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
昨天有网友给我留言:
以后可不可以多关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这一代搞不定,说不定下一代可以搞定了?
1
“这一代搞不定,说不定下一代可以搞定了”。
说得非常好,什么事都不要看眼前,不能被眼前的乱相迷惑。对于一个社会问题,下一代能搞定也很好,这就需要我们这一代用更长远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个细小的社会问题,并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不为了自己,只为了下一代。
这话听起来有点高大上,有点冠冕堂皇,有点不接地气。
而我们平时就是这样不 “冠冕堂皇”,去努力地“接地气”,才让很多事儿变得越来越糟糕,也包括教育。
我们在不知道孩子能长多高的情况下,按照我们自己的预期给他们设定了一个个目标,并用量化了的刻度去测量他们。
其实,我们完全不知道他哪一天会突然长高,我们只为他们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而懊恼。
我们在讲教育有很多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无论是从哪个方面讲,我们的教育都进步了,最容易看到的一个指标就是大家都识字了,这在7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当然,这种进步是整个世界发展推动的,并非那一种单独力量的功劳,不能把不干错事儿当功劳,更不能把改正错误当功劳。
也可以说,在普及上我们比一些落后的国家好得多。
这也是有历史基础的,在中世纪,欧洲除了教廷神职人员和贵族王室都是文盲的时候,中国的小地主阶层已经对后代进行了文化知识的普及。
教育倒退论指的是精英教育,指的是对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没有出民国那么多大师。
这是基于在教育普及基础上的比较,民国时的全世界教育普通水平远远不如现在,相对中国的底子比较好,出一些大师也很正常,因为还有清末的传统文化和追求思想进步的老底可吃。
而恰恰是1919年之后,一直到1978年,这60年的时间,我们的教育在普及上就远远落后了西方,出现了文化的断层。这主要是政治不稳定引起的。
一方面我们放弃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与西方文化接轨时出现了排异反应。
虽然60年一个甲子过去了,我们现代想捡回传统文化,但没法捡了,因为砸得太碎了,一捡回来就扎手;并且,因为某方面的原因,对西方文化的排异反应一直没有消除,还有要发炎的迹象。
我们现在要为那60年补课,课补好了大师自然就出来了,刘慈欣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交流和获取越来越容易,排异反应带来的红肿总会消除。只是时间的问题,除非你自己自宫。
2
高科技、互联网能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也给教育带来了很多方便,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积极的一面会让人不经意地就接受,而负面效应只有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认识得到,或者也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
放暑假了,学校都留了很多作业,方方面面,孩子很累,家长很累,其实老师更累,可以说老师和学生都没放假。
因为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出现了——班级微信群。
说现在孩子的作业多,其实原来也这么多。
有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成本的暑假作业,还有英语阅读、课外阅读、下学期的预习等等。
但是,原来好多东西家长和老师没法及时检查。比如说阅读,孩子在家说读了就读了,你没办法检查;再比如,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一般家长也不太清楚孩子今天要做哪些内容,孩子说做了就做了。
实在不行开学前搞突击,或找个学习好的同学抄一抄。大部分时间属于孩子自由时间,想咋玩就咋玩,大不了和家长躲猫猫儿,家长老师也只能信孩子的。
现在行吗?不行了。
家长在单位可以和孩子视频,看看他到底在干啥。我见过更可怕的,在家里安装了视频监控,在手机里随时能看到孩子在家干什么。
虽然有的家长是处于安全的考虑,但孩子安全之外的自由也没有了。
我看到了一个家长坐公交车时看手机监控,画面中孩子焦虑无比,时不时看摄像头。家长看了之后马上把电话打了回去,一顿暴吼。你还想不想上好大学吗?你还想不想找好工作吗……
家长这样做也是无奈,家长回去要把学生当天的作业拍照,把阅读录音,发到了班级微信群里让老师点评。
这就不是孩子学不学的问题,学得好不好的问题,是孩子和家长脸面的问题。
并且还有很多作业就要求在手机上完成,你差一点也不行。
那么,老师呢?
一个字——苦,不说24小时不离机也差不多。
这还叫暑假吗?好像比上学还惨!
3
这种现代化的手段创造了一个非常可悲的现象,家长不信孩子,老师不信孩子,那么孩子的诚信又从哪里来呢?
我们在过度依赖现代科技手段的时候,忘记了要真正教给孩子的东西——诚信和自律。
更可怕的是把作业公开发微信群等于是出现了一把公共的尺子,每个家长用这把公共的尺子量自己的孩子,个体的差异彻底被放弃。这种公开的比较只能产生两种后果——歧视和自卑。
没有了追求诚信的必要性,没有了养成自律主动性,在歧视中得到满足,在自卑中承受压力。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但学校和家长就是这样对待每一个孩子。
不是作业太多,不是孩子太难管,是我们不相信他们,想通过上手段的方法来完成教育指数,而不是目标。
他们还是学生吗?俨然一个失去所有自由的囚徒。
家长和老师成了孩子最不想看到的管教。
相信孩子就要给孩子自由,并且不能用别人家的尺子量自己家的孩子。
这就是社会公平的尺度——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空间里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