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管理经验
(一)
学校领导深入教学活动中应该完成的五项任务。
一、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校长、教导主任、经常地参加教学活动,掌握各种具体情况,首先要从这些情况中,分析掌握教师教学思想,看其是否符合党的教育方针要求。
二、调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领导在深入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研究与分析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定期划分不同的类型,分析各种不同类型中的百分比,从而研究确定如何调动师生积极性的问题,像如何进行思想工作,采取什么措施、方法,能够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积极性等等。
三、对教学工作实行监督检查。推动教师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积极改进教学工作。
四、具体帮助教师改进教学。领导要定期分析哪些教师经验丰富,颇受学生欢迎;哪些教师肯于思考、勇于探讨,也受学生欢迎;又有哪些教师,教学不甚得法,学生较有意见;而哪些教师在教学中很不得法,教不清楚,学生颇有意见。然后对这四种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帮助。要让教师经常感到,领导是和自己一道改进教学,从而促使教师能主动地邀请领导听课,向领导提出问题,请领导帮助解决。如果能形成这样一种状况,是领导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表现之一。
五、建立与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能使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科技活动,课外作业负担,发展学生的特长、爱好与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等都应得到合理安排。为保证良好的秩序,要有一系列简要可行的制度,以保证教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学习情况、意见等都能及时反映上来,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然后讲教学工作管理的常规。
一、根据学期进程特点所确定的领导教学工作的常规。
1.学期初:要对前一学期的教学质量与工作情况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制订教学工作计划。确定安排教师分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掌握教学大纲基本精神,通读一个学期的教材,拟订教学进度计划、安排好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编好班级,检查各教室、实验室设备情况等等,就是学期初领导教学的常规。在这些工作中,重点是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大纲,通读教材与制订好教学进度计划。指导教师学习大纲,通读全学期的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掌握一个学期教材的主要内容、前后联系及其科学体系。这半年的基础知识有哪些,即必须让学生掌握的概念、法则、理论等,再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培养哪些能力,以及在教学法上侧重考虑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基本措施等等,都要帮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指导教师制订学期进度计划时,首先要求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在上学期本学科知识质量的情况,提出较为具体的要求,像语言课,这半年主要掌握多少字、词,重点会分析和运用哪几种句式;在阅读方面,是要学生会分段落大意、主题思想、乃至还是要学生会准确地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含意,会分析哪些写作特点、会评价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等;在写作方面,要求会写哪种体裁的文章,能掌握哪些写作上的技巧等。并应将各年级的两个学期要求衔接起来,从而看到读写训练的程序性与系统性,这是语言教学中很有意义的基本建设。在进度表中应要求教师反映出单元划分、课时系统、实验、参观的计划等,以保证各科教学都能循序渐进,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既不赶进度搞突击,又不拖进度乃至完不成教学任务。到第二周结束后,要向全体教师总结期初教学情况及学习大纲、通读教材与制订教学进度计划的情况,表彰作得好、有创造性的教师,对作得较差的教师要指出其不足之处,令其适当修订。
2.学期中:则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监督检查。从家长、学生、教师之间吸收各方面意见反映,通过期中考试进行质量分析,发现优秀典型,并帮助总结经验,帮助教师明确研究的课题,克服教学中的毛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组织公开教学,推动教学研究等等。在这些常规活动中,主要的应是提出一定的研究课题,培养典型,推动广大教师钻研教学,不断地具体而有成效地改进教学。
3.学期末:主要是组织复习考试。出考试题、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做好教学总结,考虑与确定下学期教学任务的分工等。其中主要应该是组织好复习。一般的领导认为,到期末总复习时,只要布置一番就没有什么问题可研究,也没有必要听课了。其实不然,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的过程。在总复习中了解与帮助教师,把半年所学的内容,进行串线、重新组织,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要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把相关内容的知识,都能进行归类,同时还善于把类似的知识予以分化,使之成为学生自己头脑熟练加工过的牢固而又精确的知识体系。这项任务是比较复杂的,领导必须给教师以帮助。在总复习中只是出复习题、讲复习题,那是显然不够的。
二、根据教学环节而确定的领导常规。领导教学工作、就要抓住钻研大纲教材、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等环节实施领导。
1.指导教师钻研大纲教材。在通读一学期教材的基础上,要研究单元教材,特别是要深入细致地、甚至是逐字逐句地钻研教材,要帮助教师善于掌握教材的各个段落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主要内容,再分析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重点、难点等,以便使课堂教学传授的基础知识准确、明白,深浅适度,能以正确的思想,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领导应引导教师能逐步地掌握各学年的全部大纲与教材,乃至熟悉几种相同的教材,从而具体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各年级阶段应达到的不同水平及其相互关系。
2.指导教师设计课堂教学。领导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的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所进行的教学法的加工等,来指导教师设计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组织严谨,不浪费教学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领导要帮助教师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如实验的设计,讲授设计,基本训练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等,使课堂教学符合不同的教学目的任务的要求,体现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
3.指导教师善于机动灵活地掌握课堂教学的进展。关键是指导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师生情感交融,使课堂教学具有严肃、紧张而又生动、活泼的气氛,帮助教师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提高质量。
4.指导教师科学地布置与批改作业。科学地布置作业,最主要的是要作好作业习题设计。要有各种类型题。包括加深理解要领性的作业、熟悉法则性的作业、灵活运用性质的作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作业。每个章节应有几种类型的题,一个典型题有几种变形,都要通盘考虑。并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还要安排好课内练习与课外作业、当堂练习与专门练习的联系等。领导要掌握作业分量,还要做出较科学的习题的定量研究。以较差的学生为准,使初中每天能在两小时,高中能在3小时内完成作业。领导要严格要求教师批改作业,使教师认识到,认真批改作业,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学习积极性。批改作业也才能使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批改作业还是师生情感交融的重要形式。领导要帮助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批改作业,提高作业批改的质量与效用。
5.课外辅导。在教学中常常发现讲课很好的、颇有经验的教师,反不如比较年轻、讲课不甚得法的教师受学生欢迎,研究其原因,大多数是与能否耐心、及时地进行课外辅导有关。所以,做好课外辅导是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课外辅导要针对优秀生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些教师,一到班里去就愿意给全体学生再讲一遍,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反而占用学生的时间,增加学生的负担,应该指导教师要为优秀生和为有困难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题。
三、对教学进行检查的常规。作为常规的教学检查可分为两种。
1.普遍性的教学检查:每学期要对每一个教师进行某些项目的检查,叫普遍性的教学检查。这种检查应由教导主任负责进行,在一个学期内至低要把执行教学进度计划、备课笔记、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的情况等作一次普遍的检查,找出优秀的典型与问题较多者。这种检查易于进行对比的分析。
2.系统性的教学检查:对某个教研组或某个备课组、某个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有系统的全面的调查研究,叫做系统性检查。所谓系统的,一方面从工作过程来看,是指前后连续的进行检查,另一方面是把各种检查方式,如将个别交谈、学生座谈、听课、查阅有关教学的记录、书面材料(如教案、习题集、学生的作业本、笔记本与考卷等)、参加备课活动、教研活动、学生的课外活动,向各方面的教职员询问等联系起来构成检查系统。所谓全面,是把教学工作的各个侧面(如研究教材、课堂教学设计、教书育人、教学质量)进行调查研究。这种有系统的全面的检查,虽比较深入,但比较复杂,不能普遍进行,只能有重点的进行。
四、听课的常规。由于听课的目的不同,听课的形式也有不同,统称为听课方式。能否全面的有系统的运用各种方式去听课,是提高听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1.平时听课。这是领导一有空闲时间,就挤空去了解教师教学的一般情况的一种听课方式。它不带有什么特定的目的。在听课之前,如果来不及和老师打招呼,也可事先不通知教师,听课之后,也可以不交换意见。这种听课比起事先作好听课准备,事后也进行分析研究并交换意见的听课从指导的意义上看,效果要差。然而这种听课方式简而易行,从监督和向老师学习的意义上看,也很有好处,比较自然,能了解教师平时教学的真实情况。
2.按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系统的听课。①在一个班级内所进行的连续听课。了解一个班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情绪、学习纪律;或者为了掌握一个班级各科教学的情况,研究分析学生在一个学习日内的学习活动情况,了解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等等。可采取在一个班级内,连续听几天课,每天是从第一节一直听到最后一节,甚至参加这个班的各种活动,作全面的观察。这种听课是学生不变,而各个教课的老师不同,可以掌握很多情况,发现很多问题,如为什么对某科的上课就有兴趣,师生之间情感交融,而有些则不然,在比较中就会有所发现。②对同一学科不同教师的连续听课。为了研究与分析某一学科的教学,帮助总结经验或确定教学研究的方向与课题,则采取集中在一个学科中,听各位教师的课。这种听课方式也叫“系统检查某学科教学”。在一个学期里,领导在一两个学科教研组,采取这种系统检查、系统听课的方法,然后能做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提出改进教学的方向和意见要求,会推动各学科努力改进教学,激励教师钻研教学。③对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连续听课。即对同教材、同进度,不同教师进行听课,可以了解集体备课的情况,可以明显的看出教师之间教学情况的差别,能够集中的研究某一学科在某一进度上存在的教学问题,对教学的领导更为具体。④对一个教师的连续听课。为了系统研究一个教师的经验、问题及其教学特点,则连续听这个教师的课。一是在同一班中连续听,每次讲课内容不同,可以观察讲授不同内容、不同类型课的情况。二是在不同班级听相同内容,即同一进度的课,用以分析教师备课情况,观察其第一次讲授与重复讲授的变化。⑤围绕一定的研究内容或检查目的而进行的连续听课。这种听课,只是检查、研究的问题相同,而学科、教师、班级都不同。这是在广泛听课之中,去研究与了解一定的问题,注意观察的内容比较集中。诸如研究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研究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研究教学过程中培养能力,研究教学中运用直观的条件与实验的问题,研究复习课的组织等等,围绕其中某一个检查项目,去听一系列的课,就可对这方面的情况作集中的了解与研究。这种听课,要有选择的考虑不同类型的教师,在不同类型的班级里进行,以便对照分析。
3.接受教师的邀请而进行的听课。教师在研究探索教学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进展,取得一定的成果,或遇到若干难题,都可能请求领导去听课。领导应十分重视这种要求,并满足这种要求,使领导与教师之间互相配合,鼓励教师主动地研究问题。
4.邀请教师和领导一起听课。为了推广好教师的经验,或为了同某些教师一起研究问题,邀请教研组长、同教材教师,或有意识的邀请其他教师一起去听课,从而和这些教师一起研究分析课堂教学中发现的经验与问题。
5.在观摩教学前后的听课。领导在总结分析观摩课的时候,要结合这位教师在这节课之前,是怎样教学的,这节课之后又是什么样子,所反映的教学效果如何等等,即在其课的体系中去分析这节课。为此,在观摩教学前后,要多次听这位老师的课,才能做出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而且可以防止为了准备一节观摩课,忽略了很多节课,公开教学只是摆样子的偏向。
(二)
领导实行教学管理离不开听课。听课有哪些常规?
1.听课前的准备。在有计划有系统的听课中,事先要作一些准备。首先要向任课教师了解教学进度。有时,对以前的教学情况,都要作适当的了解,如询问教师在教学中曾作过那些研究,采取过一些什么改革与改进教学的措施,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质量,学生对教师教课的意见等等。询问这些情况,不完全是为了掌握情况,即或有所了解,也要听教师自己讲一讲,从中可以了解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是如何估计和评价的。在听课前掌握这些,就可以把握住听课时应注意什么,听课后应如何分析和评价。其次,要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甚至要像自己去上课一样分析教材并设计课堂教学,听课时可以和自己所思索的进行对照,可以提高听课质量。第三,研究有关教学参考资料,熟悉报刊所发表的有关这科的教学经验文章等等。一般说来,领导即或不甚熟悉业务,听课前能作上述三方面的准备,也会发现问题,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较为深刻的分析,从而给教师以较好的指导。然而每听一节课,都作如此的准备,事实上也是办不到的。所以每个学期,只能在几次有系统的听课前,作这样的准备。
2.听课中的观察。听课时要观察什么,主要取决于听课目的。譬如听课目的,是要研究如何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注意观察教师给学生创没创造去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怎样促进学生去独立思考的,教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否提在要害之处,怎样让学生发表自己思索的结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所表现的特征如何等等。听课的目的是研究组织复习的问题,则要观察教师是怎样重新组织教材的,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使学生又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对复习的兴趣如何,是怎样组织学生自己去总结知识与分析习题的类型特征的。总之,去听课前,要注意观察什么,重点放在哪里,都应在心中有数,才能提高听课质量。要观察课堂教学的气氛。要观察教师的上课情绪是否真正进入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的活动,是否集中精神听课,活跃不?混乱不?松懈不?师生之间的配合如何,情感有无交融,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各种动作是否得当,有无心乱、拖踏的现象等等。要观察课堂教学进程。观察课的构成,各个结构、步骤所用的时间。其中特别注意讲授中各部分内容所用的时间。要观察教师讲与学生练的时间比例,教师讲述与学生活动的比例,学生活动中所表现的水平,教师采取了一些什么方法与措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要观察教学内容,主要观察教师运用教科书的情况,给予学生的知识范围、深度是否得当,体现教材的中心、重点如何,对教材组织的如何,教材中的思想性挖掘的如何,发挥的如何,学生能否抓住要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等等。
3.听课记录。听课作记录,要把听课中观察的情况及意见如实记录下来。听课中着重要记录什么,取决于观察的内容。作为记录的常规,应注意如下几点。按课堂教学进行的先后顺序,按讲授的内容及先后程序,按讲授中体现出来的各部分内容的联系,提纲挈领地记录下来。这是听课记录的主要部分。把课堂教学中各部分所用的时间、包括课堂的每个环节,讲授每个内容所用的时间以及学生练习时间、活动时间等都应记录下来。教师讲课中,重要用语,如交待概念、法则的用语,用什么方法交待的,以及向学生提出问题的语言都要记录下来。要把课堂中师生的情绪表现记录下来,比如讲到哪点,教师讲得不流畅,有艰难生涩的表现。讲到哪里学生很兴奋;讲到哪里,学生有困惑不解的表现等等。在学生进行练习中,要记录学生进入练习前后的表现。尽量记清能全部练完的有多少人,最少能练上多少题,并在一定人数范围内做出统计。把上述内容记清楚,不论从任何角度去分析课,都能占有原始的实际材料。除此之外,在听课当时即已意识到的若干优缺点,或从教师讲课中,引起自己想到的一些问题,为了防止事后流逝,也可即时记在听课记录里,但要同教学记实区别开,比如写在一边或用括弧括起,就可以了。
4.听课后的分析。听完课,要对教师上课的情况与特点,进行分析与评价。而且要从各个教师的上课中,找出共同性的东西,提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这种工作叫做课的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属于对课的总的特点的分析。一般要分析课的科学性、思想性与明了性所表现的情况与特点。科学性是指教师讲课的科学内容是否完整(应达到的)、准确无误。讲授的内容是否体现了科学知识的系统与内在联系。思想性是指能否将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都作到充分的挖掘,并结合各科教学内容的讲授,恰当地加以发挥。明了性,是指讲授的清楚明白的程度。是否抓住教材的中心内容,重点突出,脉络清楚,深入浅出,学生能够领会理解。在这里,没有特别提到课的目的性的问题,实际上,所谓达到教学的目的也不外乎是把教材内容讲得科学、准确,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使学生领悟了教材的思想含义,受到教育。此外,则没有其他别的什么目的。如果再谈课的目的,或者是重复,或者把目的变成架空的东西。第二个方面,是属于对课的组织与安排的分析。教师讲课与对学生的训练,是否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是否符合学生观察、注意、记忆、思考等心理活动的规律。教学中运用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情况,采取了一些什么好的方法与措施。在讲授程序上,由一个内容进入另一个内容时,是否系统连贯(不是单摆浮搁),而又段落清晰。课的进行是否紧凑,有无松弛、涣散、浪费学生时间的现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表现如何,学生动脑动手充分不,教师能否掌握住课堂教学进展的局面等等,这方面又可以叫做方法特征的分析。第三个方面,是效果特征的分析。主要分析课堂教学中体现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的情况,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考能力等的情况如何,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如何,课堂教学的容量(一节课时间内,讲授知识的多少,基本训练的量,学生活动的量)是不是适当。总之,是学生所获得的各方面成果的情况。提高分析课的水平,除了要掌握分析课的内容之外也要掌握分析课的方法,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抓好对课进行分析的线索。这是保证对课的分析中的系统性与条理性的关键。常见的分析线索,是对课的优缺点的分析,即以优点与缺点为脉络,将其课堂教学各方面特点,加以归纳整理。这种分析失之于琐碎,常常只能停留在现象上,难以提出规律性的认识,所以有人极力反对这种分析,但作为一节课的评价看,也有简明、肯定的优点,平时听课,只限于一般的给教师提上课的意见,这种分析方法也可以用。还有以贯彻教学原则、改进教学方法为线索,分析课的特点,这种分析的缺点,容易泛泛一般,除了为实习生,为新教师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解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一般则不采取这种分析法。再有以完成教学目的、评价教学效果为线索的分析方法。它在评价课的成功与否上有作用,但不可能只在完成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上作分析,还要找课的成功、失败在方法、措施上的原因。比较理想的分析线索,还是围绕当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或以该教师上课的突出特点为线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重点突出,问题集中,能够从现象到规律,从成功、失败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从实际到理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是一种较为深入、较为透彻,而又具体解决问题的分析。分析课要从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讲课教师的实际出发,要把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所听的课的特征,分析得鲜明、突出。其次,要从学校中整个教师的水平出发,分析的内容与深度不能超出教师水平,说得玄妙、架空,也不能把教师已基本掌握了的问题,还不厌其烦的分析。第三,要结合学校内正在研究的问题,针对大家之注意所向去分析,指导意义就更大。分析课要深入到教学过程的内部作出规律性的分析。对课的分析,不能只从所看到现象,说出一、两条看法就完事;也不能从这方面说几条,从另一方面再说几条就算是对课的分析了。分析课要从现象上着眼,找准其本质,概括出课的特征,指出这种特征的优越所在和教学中的意义,还要说清在所听的课堂教学中所表现的各种现象、特点的内在联系等等,总之,要给教师以规律性的认识。就现象说现象,就毛病说毛病,不加以条理化、抽象化,就不能给教师以帮助。分析课要紧紧结合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做出具体分析。分析课,一方面强调要提到一定的理论水平,分析出规律性,同时要强调作具体的分析。脱离开所听的课的具体表现,大讲一些理论、认识,是不解决问题的,教师对这种分析很不感兴趣。每提到一个特征,一个结论性看法,都要用这位老师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作例证,才能使教师感到中肯、贴切。要注意因果分析。在分析课时,一般要以教学中所出现的好现象与不好现象为因,以学生的反映与在学生中所表现的水平状况为果,然后探索因果联系。这种因果联系常常就是规律性的表现。寻求好的结果,就要力争重现形成良好结果的原因。原因是一种多层次的,可以探索多层次的原因。譬如,在课堂中看出学生发生浓厚的兴趣,分析课就寻求学生发生兴趣的原因,可能由于教师讲得生动活泼;也可能是由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知,自获结果;还可能是由于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或由于教师给学生恰当的分量等等。对这些原因还可以再进入一个层次,去研究它的原因。譬如,为什么教师能讲得生动活泼,可能由于教师的科学水平高、备课认真、对所教学科有着旺盛的情绪,能深入浅出,方法得当,语言有风趣等。从此,还可以再深入一层探讨原因,如教师经常积累材料,善于组织材料,能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善于分析自己的教学,不断积累经验等等。分析课一般不能这样烦琐的一层一层地分析原因,然而可以从实际出发,抓住一层次的表现,进而分析它的因果关系,以推广优秀教师的经验,给教师以具体帮助。要善于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课时要注意对比。可以和自己过去听过的课对比,也可同自己听课前对这节课的设计作对比,或者围绕教师的讲法,对所设计的若干种讲法之间进行对比,在这些对比中进行较为深刻的分析。对比时要注意充分肯定教师工作的成绩,鼓励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