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先煎麻黄,有何用意?
我上方药量效学的时候,偶然听研究生师姐说过她实习遇到的一个医案,有一位妇女,得了皮肤病,身上特别痒,必须用力抓,医生诊断为寒湿入与体表,这个医生的处方开了大剂量的麻黄,好像是80g左右,但是麻黄的煎煮方法比较特殊,麻黄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很长时间,然后把第一次煎煮好的麻黄倒掉,第二次继续煎煮,服用的时候只用第二次煎煮的麻黄。一师姐问他,为啥不用小剂量的麻黄,用大剂量的麻黄反复煎煮,取第二次的不是多此一举嘛,医生说他以前也是这么想的,用过小剂量的麻黄,但是煎煮时间比较短,但是明显和大剂量麻黄久煎的效果是不同的。
我有一位学长有一次感冒,咳嗽不行,去附属医院找老师看病,给开了七八十克的麻黄,要求麻黄先煎8个小时,学长当时吓坏了,说80g麻黄不给我发汗弄成亡阳证了,但是服了久煎的麻黄发现不怎么发汗,但是止咳的效果特别好。
麻黄要不要先煎,久煎,取决于你想让麻黄发挥出怎样的效果,以及你的麻黄用量。至于中药老师说麻黄不必先煎,可能是麻黄在用于太阳伤寒时,兼有咳嗽,肺气不宣,用小剂量麻黄,既可以发汗又可以宣肺气。这个时候应该可以不用先煎。伤寒论里的剂量还有煎煮方法和后世都有很大的不同,伤寒论里麻黄汤用量是3两,按照1两等于15换算,45g麻黄,要是不先煎了,谁敢吃45g的麻黄,伤寒论先煎麻黄是有道理的。
伤寒论方
18、麻黄汤 4味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4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伤寒论里的麻黄汤的条文这个喘字出现了很多次,根据我的推测,伤寒论之所以用了大剂量的麻黄先煎,就是为了治疗“喘”。如果没有先煎麻黄,用的量又那么大,发汗之力必然是非常强很容易导致亡阳证,所以使用大剂量麻黄的时候先煎麻黄是有道理的,减弱发汗之力,增强平喘之功。
中医讲究先煎是取其气,麻黄之用,主要取其气,其气辛窜,能透太阳膀胱经,故能发汗解表,长时间煎煮,其气即散,即取其温之味,其力无法达透太阳经,其力只能温暖太阳经,而不能达发汗之作用。
故而《伤寒杂病论》中有先煎麻黄、后煎麻黄之分别,皆有道理,临床要根据病人情况,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麻黄是否需要先煎?是否需要去上沫?
麻黄做君药时去上沫是为了不扰心烦,但不作君药可以不考虑去不去上沫。个人见地,仅供参考!
现在药店的麻黄,都非新收割的,想煮出沫来,基本不可能。麻黄的上沫中含有大量的安非他命,有很强的兴奋作用,所以麻黄一定先煎去上沫,去上沫是指新鮮的麻黃,麻黃在倉庫放久了,就不用去沫了。我用过很多麻黄,几乎没见过可煮出泡沫的。
麻黄、乃辛温发汗解表剂、不可久煎、也更不能先煎
麻黄小于10G就不去,大于10G以上就一定要去的,切记
实践胜于理论,我们现在用的是干的麻黄,应该是煎的时候是没有浮沫的!仲景所用的是鲜的(郝万山教授所讲),所以不一样的!不信大家可以试一下就知道了!
其实10G左右的麻黄用沙罐煎时,我发现很难去沫,即没有什么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