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3·15】“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排行榜

无论是J.D.Power,还是“五星批发户”C-NCAP,盈利模式决定了他们根本无法给消费者一个可以真正值得参考的分数依据。
本文选择《汽车公社》杂志3月刊【封面故事】
中国的消费者似乎一直很迷信排名和评级,仿佛给商品也分个三六九等、排个一二三名才能真正安心,汽车行业尤其如此。但殊不知无论是J.D.Power,还是C-NCAP,其盈利模式决定了他们根本无法给消费者一个可以真正值得参考的分数依据,反而被第三方机构卖给了厂商,还在帮厂商数钱。
“美国人买车前根本不看J.D.Power”
J.D.Power近日发布了2016美国车辆可靠性VDS调查报告。雷克萨斯今年以故障率95的成绩险胜保时捷,连续五年蝉联榜首。而排名垫底的依旧是那几个“老油条”——菲亚特,路虎,Jeep,道奇以及Smart。
但整个榜单中比较让人意外的是美系和日系品牌的表现。通用旗下所有品牌表现及格,有八款车型获得了细分市场最佳可靠性评价。但同为美系的福特就比较惨,不仅四年内没一次能够达到行业均值,且一次比一次排名靠后。日产在去年好不容易爬上13名的位置,今年又猛跌到27位,比福特好不到哪里去。
而沿着榜单一直往下数,需要到23位才能看到斯巴鲁的身影,紧随其后的是赛恩。根据大部分美国消费者对家用车的使用需求,这两个品牌一直是深得人心的。同样,对于排名21位的马自达来说,也仅仅是比大忽悠克莱斯勒高了一位,在美国一向有着不错群众基础的两个品牌在J.D.Power的榜单中如此靠后,究竟是为什么?
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先对J.D.Power的评判标准做一个简单说明。与以往一样,此报告涵盖了8大类别、177个具体问题,调查的车主是购车三年后的反馈。33,560名车主对其2013款车型在过去12个月的问题进行了反馈,J.D Power以每100辆车型中出现的故障数(简称PP100)为衡量指标,即问题的数量越少代表车辆可靠性越好。
根据J.D.Power的解释,2013款车型的评估主要基于车辆的八大系统,包括外饰、操作/显示、座椅、内饰、驾驶体验、音响/娱乐/导航系统、空调系统及发动机/变速箱。今年汽车制造商的平均得分是每百辆车152个问题,比去年的平均值要高了一些,因此根据J.D.Power的评价体系判断,今年的可靠性数据要比前一年差。
但是仔细分析报告的具体内容,事实上“发动机/变速箱系统问题数量从2015年的26个PP100减少至今年的24个PP100。”简言之,2013款的车辆发动机故障其实是减少了的,整体可靠性降低的原因其实是“在遇到蓝牙配对/连通性问题的车主中,有53%的车主声称车辆没有发现/识别他们的移动电话/设备。而在声称遇到过语音识别问题的车主中,有67%的车主表示问题与电话没有识别/误解口头指令相关。”
也就是说蓝牙连接成功率不高,语音识别系统的准确率低下导致今年可靠性数据下降了。车载音频系统、车载通讯系统、娱乐系统和导航系统这四大系统的故障占到了本次消费者反馈故障的20%。正是这些鸡毛蒜皮的问题导致车辆的可靠性数据逐年降低。对此,J.D. Power 给出的解释是“发动机或变速箱的损坏是可以修复的,而设计不佳的人机交互会持续影响车主对车辆的使用体验。”
话虽这么说,但这毕竟是一份《车辆可靠性报告》而非《车辆使用体验报告》,变速箱不换挡、发动机无法启动所带来的困扰远比娱乐系统严峻得多,因为这毕竟是一辆汽车,一辆真正可靠的汽车是不会因为抛锚把车主扔在马路上的。
“美国人买车之前根本不看J.D.Power”旅居加州的Torrie蒲这样说道, “《Consumer Reports(消费者报告)》可能更有影响力。”不过,通过研究评价车辆的8大系统,以足够的样本量呈现车辆和汽车品牌的可靠性,J.DPower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具备权威性的,至少在美国如此,尽管这份新鲜出炉的可靠性排名让人存疑。
“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J.D.Power196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成立,作为市场调查的先驱,奠定了其在汽车市场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然而2000年进入中国之后,变了味的调查结果一直未能让人满意。就拿去年12月公布的榜单来看,MINI居然排名第一。再回头看看今年2月的美国数据,MINI的可靠性都能排到第19位,甚至都没到榜单平均线。让人大跌眼镜的还有斯巴鲁,以117个问题的成绩从中国的第四位跌至美国的第24位。都是进口车何以中外榜单的同一品牌有如此大的差异?
除了上述的MINI和斯巴鲁,还有雷诺和进口大众。事实上,除了大众之外,其他都是比较冷门的进口品牌,这和大家平常的认知多少有点偏差。这类进口车的基数本就不大,这与排在后面年销量数万级的品牌比起来似乎有些不公平。
不仅如此,榜单公布的每百辆车的故障指数的平均水平为PP160,低于这个指数的自主车企榜单上只有天津一汽和吉利汽车,而长城、奇瑞、长安、比亚迪等一票自主品牌都没出现在榜单上。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他们的平均故障指数全部都高于PP160?连平均水平都没有达到?而关于他们的具体排名,榜单上连个影子都没有。
事实上多年来,样本量一直是J.D.Power的痛点,也是公众质疑的焦点。以2008年的一次调研为例,J.D.Power以10791位购买新车的车主评价为基础,从4月到8月涵盖了中国的26个城市。
那么,1万个样本就够了吗?对此,当时的J.D.Power中国区副总经理梅林松给出的回应是:“2000年的时候我们只有1100份样本,今年我们的样本达到10719份,每个车型的最低样本量要求已经从2005年的50个增加到今年的105个,我们目前的样本量能够反应市场的真实情况,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然而真相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获得。彼时J.D.Power在美国的汽车市场开展调研时收集的样本量至少超过100万个,中国市场的样本数量仅为美国的百分之一。要知道,美国的人口数仅为中国的四分之一不到。尽管美国是汽车大国,但2008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早已达到1.7亿辆,不足百分之一的样本数量着实有些说不过去。
以一敌百的故事往往都出现在武侠片中,但绝不可能出现在评估报告中。如果以样本数量来权衡J.D.Power在中国的评估报告,我们是否可以认为J.D.Power在中国出具的评估报告其权威性也只有美国的百分之一?
再来看样本的抽取方式。J.D.Power在美国市场的调研途径都是从第三方机构获得车主信息,随后邮寄问卷给车主进行调查,而在中国,所有的联合研究样本都是独立通过街头拦截和问卷调查获取的。2014年J.D. Power研究分析总监王庆华在接受媒体的访问时曾坦言:“我们平均需要拦截到67个人才能找到成熟的样本,拦截成功率为1.5%。”
这两种获取问卷的方式有两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可以根据品牌销量确定调查样本量的大小,而后者则无法控制样本量与产品销量的比例关系,出现误差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结合J.D.Power五星评价的车被召回的事实,其排行调查结果的精确度和真实度都有待拷问。
无论是数据的真实度也好,还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榜单排名,背后隐藏的都是车企与调查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事实上,J.D.Power和亚太和车企之间的交易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很多车企都是它的客户。独立汽车分析师孙木子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直言,“排名靠前的都在合作,低级的合作是直接给钱,高级一些的合作是项目合作。”J.D.Power会通过向车企提供针对性销售培训的方式获取收益,后者则获得好的排名。难怪业内人士评价“J.D.Power在亚太区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已经决定了排名的不权威性。”
“J.D.Power的问题是中国的国情所导致。”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为什么大众系不愿意花钱买排名?为什么市场上的冷门车企更愿意花钱买排名呢?这主要和外方高管的态度有关。中方的高管早已熟知其中的把戏,不愿意花钱买虚名。而一些日韩系车企的外方管理者痴迷于J.D.Power的海外权威,且对其在中国的游戏规则并不了解。
据了解,J.D.Power亚太区在中国的运作模式为轻资产,即公司设定标准模型和数据分析,基础调研工作外包给本土的调研机构。这样做的后果是调研成本要远高于本土机构。由于J.D.Power在中国是非公益性的盈利机构,做模型和数据调研时还要考虑如何盈利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车企变相“买榜单”的顽疾出现。而在美国J.D.Power的数据来源是由第三方机构经过政府授权后获得车主信息,成本能得到有效保障,当然比随机拦截用户相对科学。
五星“批发户”C-NCAP
除了J.D.Power,另一个排行在中国也是标准的大忽悠。
作为国内唯一的碰撞测试第三方机构——C-NCAP,全称China-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顾名思义是将在市场上购买的新车型按照比中国现有强制性标准更严格的要求进行碰撞安全性测试,评价结果按照星级划分,旨在给予消费者客观的车辆信息并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失。
就拿去年4月公布的一次碰撞测试来看,第一批的送测车辆有17款。其中除了价格不足五万元的绵阳金杯智尚S30以40.3分排名垫底外,其余16款车型全部获得五星以上的评分。它们有广汽本田缤智、东风标致新408、广汽丰田雷凌等,而此前在欧洲E-NCAP中获得高分的观致3更是以60.5分的成绩在此次评分中获得五星+。
再看2014年4月的碰撞测试,送测的本田雅阁、荣威950、丰田新威驰等11款车型中,就有10款获得五星。为此,有网友调侃道C-NCAP简直就是“五星专业批发户”。
一个月后,汽车最具权威的安全认证机构,由欧洲7国政府组织的E-NCAP也公布了最新测试成绩,送测的五款车型中仅有铃木VITARA和雷诺Espace获得五星安全评级,其余的包括新奥迪TT、全新马自达2和菲亚特500X车型均只获四星评级,五星率只占40%。显然,C-NCAP的成绩是不合理的,“五星专业批发户”的帽子也是戴定了。
事实上,早在2012年央视就曾炮轰过C-NCAP,说这是一家自筹资金的盈利性机构,不属于任何企业。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来看,C-NCAP也只是从中心下属14个部门中的汽车标准化研究所、天津汽车检测中心、以及汽车技术情报研究所抽调的30多人组成,既没有资金,也没有编制,但合作项目却很广泛。
小到汽车座椅护套剪裁、大到工程设计、管理及监理,C-NCAP不仅有整车厂出厂免检检测、环保产品认定试验,还有整车及安全带3C认证。相比欧洲的E-NCAP以及美国IIHS这样的官方机构,C-NCAP并非国家拨款和支持。而它的生存之道就是源于向汽车厂商出售碰撞数据,因此也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之“牙防组”。
机构按照厂方的需求来制定测试标准无可厚非,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五星评级会在送测车型中大量涌现了。由于C-NCAP并非官方以及行业标准,只是出于营销考虑所滋生的利益机构,获得高分的厂商在甩出一笔不小的数据费之后,自然也乐意拿这个评级说事。
忽悠你没商量
由于长期“批发”五星安全成绩,C-NCAP一直备受质疑。于是,从去年7月开始,C-NCAP采用了新的标准。希望通过标准的升级来增加五星的得分门槛。
新规则相比旧规则对实验评分进行了加严,五星的门槛由52分提升至54分。此外,驾驶员安全带提醒及儿童座椅固定装置也被列为法规标准配置。乍一看新规则似乎有所升级,事实上除了减少了几个加分项,相比2012版的标准没有任何变化。没有IIHS的25%重叠面碰撞测试,也没有E-NCAP那样复杂多样的难度测试,相比国际标准,C-NCAP几乎没有实际的变动。
举个例子,如果用去年公布的第一批车型数据套用新版规则的话,除了垫底的两款五星碰撞车型会降至四星之外,其余15款车型依旧为五星,并没有太大变化。
除此之外,C-NCAP的测试还存在“暗箱操作”嫌疑。碰撞测试车辆的状态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厂家自愿申请,另一种是C-NCAP抽检车型,即常规测试。所谓厂家自愿申请就是测试由厂家提供实验经费、购车等必要的费用,然后由C-NCAP管理中心从经销商处购买试验用车进行试验。尽管C-NCAP一直说厂家没有参与到碰撞试验中来,但这个环节的确一直存在着猫腻。
而这种猫腻就集中体现在选车方式的忽悠。自愿申请的厂家一般会选送较高配置的车型,而高配置的车型在安全配置方面自然会比较丰富,加分项基本都是满分。但是要知道这些高配车型其实销量极其有限,消费者购买的车型大都是中低配置的车型,这种差异性就导致了碰撞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
由于太多的暗箱操作让人们很难去了解到送车车型和在售车型是否真的完全相同,而其非独立机构的身份以及以盈利为目的出发点,让业内人士对于这个所谓“安全评级”充满了诟病。
作为全球新车销量第一大国,C-NCAP备受诟病的评分标准以及J.D.Power的“入乡随俗”,不仅无法促进国内汽车生产厂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也无法给消费者一个可以真正值得参考的分数依据。 【END】
速度 深度 态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