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的临床应用作者:杨承岐
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调和营卫、平冲降气的功效。
据《本草纲目》记载:
桂枝“治一切风冷风湿,骨节挛痛,解肌开腠理,抑肝气,扶脾土,熨阴痹。”
《新修本草》称“桂,味甘、辛,大热,有毒。利肝肺气,心腹寒热”。“虚而多冷加桂心、吴 茱萸、附子、乌头……”把桂枝归类于吴茱萸、附子热的药物之类。可见当时桂枝和肉桂是同一药物,治疗应用偏重于性热温补之效。
桂枝用于风寒感冒
桂枝味辛发散、性温驱寒、辛温散风寒,与麻黄相配发汗解表退热;与白芍相配和营止汗退热。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伤寒论》堪称运用桂枝治疗太阳病(风寒感冒)的典范,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用麻黄汤;汗出用桂枝汤。
也就是说桂枝配麻黄发汗祛风寒;桂枝配白芍、生姜、大枣止汗祛风寒。若素体阳虚而外感风寒者,可配麻黄、附子、细辛以扶阳解表。
桂枝用于调和营卫
营卫不和是导致许多疾病的原因之一。历代中医典籍都有用调和营卫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案例。
桂枝温阳化气以和卫气;配白芍和营气以调营血。二者相配堪称调和营卫之圣药。
笔者从医以来,常用桂枝配白芍治疗营卫不和所致的失眠多梦、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荨麻疹、体虚多汗、周期性发热、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身体酸痛等都取得了一定疗效。
桂枝用于风湿痹痛
桂枝辛温发散祛风、温通经脉,能够治疗风湿痹痛,尤善治疗风寒之邪引起的痹痛。
常与驱寒镯痹的附子配合应用,并酌加细辛、草乌等祛风散寒止痛之品。风盛加威灵仙、羌活、独活;湿盛加五加皮、炒薏苡仁;兼有瘀阻者加乳香、没药。
桂枝用于宫寒诸症
桂枝辛温入血、温经通脉,能治妇女宫寒引起的月经不调、行经腹痛、月经过少、产后腹痛、宫寒不孕等证,常与吴茱萸、炮姜、艾叶同用。
桂枝用于胸阳不振
桂枝辛温入血,助阳气,能温通心阳。能治疗胸阳不振、心血瘀阻引起的胸闷、心悸、心痛、气短等证,常与枳实、薤白、丹参配合应用。
桂枝用于小便不利
桂枝可温阳化气,能够治疗膀胱气化不利引起的浮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猪苓同用。
桂枝用于痰饮诸症
桂枝可温阳化饮,能治脾阳不振、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症:眩晕、心悸、咳嗽。常配茯苓、白术、甘草同用。
桂枝用于虚寒腹痛
桂枝辛甘而温,能温中散寒、缓急止痛,可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引起的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常与饴糖、白芍、炙甘草同用。
桂枝用于养心复脉
桂枝甘温入心经,温经通脉,可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所致的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结代等证。
常与炙甘草、阿胶、党参同用,《伤寒论》炙甘草汤就是养心复脉常用方剂。
桂枝用于降逆镇冲
桂枝能平冲降气,古人常用于治疗心阳不足、冲气上逆的奔豚气。如《伤寒论》桂枝加桂汤治疗阳气虚弱、阴气上冲所致的奔豚气。症见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欲死,伴心悸,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润,脉浮缓或沉迟。
治疗黄汗
黄汗一病,多因汗出入水,水热互郁于肌表所致。以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为临床特点。症见口渴发热,胸部满闷,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等。
湿热伤及血分时,又可并发疮疡。《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兼见两胫冷,身疼重,髋驰痛或小便不利等。
《千金要方》以本病为五疸之一。治宜实卫和营,行阳益阴,方用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
《神农本草经》认为: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吸不归根即吐吸)。其能降逆气可知。其性温而条达,能降逆气,又能升大气可知。
一代名医张锡纯曾单用桂枝尖三钱,煎汤饮下,治愈一例因夫妻反目,怒激肝胆之火,上冲胃气,喘息欲死的病例。
桂枝一药,能散能敛、能升能降、能通能补,不管是脏腑气血失调,还是皮肤四肢病变,都能调理,且药性平和、毒副作用不大,临床应用极其广泛,是常用中药中的常用药。
但桂枝辛温助热,易动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中医界古来就有“咽痛不可用桂枝”的说法,孕妇及月经量过多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