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最悲惨不过海瑞妻子,温柔贤惠,却没人为她的死负责
随着各地复工的消息传来,我们也回归正统,复工,继续没有讲完的《大明王朝1566》。
前面讲到了陈洪带着嘉靖帝的“好雨、明月”字条找到了裕王,裕王府众人商议之后,下了两条命令:
一是速速召李时珍进京,给皇上看病,二是迅速给海瑞定了个秋后问斩,理由是顶撞圣上。但第二条命令是需要嘉靖帝进行死刑勾决的,等于是把选择权再次丢给了皇上。
嘉靖帝的眼线遍布全国,自然清楚裕王府发生的一切,从而对陈洪进行了问责,这段剧情我们暂且放下,单讲李时珍这条线。
正因为李时珍的进京,导致了海瑞妻子和海瑞母亲的执意回海南,从而酿成了海妻和孩子双双丧命的悲剧,那么究竟是谁害死了海妻?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最悲惨不过海瑞妻子,温柔贤惠,却没人为她的死负责!
一、
《大明王朝1566》虽然是一部男人的戏,但也穿插着几段感情戏:
比如芸娘跟沈一石、杨金水、高翰文的感情戏,齐大柱跟柱嫂的感情戏,裕王跟李妃的感情戏,再有就是海瑞跟海妻的感情戏了。
之所以说它是男人的戏,是因为整部剧中出现的女性角色,竟然没有一个是有名字的。
芸娘只是一个代号,她真名叫什么,剧中并没有说明;柱嫂曾经被倭寇掳走,后来她认定了齐大柱,也是没有名字;李妃也一样,只知道她姓李,是裕王的一个妃子,当然查历史书知道她叫李怡月,但在剧中没有出现过名字;海瑞妻子也是一样的,海瑞曾经感慨妻子也是诗书世家的闺女,却连姓氏都没透露过,甚至于海瑞的女儿也只有一个小名叫囡囡。
不仅这些,嘉靖帝的精舍,竟然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女子,别说皇后和妃子了,连宫女都没有一个。反倒是严嵩家,睡觉都有两个暖脚的丫头,开篇严世蕃还被高拱讽刺娶了第九房姨太太。
既然是一部男人的戏,那么仅有的几段女人戏,就显得异常珍贵了,我们单说海瑞的妻子。
如果把海瑞一家当成一个缩小版的大明朝的话,那么海母就是嘉靖帝,一切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海瑞就是裕王跟严嵩的结合体,一味的纵容皇帝,阿谀奉承,好事是皇上的,坏事是自己的;而海瑞妻子,就像胡宗宪,如同嘉靖帝跟吕芳讲的那样,就是一个媳妇,两头受气,但家务活还得干;而海瑞的女儿更惨,就是黎民百姓,在他们三个的庇护下成长,但真到了不得已的时候,第一个被牺牲掉。
二、
因为海瑞音讯全无,本来说好的五月初到南京接海母,结果海母一等再等,并没有等到海瑞前来,反而等来了召李时珍进京的消息。
很多人反感海母,其实杨角风想说,海母的品质没有一点问题,至少从道德上讲,在那个年代是主流,她的性格就是忠贞、刚强、正直!
海瑞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就被倭寇打死了,是她一把手把海瑞拉扯长大。而且,她用“标准答案”教育了海瑞,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有数的最有骨气的清官之一。
如果没有内心的足够强大,光村里面的老光棍儿们,就打发不清楚,毕竟寡妇门前是非多。显然,这一点,她做到了忠贞,是可以树贞节牌坊的。
也正是因为海母的强大内心,才能庇护海瑞读书,学习儒家文化。才会培养出一个异常讲道理的海瑞,只要这娘俩认为对的事,谁都拦不住。官场送礼往往都从家属突破,唯独海瑞家,海母坚决不拿人家一针一线。
别人可以有很多依靠,唯独海瑞母亲不行,她只有一个海瑞,所以要牢牢抓到手里。给别人的印象就是占有欲特别强烈,以至于海瑞都四十多了,还要每天晚上陪着老娘入睡。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海瑞,怀着一颗报国为民的心,时刻准备着“奉献”。
如果不是谭伦的举荐,我想海瑞一家会安安稳稳度过一生,没有什么波澜。也正是这个举荐,才让后面的剧情得以发展,才给了海母改正的机会,虽然仅仅是那么一点。
三、
海瑞妻子嫁给海家,是她的不幸,也是同时代很多妇女的宿命。
海妻第一次出场,就是在蒸荷叶米粑,五岁的女儿馋的咽口水,却不能吃,这米粑只能给海瑞和海母吃。等囡囡拿着一个米粑给海母送去时,不仅没有得到好脸色,还挨了埋怨:
“阿囡,去告诉你阿母,就说阿婆还没死呢!”
一句话,就奠定了海家的家庭地位,海瑞要出远门,绝不是海妻能决定的。但是海瑞再怎么做,也是亲儿子,而海妻不过是娶进门的妻子,自然就成了撒气包。
再加上海妻一直没能给海瑞生出个儿子来,海母更是没有一点好脸色给儿媳妇,这种状况直到李时珍来了才有所好转。
“李太医有这般手段,汝贤和他媳妇给我添孙子的事,全靠你了!”
海母很固执,坚持喊李时珍为李太医,这也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海瑞,还是刚才说得那样,只要她们娘俩认为对的事,一定会坚持。
其实海瑞跟海妻哪里有什么不孕不育症啊,俩人常年不睡在一起,怎么可能会怀孕?这个道理,海母明知故问也就罢了,难道已经四十岁,且生了一个女儿的海瑞也会不清楚?
果然,在李时珍逼问海母还想不想给海家生个子嗣后,海母承认了错误:
“李太医说的好,或许我这个做母亲做婆婆的,是有点过分了。”
这才有了全剧中,海瑞跟海妻的唯一一段感情戏……
四、
虽说,海瑞跟海妻睡到一起去了,但是海母心里还是难受啊,如果自己挨着也就罢了,她还非得唱出来:
“太阳要歇了,歇得吗,歇得的……月光要歇了,歇得吗,歇得的……阿囡要歇了,歇得吗,歇得的……阿母要歇了,歇得吗,歇不得……阿母要歇了,太阳就不亮了,月光也不亮了……”
一句太阳也不亮了,月光也不亮了,唱出了海母的辛酸,以及宝贝儿子被夺走的惆怅。在书中,海瑞听母亲这么一唱,难受得不得了,于是又搬着枕头去找老娘了。在剧中,则是海瑞先是要跟海母睡,结果海母把他赶出来了,这才去了妻子的房间。
其实不仅海母对海瑞的妻子当外人看待,海瑞自己也把妻子排到后面:
“儿子正在壮年,儿媳也才三十出头。可母亲快七十了。是儿子侍母之日短,嗣后之日长。”
而海瑞的女儿阿囡更是不知道排到多少位了,一直到后面惨死,也没见当奶奶的难过,反而是海妻肚子里不知道什么性别的孩子,让她异常难过:
“要是有李太医您在,说什么也能帮我们海家,保住那肚子里的孩子!”
实际上,孩子没保住,女儿也死了,更难过的应该是海瑞妻子,但是剧中硬是没有给她一句台词。
五、
最后海妻的死,很多人归咎于海母的不识时务,归咎于海母的莫名其妙的要强。
其实蛮好理解,她之所以一开始同意借助在高翰文家,原因有三:
首先,她们是李时珍带过去的,海母信任李时珍,并把他当成自家人,也把他当恩人。
其次,海母一生要强,即使在借助于此,也不想白住:
“每天能帮人家织些布,也不白住人家的屋子。”
最后,她去的时候就没打算常住,说的就是一个月,等海瑞来了,马上就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发明白,海瑞一时来不了了,知子莫过母。海瑞能走向最后的上疏,完全是海母潜移默化教育的结果,这种“标准答案”的教育方式,必然会出现这种结果。
要强的海母,没有等来海瑞,却等来了调李时珍进京的消息,她大概是明白了,于是执意要走。她怕的是海瑞担罪,连累大家,她太讲道理了,临走时还想着还钱:
“李太医,告诉汝贤,高家替我们花的钱,一文都要算清楚,还给人家!”
这才有了海妻的难产,躺在床上的海妻,明明医生就在门口,但就是不敢进来接生。海妻必然是痛苦的,是充满恨意的,本身身体不怎么好,又是大龄产妇,还没有接生婆,就为了给海家添个子嗣,她能不恨吗?
所以,海母这种“标准答案”式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个清官,培养出了一个良母,却牺牲了一个妻子,牺牲了一个孙女。
她的心中一直有婆婆,有丈夫,可是海瑞心中却只有母亲、百姓、君上,海母心中却只有海瑞,还有从未谋面的孙子。
以至于,海妻跟她肚子里的孩子都惨死之后,得到消息的海瑞,只说了一句:
“我不孝!”
而等到得知嘉靖帝去世之后,他竟然眼睛发直,脸色惨白,以至于突然晕倒在地……随后便是嚎啕大哭,呕吐不止……
海妻的死亡,对海瑞来讲,仅仅是断了海家的香火,而断了海家香火的后果,就是自己不孝,没能实现母亲的愿望。而嘉靖帝的死亡,却是锥心的痛,是对君父的痛,甚至都有可能把嘉靖帝的死,归咎于自己上的疏。
所以,海母通过“标准答案”的方式,用经典儒家正统来教育海瑞,就必然会造成这种后果。而海妻的死,与其怪罪于海母,怪罪于海瑞,怪罪于大明朝,不如怪罪于人心的恶。
嘉靖帝评价的海瑞其实,一点都没错,他就是:
“无父无君,弃国弃家!”
因为整个大明朝,仅有海瑞是按照“标准答案”在做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