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草书研究第三期:就笔法言,在晋、唐和宋中,王铎以唐法为主

作者:邓建民(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就草书笔法而言,在晋法、唐法和宋法的糅合中,王铎草书是以唐法为主。董其昌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唐代书家在书法法度上的建树是有着深刻的书法史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后世流传的唐代书法理论就群体性地表现出对笔法的倾注,如欧阳询的《八诀》、《用笔论》,虞世南的《笔髓论》,李世民的《笔法诀》,张怀瓘的《论用笔十法》,孙过庭的《书谱》更是以笔法为核心的理论著作。

尽管其中有部分篇章现已被证明并不可靠,但它们的长期流传,说明托名作伪者以及采信者对唐代“尚法”的特色有一种默契的认识。比理论更加直接的是实践上的表现,唐初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用北朝铭石体的用笔与二王的笔法结合奏响了唐朝笔法通变的序曲。盛唐的张旭、颜真卿远师篆籀,一改二王侧笔取势、侧笔取妍的用笔形式,代之以正锋入纸,正锋行笔。

笔锋节节变换,随绞随散。笔画坚劲朴茂,元气浑成。从而掀起了唐代笔法革新的高潮。柳公权进一步锻造颜氏新法,正锋用笔,刚毅瘦劲,是为唐代笔法革新的尾声。王铎虽称宗法王,但用笔受张旭、怀素、颜、柳正锋系列影响颇大。他的草书用笔大多落笔成点,顿折铺毫,正锋行笔故其笔画法度森然、明快斩截、力能扛鼎。这应是受唐法中张旭、颜真卿一系影响的结果。清人张庚说:

“觉斯为袁石愚写大楷一卷,法兼篆隶,笔笔可喜。明季工书者,推董文敏。文敏之风神潇洒,一时故无有及者。若据此卷之险劲沉著,有锥沙印泥之妙,文敏当逊一筹。”

“锥沙”、“印泥”正是唐代正锋用笔的专用术语。张庚说的虽是楷书,但在同一书法创作主体中,不同字体的用笔往往有一定程度的统一性,特别是在与楷书同属于今体文字的行书和草书中。王铎从楷书中获得的用锋习惯必然会被运用于草书中,尽管两者的具体手法和面目有许多不同。

张庚认可董其昌的“风神潇洒”,显然是董氏书风的推崇者,但仍不得不承认在“险劲沉著”方面,董其昌“当逊一筹”,可见王铎的正锋用笔的水平。王铎一生临写过众多的唐代名家帖,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薛稷、怀素等,又专精于颜、柳楷书,唐代笔法,无疑是他上溯二王风规最重要的阶梯之一。

宋代米芾也是王铎上溯二王神韵的主要途径之一。从王铎《琅华馆帖册》的临米作品中,可以看出王铎在行书上对米芾作品所下的苦功。他的行书作品呈现出很多米氏书风的特征。梁巘说:

“王铎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

作为同为楷书草体的行书和草书,其笔法、结体技法很多是相通的,有的甚至是一致的。故王铎行书、草书都表现出“苍老劲健,全以力胜”的笔法效果。米氏的“沉著痛快”的“刷”式用笔也是王铎草书“飞腾跳掷”笔法的源头之一。在王铎早期的临古作品中,出现一些临摹黄庭坚的作品。在其草书线条间穿插、字间联系的技法运用中,可以看出受到了黄庭坚行草不少的影响。

概而言之,王铎草书的临摹是从唐人、宋人上攀晋人,其结果是晋人、唐人与宋人笔法的融合。他的草书用笔以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系列的正锋法为主,也结合着侧倒正起、侧笔取妍的二王笔法和沉著痛快的米芾用笔。笔画沉著厚重,转折兼具,方多圆少,法度森然结体上受张芝、二王、及宋代米芾影响较大,且夸大正欹对比,故作品跌宕多姿,极尽八极之势。在王铎的草书作品中,因笔画的动感与连绵、结体的欹侧跌宕、字间连接的奇妙多变,从而组合成浩然之势。这“势”的获得,是源于对张芝、大令、张旭、怀素、黄庭坚等名家的继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