之前的走访和收集资料的准备工作却用了五年时间。您觉得在传记写作中,最困难的是哪个阶段?

青青:传记写作不是凌空蹈虚,而是有一个真实的传主在那里,所以写传记是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一个灵魂贴近另一个灵魂。最困难的时期,是确定如何赋予你的传主与众多不同的气质与个性。特别是像张爱玲与萧红,都是被过度解读的作家,她们的传记已经有上百本,那么再去写她们的传记,你必须寻找自己切入她们生命的独特角度。让那些熟识的资料重新焕发新的光彩。张爱玲传的书名都因此换了三个,最早的时候,我定的是孤岛记,来自我对她身上的现代性与独立性的认识。后来,我做了一个梦,她在梦里藏身在一个书卷里,在地上滚来滚去,书卷里发出她的声音,大意是我没有写出她的全部。早晨醒来,我突然想到一句话:把我包括在外。后来,在碎碎的推敲下,又改成了,在一切潮流之外。这个确立传记主题的过程太难了。你要写出一个怎样的张爱玲,呈现给读者是她哪一个侧面。这个很重要。也很难。如果选不好,这一堆大家熟知的材料就没有生气。

第二难就是对已有史料的独特解读。这一点也很重要。张爱玲几乎没有更新的史料可扒,只有在已有史料上重新解读。我就找了两个点。一个原生家庭。我利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对张爱玲原生家庭中的每个人的关系都进行了解读。回答了她为什么成年后成了那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还有一点是对她身体成熟过程的解读,这是所有传记里没有涉及到的。像这样的解读还有许多,喜欢的读者可以买一本书看看。

向度文化:《落红记》出版是2014年9月,《在一切潮流之外》是2020年9月,时间跨度正好是六年。我在想,如果您还会写女作家传记,六年之后,又是谁会出现在读者面前呢?除了萧红和张爱玲,您还钟情哪些女性作家,能否透露一下。

青青:我钟情的女作家必须有才华,而且有一颗独立不羁的心。从这一点讲,我钟情的作家有丁玲、林徽因……我也看了一些资料,但目前还没有激发我写她们的火花。我是个特别重视直觉的作者,时刻听从内心的召唤,我必须有一种冲动,才能进入写作状态。那就等等,也许几年后,因为一件事,我又燃起写作她们的念头,也未可知呢。

青青,原名王晓平,现居郑州。著有《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 《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 访寺记》等 。曾获2015年度孙犁散文奖、第二届杜甫文学奖、大观文学奖等。

延伸阅读

(0)

相关推荐

  • 海外女性视角下的张凤哈佛史传散文写作

    明月悠悠照哈佛   史蕴诗心耀后世 论张凤<哈佛问学录-30年><哈佛大学30年巡礼>的史传散文写作 张凤简介 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主持人.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副会长.作品有< ...

  • 回不去的呼兰河,回不去的黄金时代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间,就我和你. 今天是我在哈尔滨这些日子里,感觉到的最冷一天. 我和Z两个人,站在桥底下,等着通往呼兰的公交车,冷风呼呼地吹,一双手,一张脸仿佛冻得失去知觉. 我开始感同身受,开始谅解 ...

  • 郭进拴|我读《萧红大传》

    [郭进拴原创]我读<萧红大传> 她曾被鲁迅赞为"当今中国很有前途的女作家",被柳亚子誉为有"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但在生命的黄金时代却悄然凋零, ...

  • 如果你错过,会遗憾深重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如果你错过,会遗憾深重 作者:苏舫 图片:网络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 ...

  • 苗雨时:生命的绚丽绽放——读李婍散文集《隔岸女人花》

    李婍,当代女散文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作家协会文学院签约作家.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廊坊师范学院作家班.长期以来,从事散文写作,已有散文集<人生旅途><紫陌红尘><夜在 ...

  • 亚凌闲言碎语:爱情与婚姻

    [张亚凌,教师,<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小小说传媒签约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考阅读文或各种考试阅读文,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 ...

  • 在现当代作家中,特别是女性作家中,像萧红...

    在现当代作家中,特别是女性作家中,像萧红这样有成就的作家,实在不多.她对传统的批判.个性化的表达,其实更接近文学本质.

  • 蒲公英·九期随感 |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种子名片 卓萍 蒲公英九期种子 职务: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宣传群工部副部长 爱好:旅行,阅读 签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编者按: 蒲公英女性领导力共建公益计划(九期)已开启1个月.1个月来,大家收获 ...

  • 马迪/文学的本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随笔)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文学的本质: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马迪 知名心灵作家张德芬最新的作品--<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她是这样说的: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你应该高兴, ...

  • 最好的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最好的教育, 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01 1950年,美国有一个叫琳达·布朗的八岁黑人女孩. 她和她的姐姐每天都要走一英里的路到达公共汽车站,然后搭车到距离家里有五英里之远的黑人学校蒙罗小学读书 ...

  • 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proud of you 老师,我的龟式为什么绑不上? 关于绑龟 我从最初的不解 到误以为是髋不开 臀腿外侧过紧 虽然髋不够开臀腿外侧紧 也是事实 但 如果找对支点就能撬动地球 它们都不是那个支点 祝 ...

  • VVV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发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地带来精神 ...

  • 教育的本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Smart saxophone - Relaxed Saxophone Jazz 文:丹尼尔 | 图:Pinterest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 ...

  • 橙哲学堂: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国际教育在最近的几年蓬勃发展,相应的课外学术辅导机构也汲取到养分成长了起来. 家长和孩子面对这一现象,会不知所措无法抉择.我们也陆续被问到:橙哲是谁?我为什么要选择你们? 在此用这篇文章一一回答你们. ...

  • 教育: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文/肖行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强调:" ...

  •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