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屋情义
老屋要拆了,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最后一次踏进老屋门槛,告别心中的最爱。
老屋,没有长城、故宫、赵州桥的博大精深,没有城市楼房的高大雄伟,极普通的一所住宅,支撑着蓝天,遮风避雨,护佑老小,氤氲着浓浓的家味。
从屋外走到屋内,从房顶看到檐下,令我思绪万千,柔情涌动。摸一摸,那斑驳墙皮印记着泥瓦匠的情;看一看,那青石条纹镂刻着石匠的心;瞧一瞧,那梁檩木椽积淀着木匠的义;抚一抚,那方格门窗渗透着油漆匠的缘。还有钢筋、水泥、白灰、沙粒……都饱含着亲戚里道、老少爷们、庄乡邻居的汗水。
想当年,一间小东屋,不足15平,用它做新房娶来爱妻,时过五年,老大、老二、老三相继出生,一米多宽的土炕睡上五口人。如此蜗居,冬天将就,挤着暖和,到了夏天就受不了,屋子矮,太阳晒,不透风,似蒸笼。媳妇生痱子,孩子长疖子,度日如年,受尽折磨。我好在是位男爷们方便些,挟起枕头,卷起破席,爬到屋顶上睡,跑到场院里睡,想着法儿逃避酷热。有一年,酷热又逢连阴雨,屋顶塌下个大窟窿,雨水淋塌了土炕,媳妇只好领着大的,抱着小的回了娘家。这尴尬之事着实让某些人窃笑了好一阵子。
住有所居,生活必需,逼到这份上,眼前的路只有一条,活着就得豁上:“盖屋,盖它个三大间!”
决心一下,说干就干。是年冬天,我带着妻子、孩子走进石塘, 开山 采石,面对坚硬的石崖,几乎像老虎吃天无法下口,铁锤抡不动,钢钎不会用,錾子不会拿,楔窝不会打,一天下来,只起下几块风化皮石。回到家里,心凉半截,打起退堂鼓。妻子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咱得借东风啊。”说完,立刻换上衣裳,跑到同村姥娘门上,向五位舅舅诉说开山起石之事。五位舅舅异口同声:“外甥闺女,亲顾,亲顾,咱是亲戚就得顾,这个忙得帮呀!”翌日,妻子的舅舅来了,表兄弟来了;我家的姑父来了,表兄弟来了;还有几家远亲也来了。十几个人涌进石塘窝,打眼放炮,锤砸杠撬,肩扛人抬,不几天的功夫,起下一大堆石料,足够盖屋用的。之后,又找来拖拉机、马车、地排车、小推车,三下五除二,把石料运回了家。
来年开春,挖地槽,打地基,进入砌墙环节。砌墙,摊子大,工序多,要手艺。领线的,打石的、搬石头的、砌垒的、和泥的、绑架子的……至少需要五六十人,请这么多人来帮工,能请的到吗?舍下脸面试试吧。我从村南头走到村北头,从庄东头走到庄西头,凡是觉着能赏光的都求到了,没想到结果异常顺利,户户敞开门,家家愿帮工。为此事,我开始纳闷,后来明白,是父亲行了善,积了德,留下了情。父亲是过去村里有名望的老石匠,麾下有徒弟一百多人。张家盖屋,父亲带着徒弟帮工,王家修房,父亲领着徒弟出力,村里许多人家的房屋都留有老人家的手艺和汗水。众乡亲见我盖屋,请他们帮工,都觉着应该还情报恩,便欣然允许,答应得很痛快。开工那天,乡亲们、亲戚们、族人们带着锤、錾、斧、尺、镐、锨、杠、索、链来了,八九十人各有分工,打石的打石,砌墙的砌墙,和泥的和泥,运料的运料,天亮上工,天黑收工,不说苦,不说累,不在乎吃,不在乎喝。人人卖力,个个出汗,石墙蹭蹭地往上长,一时高一层,一天高三尺,到第十天,外墙、内墙垒到高度,石工活儿全部完成。
石工活结束了,接着要干木工活。要找木匠帮工更不容易了。数来数去,村里会干木工活的只有七八人,人家靠手艺挣钱养家,咱请人家白帮工,能成吗?我跟妻子商量,到信用社贷点款,给人家报酬吧,妻子欣然同意。我正要走出家门去贷款时,木匠周大爷正好赶来。他说:“大侄子,带我到盖屋的工地看看。”俺爷俩围着新屋转了一圈。周大爷说:“下一步该做梁檩了。”“是啊,我正为这事犯愁呢。”“大侄子,今天我就为这事来的,你这点木工活就包在我身上了,工钱不要,你只管个饭就行。”第二天一大早,周大爷就带着几个徒弟,背着工具箱来了,先在院里刨下树株,接着锯梁截檀,刨皮刮木,待到吉日,架上了梁,稳上了檩,铺上了箔,安上了椽,整个工程全部竣工。
在那穷苦之年,为混口饭吃,我爷爷曾带着周大爷去闯关东,走到山海关,周大爷不幸患上疟疾,爷爷怕有闪失,就放弃闯关东的念头,调回头来往家走。起初几天周大爷一会犯冷,一会发热,勉强能走几里路,后来病情加重,倒下不能走路了。周大爷怕拖累爷爷,央求丢下他,别管了,活就活,死就死。爷爷佛面善心,那能忍心,便一路讨饭,一路讨药,一路背着周大爷一步一步地往家走。幸亏途中遇上一位赶马车的老乡,把他俩捎了回来。回家后,周大爷治好了病,才有了今天,有了现在的一家人。我想,爷爷是他的救命恩人,情深似海,他主动前来帮工,是报答爷爷的恩哪!
时过数日,搬进新屋,我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摆下10桌大餐,把所有帮工的亲戚、乡亲、族人都请来酬谢。酒足饭饱之后,我拿出仅有的500元钱,想表示个意思。大伙一致表示:“钱不能要,天下谁无家,那家都有事,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乡里乡亲是缘分,相互帮忙是本分,我受助,我感恩;我感恩,我助人,将情义存储“仁爱”银行,即时提现,循环利用,社会不是更和谐吗!”
夜幕降临,我站在老屋前久久不肯离去,追思,回味、感念,老屋是用义奠基的,用情砌垒的,用爱铸就的。当下,拆除的是墙体,拆不断的是情义,我要把满屋情义珍藏在心底,永久不忘。
李庆余简历
李庆余,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人,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联党组书记。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当代文学院院务委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济南市新闻摄影协会理事。50多年来,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文学、文艺和新闻作品2000多篇,200多万字,著有《真情集》,《春秋记忆》《悠悠乡情》《流年碎笔》。
壹点号李庆余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