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
这些天媒体上刮起了一股“催生风”,好像不生就不行了,不生就亡国灭种了。而现实是生不起,养不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现象呢?
这还要从头说起。
1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政策来了,看能生多少呢?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出生人口数是1786万,比2015年多了131万,人口出生率为12.95‰(人口总数比率)。出生二孩人数超过800万,二孩及以上占去年全年出生人口超过45%。
这里面还有另一个数据,2016年全年住院分娩活产数为1846万人,这和统计局的1‰抽样调查推算数据差不了80万。千万级差了80万也不算啥,按我们的统计数据就算精确了。
2016年底,国务院制订了《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全国人口在2020年达到14.2亿,到2030年达到14.5亿。
2016年的总人口是13.83亿,实现这个目标看起来并不难。
2016年的数据能不能说是全面二孩子政策落地催生出了800万人口呢?
不能,因为这800万里有单独二孩和农村二孩的数量在里面。还有一个最主要的事儿是,1月发布政策,全国人民要在1-3月间全面制造小孩子,年底才能生出来,所以这45%的二孩率和政策落地没多大关系。
2015年新出生人口比2014年是减少了32万,2016年是多了131万,这个反差是怎么造成的呢?
2014年落地了单独二孩政策(2000年双独二孩政策),按道理2015年能生出来了,但是没生那么多,反而少了。
一方面人们的生育积极性确实不高,二是造小孩也确实没那么快,三是2015年是羊年,民间有羊年不生孩的说法。
所以说2016年生的800万二孩,是羊年补生和单独二孩政策起了作用,并非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的结果。
但是有人喜欢为政策唱喜歌,人口形势一片大好。
2
卫计委2015年预测,2017年在新生人口最高可达2195万,最低也有2023万。结果,打脸了。
实际上2017年出生人口为1723万。不但比开放全面二胎的最低预测2023万少300万,比最高少了420万,甚至比不开放二胎的1770万都少47万,实际出生数比2016年还少了63万。
这就事大了,人口的数据到底准不准,计生部门的数据是哪儿来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目标能不能达到?
2018年两会时,广州外语学院副教授、全国政协常委李崴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黄文政联合上交了一份提案《亟需问责人口数据》。
文中说:
对于涉及到国家最基础的人口数据,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已经不是统计误差和预测失误能够解释得了的。这种误判继续下去,更将严重误导人口政策的决策,威胁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此,我们在此重申本文第一作者在2018年两会递交的全国政协提案,希望引起社会关注,以助于建立人口数据问责制,避免再次发生如此严重的误判事件。
人口预测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基本政策。从1971年到1979年,我国生育率(一对夫妇或一个妇女生育数)从5.81直线下降到接近更替水平的2.75,但1980年《中国人口百年预测报告》称,如果生育趋势不变,我国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40亿。之后,空前严厉的一胎化政策得以实施。到1990年代中期,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但却未被采信。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当年生育率仅有1.22,但以漏报为由大幅调高后的1.8却成为决策依据达10年之久,严重贻误了应对低生育率的时机。
这里我插一句,如果2000年放开全面二胎是什么结果呢?孩子早生出来了,那时65后才35,现在这伙子最想生孩子的人已经过了50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63年到72年,这10年最低新生人口是2410万,1970年最高2800万。第二个人口高峰是1987年到1990年,新出生人口都在2500—2600万之间,这些孩子都是63到69年出生这此人生的,是上一次高峰的再生品。
提案中说:
我国人口预测长期高估。2007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到2010年的人口增量5400万,比实际高出61.7%。卫计委曾预测,单独二孩每年新增出生人口约200万,但实际却不到此1/3。《中国发展报告2011/2012: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曾预估全面放开二胎后,生育率可能超过4.4,意味每年将出生4000多万,但目前来看,高峰出生数据也不到其一半。
国家统计局人口数据有三个来源。
一是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各地公布的新生儿);
二是由当年抽样调查生育率推算的出生人口;
三是由人口普查回测的当年出生人口。
第三种数据最权威,但只有到人口普查时才能获得。
文中说:
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广受关注,但却有高估的倾向。比如,2001到2009年每年公布的出生人数比2010年人口普查回测高出46万到280万不等。此外,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与当年生育率推算出的出生人口在2010年之前相差仅上百万,但在2010年之后却急剧扩大。比如,2015年1%小普查的生育率仅1.05,由此推算出生人口仅1150万,比公布的1655的出生人口要少500多万。要等到2020年人口普查后才能判断,这种差距到底是因为抽样调查不准,还是公布的出生人口被上调过高。
除国家统计局外,教育、公安和卫生部门的入学、户籍、分娩等数据有参考价值,甚至被用于修正人口普查数据的依据。但由于虚报人口在教育经费、医疗经费、扶贫拨款、转移支付款等,及争取基础建设项目上有利可图,这些数据未必准确。
户籍数据。虽然存在黑户问题,但也有一人多户现象。2010年户籍3-9岁每岁1327万,大致等于由抽样调查生育率推出的出生数,也与2001-2007年分娩数据吻合。但2010年后,户籍人口显著多于分娩数;2010-2013年平均每年活产1482万人,但2015年户籍对应的2-5岁平均每岁却有1712万人。由于住院分娩率接近100%,分娩漏报情况应该不多。
分娩数据。由抽样调查生育率推出的年出生数据在2006年后几无增长,但活产数从2006-2008年的年均1253万增至2012-2014年的年均1524万,可能反映了分娩数据虚高。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在2008年建立后,有可能产生了虚报分娩数报销医药费的动机。
提案最后说:
要建立人口数据问责制,虚假的统计和离谱的预测导致政策失误的危害胜于贪腐。
3
在这样的形势下,生不出来孩子对于有些部门(特别是计生部门)的人来说就是大事儿,2018年快过去了,这些部门很担心,所以天天催生。
但也不用怕,数据上的文章还可以做的。
这两天看了一些关于为家生娃还是为国生娃的文章,有一条留言大家都认可。
“先别说生二孩的事儿,第一个老婆还没有找到!”
人口问题有三个:
一是新生劳动力的问题,这个人工智能可能解决。
二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其实是养老金的问题,如果经济好了,机器人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也不是问题。
三是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少了3000多万个女人。欲望的问题可以用机器人解决,但还是解决不了生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