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恩怨,真的是为了拯救相声和“反三俗”吗

相声界的恩怨太多,随便说几个,就有天津派系与北京派系的恩怨,郭荣启与侯宝林的恩怨,马志明与李伯祥的恩怨,马季与侯耀文的恩怨,姜昆与《曲苑杂坛》汪文华的恩怨,侯耀文与戴志诚的恩怨,甚至马志明与天津拖拉机厂的恩怨,还有郭德纲与主流相声界的恩怨。

这许多的恩怨,表面上都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但隐藏在背后的其实只有两个字“名利”。比如当年的“十大笑星”评选,明显是把持着电视和广播渠道的北京派系的自娱自乐,却打上“全国”的旗号,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贬低外地的同行。

其实,在离北京不远的沈阳,就有一位相声功力不逊于马季,而秒杀其他演员的艺术家杨振华先生。他的创作表演无一不精,包袱设置极为精巧。可惜因为知名度不高,而没有入选。

在天津,相声演员更是藏龙卧虎,民间就有很多老艺术家。更有常宝霆,常宝丰,马志明,苏文茂,李伯祥,魏文亮和刘文亨等诸位先生,水平远高于入选“十大”的几位演员。但他们也都无法入选所谓的“十大”。

做了“全国十大笑星”,真能证明你的实力超群吗,真能证明你的基本功扎实吗?只不过名气更大了,或许以后的演出补助会多给几块钱罢了。当马三立质问侯宝林,为什么没一个天津演员时,侯宝林也很尴尬,只能敷衍说,“都是孩子们闹着玩的。”

《曲苑杂坛》节目,是很多80后曲艺爱好者的最爱。汪文华老师不但是这档节目的创始人,还是主持人,策划人和导演。因此,这档节目事无巨细,她都事必躬亲,亲自跟进。

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诸如:《洛桑学艺》,《聪明的剧务》等经典的节目。但在2005年的“曲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刚刚当上曲协主席的姜昆,突然炮轰《曲苑杂坛》:“央视的《曲苑杂坛》简直是不伦不类,误人子弟,以讹传讹。央视作为指导性的媒体怎么能这样做?”

作为曲协的领导,给一档曲艺节目扣上了一顶十恶不赦的大帽子。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姜昆解释《曲苑杂坛》的错误,竟然是因为《曲苑杂坛》的片头曲“倒字”现象严重,把“相声”唱成了“响声”,“小品”唱成了“小萍”。

如此吹毛求疵的奇葩解释让人一头雾水,如果问题真是这样,那么这样的乱放炮,岂不是无事生非?于是,记者只得再联系《曲苑杂坛》的制作人汪文华老师求证。没想到,在汪文华这里,才发现隐藏在背后的真相。

原来,在此之前,姜昆就曾找到《曲苑杂坛》,希望节目能够在宣传他的网络相声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说白了,就是让其使用一下央视的平台,推销一下自己。没想到军人出身的汪文华表示“节目不是为某个人而设立的,也不会为了讨好某个人而为他特别制作专辑。”

汪文华的态度十分坚决:“关键是看作品好不好。无论是新人还是大腕,必须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节目是属于国家电视台的,我们不能滥用央视权力为某个人树碑立传,他可以通过打报告等正式渠道寻求合作。”

明知作品的质量不行,却想靠自己的权势借机上位。没想到汪文华坚持原则,也就堵死了一些人的歪门邪道。于是,这位领导也只能在开会的时候,恶毒攻击一下《曲苑杂坛》,好出一出心中的恶气。当然,经过这场纷争,也为《曲苑杂坛》最后的下架,埋下了伏笔。

其实也怪“名利”二字太诱人,即使一个人到了再高的权位,也还是绕不过去。很多人从小争到老,为了“名利”,确实能够做到专心致志,鞠躬尽瘁。

郭德纲的德云社和主流相声界的纷争,同样是因为名和利。郭德纲一直说相声是虚假繁荣,就是因为自己的德云社占据了相声演出市场的最大份额。全国爱听相声的观众就这么多,又都成了德云社的粉丝。

郭德纲经常在相声中说,“你就是把我弄死,你该卖不出票还是卖不出票。”其实,他也只说对了一半,只说出了一个“利”字。利虽然重要,但对另外一些权势阶层的演员来说,他们更重视“名”。

因为郭德纲恢复了相声的本来面目,让很多“相声表演艺术家,全国十大笑星”中的有些人,不能再穿着那件“皇帝的新衣”招摇,失去了作为“艺术家”的根基,这一点才是最招人痛恨的。这也就是某些人,为了名和利,一定要把郭德纲整倒的根本原因。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社会,相声只是一个小江湖。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社会中有矛盾,相声界有恩怨,这也都是平常事。至于相声界其他的一些纷争内幕,我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表述出来。也希望大家及时关注,给予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