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之前结婚:我拿起砖没办法抱你,放下砖又没法养活你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明媚夏季,脑补着老歌熟悉而怀旧的旋律,已经告别童年“很久很久”的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个天真无邪的自己?
《小王子》里面说“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当我还自称“本宝宝”的“90后”,却发现身边的朋友都成家育儿了,看着自己年轻帅气的脸渐渐被时间打磨。
感恩孩子,因为当你降临的时候,我突然之间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爸爸/妈妈;
感恩孩子的到来。
在你哇哇啼哭的时候,让我看到了一个新生命,让我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感恩孩子。
因为在抚育你的过程当中,我体会到了做父母的不易,更能够深刻的感恩我的父母。
以上是多数人初为人父母的感受,为什么是多数人?
是不是还要少数人有不同的感受?
当然有,比如产后抑郁。
初为人母,本该享受人生新阶段的喜悦。
然而,有些新妈妈却陷进了莫名的失落、悲伤,甚至绝望。
育儿负担、易怒脾气、激素变化……
产后抑郁属于抑郁症的一种,只是发生的阶段有所不同,两者均为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常伴随焦虑发生。
抑,抑制,有心理需求被压抑,无法表达,甚至失去改变的动力。
郁,阴郁,郁郁寡欢,郁结于心,欲而不得,从失望到绝望。
抑郁,是长期求而不得,失望绝望到说不出也不想说的那样一种状态。
有人认为开朗的人怀孕不会抑郁,事实却不那么简单,确实,准母亲人格“是否平衡”才是影响抑郁的重要因素。
这种平衡除了本能的力量,还有智慧和开阔的心胸,解决生活困难的策略,乐观的人生态度,享受简单生活馈赠的能力。
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些行为品质必须是准母亲人格的一部分,这样,类似怀孕的冲击才不会造成人格的失衡。
如果觉得情绪无法排解,可以向专业心理咨询师寻求支持,情况较为严重的可前往精神科,让医生进行诊断并确立治疗方案;
不要总觉得忍一忍就会过去,在“母亲”这个身份背后,你首先是你自己。你的状态好了,你的生活、你的孩子才会快乐幸福。
当产后抑郁稍微缓解以后,孩子也逐渐的长大了。
面临的是孩子的学业,个人能力以及许多操不完的心。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中国家长们就被迫裹挟进“养娃竞赛”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赢在起点”、“精英教育从小开始”这些口号就像孙悟空头上那紧箍咒,时不时刺痛家长们的神经。
看到孩子拖拖拉拉或漫不经心的状态,家长们就忍不住抓狂,爆发。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是许多孩子上学后的家庭每天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这个阶段的父母们在焦虑和担心的,主要也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问题。
孩子的某个成长阶段,会让家长感到格外劳累,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却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父母的整个人生都应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一位作家曾写道:“父母和食品一样,都是有有效期的。”
一旦过期,在孩子身上偷过的懒,最终会成为人生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而目前许多家庭教育中,只有母亲的角色在起作用,父亲很多时候在缺席。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在孩提时期,我不能想象还有什么需要比父亲的保护更强烈。
一项研究则发现,可以跟父亲构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1岁左右婴儿,更愿意和人进行沟通。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能够和父亲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孩子更加健康。
我们可以这样说:虽然母亲在育儿过程中的地位是没有办法被取代的,但是父亲的重要性同样不能被忽视。
在现代社会中,父亲普遍存在育儿经验不足的问题,少数父亲还存在缺位现象。
这些再熟悉不过的体会,曾经我们质疑过,如今我们的孩子也在质疑。
每一个当爸妈的人,从孩子还在母亲肚子里开始,最期待的是什么?
无一例外,都是健康!
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只要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幸福之类的初始愿望,慢慢被淡化了。
或许是出于生活的压力,或许是因为工作调动的因素,使得很多父母被迫不能与孩子天天待在一起,错过了孩子的成长,非常无奈和遗憾。
有句扎心的话:我搬起砖没办法抱你,放下砖又没法养活你
既然没有一位父母能够接受孩子所有的行为,就不要假装接受,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即便父母的情绪也会有“暴风雨”,也能让孩子明白:那就是爸爸妈妈最真实的模样。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虽说我们无法一步跨到终点,却可以学着做更好的自己。
父母抗拒自我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
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
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经历。
然而,只有极少数家长能继续努力,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爱ta本来的样子
在古希腊人对爱的描述中,“Agape Love”最接近我们对无条件的爱的定义——无论何种情境或无论对方是否可能让自己失望的情况下,我们都愿意选择去爱。
无条件的爱,就是当我们爱一个人,我们爱的是这个人的本来样子(本质) 或者说,我们的爱只因为Ta是Ta。为人父母可能对这一点感受尤为深刻。
更多的用爱去滋养孩子,陪伴孩子。
不是把他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也不要机械地套用书上的方法,要允许这个生命按照自己的轨迹成长。

作者简介:贤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体会爱的老灵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重要的是:一个认真热爱生活的心理师。
以有限文字,写无限可能!
倡导以爱为本质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谛,生命的真意!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