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熊掌咖啡永康路忆雷米路&折衷主义

不知道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在上海遇见你,我会带你去永康路。”

永康路早些年还是马路菜场,两边的街道上都是卖菜的摊位,每天早上人来人往非常嘈杂,空气中还夹杂着一股水产品的腥味。

定位酒吧街后一下子就火了。周围的老外都慢慢聚集到永康路,形成了小马路上外国人比中国人多得多的热闹景观。老外和夜猫子最喜欢的地方,沿街有的是林林总总的小酒馆,坊间称为外国屌丝聚集地。

由于扰民,再次整顿后不久前的酒吧一条街,现在又成了咖啡一条街。100米的路程让你有瞬间穿越老上海的感觉。

“熊掌”咖啡,更是一夜间红遍全网。

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门头都被挤得水泄不通,高峰时期要排队几个小时才能喝上一杯。(附近的居民透露,上午11点和晚上7点,人流比较少,可以挑这两个时间点来打卡!)。

为什么还有人要在已有那么多咖啡店的永康路开店?店主们答曰:

这里的咖啡氛围好,懂咖啡文化的自然知道去那家。但大多数人都是不懂咖啡的,人们喜欢人来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永康路旧时路名雷米路。

也有叫莱米路的。1884年筑路,1943年改名为永康路。全长600多米左右。东起嘉善路西至太原路口。

Remi来沪经商的第一个法国人,永康路上的雷米小学(市二中学前身)和永康路109弄、175弄的雷米坊(现在叫永康新村)都是用他名字命名的。

109弄

1931年竣工。原为雷米坊,砖木结构。

175弄

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里弄住宅。

别墅有独立式大花园,沿街建筑并配有车库的毗连式单体,多种单元户型的二层洋楼。一楼是车库及佣人房,由于上海天气比较潮湿都是挑空设计,上几个台阶就直接进入房内的客厅。解放前都是在上海洋行工作的洋人和有资产的富人阶层居住的,坊间俗称“外国弄堂”。

200号

雷米小学是赉安洋行设计的。国际式建筑3层,钢混结构平面一字型,以矩形体为主,平顶、多窗、少装饰,教室采光良好。建筑立面作横线条处理,除立面入口旁设有两个圆形的舷窗外,没有多余的装饰。

1947年市立务本女子中学迁至永康路200号。

1967年改名上海市第二中学。

走在永康路上你还是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市井味道。

街边的那些老房子,路边闲聊的老人,窗沿下随意晾晒的衣服,让人感到跟这座城市没有隔阂。这个感觉不同于香港的兰桂坊,兰桂坊也喧闹,但缺少了一些生活气息。永康路,你随时随地感受到的是融入的感动,而不只是一个过客的体验,它是上海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元素之一。

PS:折衷主义:

当你徜徉在魔都的马路上,会看到一栋栋漂亮的建筑但有太多的混搭式样。

办法为具体是什么欧洲风格看不明白的时候,用折衷主义四个字来总结是不会有错的。上海的建筑样式错综复杂。巴洛克、古罗马、哥特式等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则属于其中的后来者。

金陵东路8号,原雷米洋行是上海杰出的折衷建筑代表作。

四层砖木结构大楼,哥特复兴的尖券窗洞,结合文艺复兴风格的立面设计,凸显了折衷主义风格。

旧法租界第一张租地道契的外商,雷米于1848年创建,故又名“雷米洋行”。经营钟表、洋酒等商品的进出口业务兼营地产买卖,法国将军蒙托邦他及其参谋部曾使用过。

1934年停止在沪业务,如今为居民楼。

昔日的法国大马路,雷米隔壁的领事馆被拆掉了,对面的上海最漂亮的骑楼也被改造了,但愿哥特复兴尖券窗还能苟延残喘到明天。

任何东西跟哲学扯在一起就会变得高深莫测了。

1830年,哲学家维多.古森写了一篇定义折衷主义的文章。提到折衷主义的产生是在一个历史决定论时代中,能指认不同历史时期中所强调的特征因素,它是研究哲学史所衍生出来的必然结果。

欧洲发展了近两千五百年后,人们将欧洲大陆各种建筑风格划分为主要的两大建筑体系:

地中海世界(阿尔卑斯山脉以南):

古希腊式、古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

阿尔卑斯山脉北麓地区:

罗曼式、哥特式、哥特复兴式。

古希腊式(公元前7~2世纪)➜古罗马式(公元前2~公元4世纪)➜罗曼式(10~12世纪)➜哥特式(12~15世纪)➜文艺复兴(15~16世纪)➜巴洛克(17世纪)➜新古典主义(18、19世纪)➜折衷主义(19、20世纪)。

英国建筑史大概为3个阶段:复古、折衷、现代。

复古主义太浪漫化、现代主义太理想化。新与旧争议不断的讨论之间,他们将历史上的建筑分别剖析开来,根据时代背景及实用性选择可用元素折中后,折中主义产生了。

折衷主义就像玩乐高积木,合适的拼接在一块,不合适的部件拿开。折衷主义大师King's College将希腊古典主义建筑体与哥特式门廊结合在一起,并不让人感觉突兀。

上海19世纪的建筑大都运用到了折衷主义,金门饭店、中国实业银行总部大楼当时的四大行之一的中实大楼、外滩源的兰心大楼曾经国民政府外交部驻沪办事处也设于此。

图片为金门饭店。

通和洋行将整幢大楼设计为折衷主义风格,局部采取了新古典主义样式。外墙立面用褐色面砖和白石贴面,有点法国巴洛克建筑的感觉,大楼顶部设有希腊爱奥尼式柱,顶层三面拱券塔楼与文艺复兴风格教堂的立面很相似。

折衷主义讲完了再梳理之前的建筑样式。

欧洲建筑的发展历程由古希腊时期开始。公元前2世纪,罗马扩张取代了希腊在地中海文明的主导地位,尽管如此,罗马还是视希腊建筑为珍宝,并在其基础上利用工程学和空间构造进行了升华,形成了独有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希腊与罗马风格并称为最早的古典样式。

罗曼式:

公元5世纪前后是欧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罗马帝国因日耳曼人的入侵由盛而衰,日耳曼人步步为营在罗马周边驻扎定居,地中海的罗马不再称霸欧洲,阿尔卑斯北麓的日耳曼人成为历史主角。依然是汲取前者的建筑样式,日耳曼人因信奉基督教而改造了基础的罗马建筑样式,打造出了完全不同的罗曼式建筑。

哥特式:

12世纪中叶,在罗曼式建筑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法式建筑,即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风潮持续了近4个世纪,其繁琐的制造工艺与古希腊时期的古典建筑相媲美。

文艺复兴:

哥特式建筑流行的那几个世纪,教堂都建的无比奢华。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兴起文艺复兴风潮,中世纪在人们摆脱教会束缚中走向结束。文艺复兴时的艺术、思想和文化通通与古典主义相关,被称为古典文艺复兴,古罗马建筑样式再次迎来春天。

古典复兴以古罗马建筑为基础以人为本的理念。佛罗伦萨出现了全新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于16世纪传遍欧洲大陆,取代了许多哥特式建筑。

巴洛克:

华丽、宫廷等是巴洛克建筑的标签。法国贵族宫廷风格倡导上流阶级的生活期间还衍生出浮夸的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带有一点贬义。当时法国有很多习惯奢靡生活的没落贵族,他们在建筑和服饰上究极浮夸,比如爱用贝壳、旋涡、山石打造特别繁琐的室内设计。

新古典主义:

早在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就兴起过一次古典主义运动。新古典主义出现在18世纪,人类在知识探索上有许多新的发现,人们对于古典建筑的理解更加细节和精确,比如发现最古典的建筑原来始于古希腊而非古罗马。

以此为背景,再次被推崇的古典建筑以全新的方式出现,即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意味着人们不再一味的追求浮夸的宫廷风,而是用理性思想去开创新的建筑风格。

18世纪末期欧洲涌现出一批类似卢梭、菲尔丁等浪漫与想象诗人,人们开始留恋过去的中世纪。

英国因遗留部分中世纪建筑再次兴起哥特式建筑的复兴,其他各地也开始了建筑复兴运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