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苕溪诗帖》看米芾对颜真卿书法的传承与创新(第二期)

字构

除一些特殊的笔法之外, 米芾书法中的许多字结构亦来源于颜真卿的行书, 如《苕溪诗帖》中“将之苕溪戏作呈”之“将”字和《争座位帖》中“将军有将军之位”之“将”字, 两字写法极为相似, 都采用了一种上密下疏式的结字法, 只是末点的位置不同而已, 《苕溪诗帖》中的点靠上, 《争座位帖》中的点则靠下, 这正是米芾善于学古又不同于古人的匠心之处。这两种处理方法都使整个字达到了“密不透风, 疏可走马”的艺术效果, 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如《苕溪诗帖》中“诸友”之“诸”字与颜真卿《争座位帖》中“则九合诸侯”之“诸”字, 两字“言”旁的写法在笔画的连接方面虽然有些差异, 但其笔势的“出入纵横”则呈现出一致性的特点。从整个字来看, 两个“诸”字在取势方面也有共同之处, 左部“言”字旁通过笔锋的左转右挑, 使其与右边的“者”部达到一种“背而不离、合而不蹙”之势, 整体则是“左低右高”造成侧之态, 而且这种取势之法后来成为米氏书风的主旋律, 并一直躬行始终。

又如《苕溪诗帖》中“而余以疾每约”之“而”字和“清话而已”之“而”字, 与《争座位帖》中“径率意而指麾”之“而”字和“高而不危”之“而”字, 不但字形结构极为相似, 而且两字在第二笔与第三笔的连接方式上都采用“下按上挑”的方法, 只是颜真卿用“实”连, 米芾用“虚”连, 因而米字更显得空灵跌宕。

米芾书法在字构方面与颜真卿书法相似性的特点, 足以说明米芾对颜真卿书法的继承之功。

行间

除特殊笔法、字结构外, 米芾对颜真卿《争座位帖》的章法亦有所借鉴。我们可以看到在米芾《苕溪诗帖》中有两行小字:“余居半岁……三姓”。当欣赏者在欣赏此作时, 从作品起首看到将近中部, 此时一幅作品的整体风格体势似乎早已在欣赏者的脑海中构建出一种模式, 然而两行小字的突然出现, 打破了欣赏者的思维和视觉定式, 使欣赏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新奇之感, 对整体章法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调节作用。

此种章法在其尺牍中较多见到。然而颜真卿书法中的大块涂抹在米芾书作中却未曾出现, 或许在米芾看来这种大块的涂抹会破坏整篇作品的书卷之气, 故弃之。这一切可以看出米芾的善学聪明之处。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以平原《争座位帖》求苏、米, 方知其变。”董氏不愧为深解米书之人。

虽然以上论述仅仅是以米芾书作中的个别字例作为分析的依据, 但是从以上几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窥测出, 颜真卿行书为米芾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并成为其日后艺术风格的主要构成因素。而米芾正是以此为基点脱化出自家面貌, 创作出风靡百代的不朽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