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等多媒体教学运用的一点思考
PPT等多媒体教学运用的一点思考
数字化社会,绝大多数事件都能通过屏幕完成。原来厚重的一本书,也能在屏幕的滑动中读完。更加轻松的屏幕阅读,逐渐成为孩子们的阅读首选。教育界对「纸读」与「屏读」的争议也从未间断。我们正处于被各种屏幕包围的世界:电视、电脑、笔记本、手机、电子阅读器….. 以屏幕为载体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正在成为人们的选择。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孩子的身上,第一次接触电屏幕阅读的年龄不断提前,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互联网土著」。
在《科学美国人》最近的一篇文章上,研究者贾布声称「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发表的大多数研究支持「纸读作为阅读媒介,仍然比屏幕有优势」这一说法。」
文章还例举了纸读优于屏读的四个原因:
1. 数字设备阻止人们有效地浏览长文本,这可能会微妙地抑制阅读理解;
2. 与纸读相比,屏读需要读者消耗更多的脑力资源,并使我们在阅读时更难记住所读的内容;
3. 不管读者的阅读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在接触电脑或平板电脑时,他们并没有像纸读时那么心定神闲。
4. 屏读无法创造纸上阅读的某些触觉体验,有些读者在缺乏这些体验时会感到不安。屏读,还会给读者带来一种「不可掌控感」.
这些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阅读环境、阅读媒介和阅读方式发生变化,而导致阅读品质流失,或者影响了读者成为流利、优秀的阅读者。
5、屏读,更多的是一种略读方式。
古人说读书学习时应该「俯而学,仰而思」:「俯而学」,就是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仰而思」,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理论联系实际。
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
阅读是需要静下心来的。读者在屏读时,由于屏幕发光闪烁的显示以及超链接等非阅读内容的干扰,往往更容易分心。
读者会在多模态的阅读元素之间来回跳跃,这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孩子来说,影响和危害会更大。
其实,良好的阅读包括一系列不同的、经常是相互交织的动作,如:
一开始就能通过阅读前的预读猜测文本;
在阅读和注释的过程中架构意义;
重读,不仅是一次,而且是多次加深理解和建构意义;
批判性地提问促进读者自我与文本的对话;
用更多的注释、笔记先来消除理解困难,用笔将重点划出来强化记忆;
这些,都是每一个成功的读者都阅读过程中在不厌其烦、乐此不彼做的动作。
在纸读时,读者更能找到他们所读的内容。例如,如果读者记得某一段出现在一本书的某地地方,就会容易找到,服务于文本的理解。深度阅读是指推动理解的一系列复杂过程,包括推理和演绎推理、类比技巧、批判性分析、反思和洞察力。
读者为了对文字间建立联系、做出推论,或者解决疑问,还可以来回轻松地在不同的页码上切换,这一点在屏读时是无法实现的。
这种心理特征类似于文本心理图,读者通过纸质文本的映照和物理形态,会在心里形成连贯的地图或者定位。
数字文化普遍强调即时性、信息加载和媒体驱动的认知模式,这些关键的时间维度都有可能受到威胁,这种认知模式包括速度,会阻碍我们在阅读和思考中的深思熟虑。
认知脑神经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并非为阅读而生,把原生态大脑改造成阅读脑需要长达十余年、循序渐进的努力,才能完成。
这种改造不仅仅只是认知层面的改变,更是大脑生理结构的改变。
无论是中文阅读者还是英文阅读者,只有在长期的阅读行为锻造后,才会在左侧枕-颞区打造出一小块专门处理文字信息的脑区,脑神经学家称之为「文字盒子区」。
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流利的读者,尤其是专家级的读者,也需要神经网络,它需要多年的练习和集中的阅读来发展词汇和解码技能,使其有时间进行推理和思考,也就是说,形成大脑回路,以便进行熟练的阅读。
屏读和纸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我们如何从两者中得到最好的结果。
考夫曼和弗拉纳根指出,当阅读纸质书时,受试者在回答需要推理的抽象问题时表现更好;相比之下,在回答具体问题时,参与者在数字阅读方面的得分更高。
教师应该理性地知道,根据哪种媒介方式确定适合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之前,教师要想一想你希望从不同媒介运用中获得怎样的教学效果。
当学生只需要掌握和了解主要信息或思想时,屏读并不比纸读效果差很多,而且速度会快很多,在阅读结束之后,教师通常可以问问孩学生主要看、听到了什么。
但是,如果想要学生深入理解和综合观点,那就让学生读纸质材料,然后用传统的方式学习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