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满者泻之于内”与“半夏泻心汤”
导读:如何从《内经》的角度来理解半夏泻心汤?学习一下王洪图先生的经验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中满者,泻之于内。”
中满,谓中焦痞满作胀之类症状,以胃脘痞满为多见。
其病机主要是中焦气机不畅,胃气不得和降,并非有形之实邪,故治疗只能辛开苦降,行气和胃法为正法。
若但见痞满,便用消导、攻下、祛痰、泻火等,均非所宜。
举验一
刘某,男,45岁,1987年10月18日诊。
数年来常发生胃脘胀满微痛,时有泛酸,睡不安。脉弦略数,舌暗苔薄黄。证属中焦气滞,用仲景“泻心”法治之。
川黄连6克,吴萸5克,制香附8克,高良姜8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8克,浙贝母10克,荷叶8克,赤白芍各10克,炙甘草6克
5剂,水煎服,每日1剂。
药后脘胀、泛酸皆除,睡眠佳。嘱其保存此方,数年之内但有胃脘不舒,可取药服用。
举验二
郭某,女,48岁,1990年7月26日初诊。
胃脘堵闷隐痛多年,食欲不振,勉强食之则脘胀甚,遂尽量少食,体重锐减,近2月内体重下降8千克。偶有胸闷作痛,两胁不舒,心烦。脉弦细略数,舌略暗苔薄白。
心电图显示:冠心病;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贲门水肿。
此证属肝胃不和兼夹瘀滞,治以舒肝和胃,仿泻心汤方意合启膈散。
黄连6克,半夏8克,北沙参12克,荷叶8克,浙贝母10克,川楝子6克,延胡索10克,砂仁5克,紫丹参12克,乌贼骨12克,郁金10克,赤白芍各10克,炙甘草6克,炒枳壳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此方加减服药30余剂,症状明显减轻,能进饮食,体重增2千克。复做胃镜检查,贲门水肿消失。
张仲景依据“中满者泻之于内”,对于心下(胃脘)痞满之证,制诸泻心汤,以辛开苦降之法调畅中焦气机。气机调,其痞满自除。
心下痞满之症,多发生于胃病中,今所谓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常见此症状。
我们治疗此类疾病,虽并未选用泻心汤原方,但用药组方则师张仲景辛开苦降之法,临床用之常获满意疗效。
痞满嗳气者,选用贝母、荷叶或荷梗,以开中上焦之气;脘痛脉弦者,选用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
偏寒食冷物痛剧者,用良附丸(汤)温中散寒;偏热口干脉数者,则用金铃子散(川楝、延胡索);
瘀血刺痛舌有瘀斑者,配用失笑散(生蒲黄、醋灵脂);烦躁不眠者,加入栀子豉汤;
泛酸者,加入左金丸(黄连、吴茱萸);膈咽不通者,用启膈散(沙参、丹参、贝母、荷蒂、郁金、砂仁)等。
如此随证加减,则吴萸、良姜、香附、砂仁等辛开;黄连、川楝、栀子等苦降,故治疗胃脘痞满疼痛之病有效。
不过,“心下痞”的症状,有时并非是胃病的表现。曾见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时出现此症,亦以泻心汤缓解病情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