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心传》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

四时者春夏秋冬,

乃一岁代谢之序,

其生长收藏,

循环不息,

生生无穷,

此天之显明切近之气。

惟气有清和,

则不能无偏胜。

人在气交之中,

受天地和气而长着,

受天地戾气而致疾。

以长夏暑湿挟杂,

尤易伤人元气,

消烁津液。

湿为浊邪,

最易伤阳。

当天暑地热,

人身之气亦发越于外,

腠理开,汗大泄,

人之脾胃因之虚弱,

外因湿蒸之酷尤易感受,

随人身阴阳之偏盛而为病。

如奔走长途,受烈日之威,则为中暑,轻则六一散,重则白虎汤。

若畏热乘凉,暑为风伏,宜香薷饮加减为治。

或居凉亭、水阁,多食瓜果、冷物,内外虚阳被遏,

是为寒暑伤阳,

即宜用辛温治之,

如大顺散、冷香饮子之类。

若但多食生冷者,缩脾饮、正气散随宜而用。

若其人元气素虚,微感外暑,治以生脉散、清暑益气汤、消暑丸等醒脾阳、祛湿热而已。

至于冬令,

严寒肃杀之气为伤寒者,

仲景言之详矣。

惟阳气潜藏于内,

天时晴燥,

雨雪稀少,

乃成冬温之证,

须用大剂清下,

不得拘执《伤寒》成法以误人哉。

近世此病甚多,

尤宜加审。

轻则用杏苏饮,

重则用葱豉汤加荆、薄、枳、桔、连翘、大贝以达表为治。

若时值初春,

严寒将退,

风木司权,

其气善升而近燥,

多犯上焦,

故多身热、咳嗽、微恶寒者,

以黄芩汤为主方,

随症加减,

如薄、桔、荆、防、杏、苏、翘、贝、桑、菊、牛、蝉之类,

取清轻之味清肃肺卫;

若失治久延,渐入荣分,

有逆传、顺传之候。(此论在叶天士前)

近世市医不知者,

多徒守仲景六经成法,

辄投辛温表散,

耗液伤阴,

或变神昏、鼾睡、厥逆、瞀 ,

或咳甚失血、延成痨瘵,

或胃实失下,谵狂痉搐,

莫救者多矣。

又有热极旁流,

名为顺传胃府法,

宜急下以存阴液,

然有舌苔黄燥裂纹可凭。

奈何庸医不知者多,

余以济世为怀,

昼夜研钻,

斯悟其致病之由、

挽救之法,

历验不爽,

随笔记之,

以拯斯民之厄。

呜呼!

自古迄今,

无人发明春温、湿温、冬温之奥蕴,

致误于庸俗者,不啻恒河沙数矣。

或者前哲知其所以然,

而珍如拱璧,

未能笔之于书,

日久淹没者有之;

或有其书,久久失传,

亦未可知也。

更有误于经文者,

如“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细心研究“湿”字,

的系传写之讹。

历来注家随文注释,

亦未正其讹谬,

又复曲为误引“长夏暑湿”,

见证混淆于其间。

岂知初秋承长夏之末,

暑湿伏气为患者,

可以仍用清暑燥湿之法;

时值夏、秋交替之时,

最易变幻,

直迨深秋,

燥令大行,

往往盛于秋末、冬初,

人在气交之中,

受其戾气,

伏而不宣,

是为秋燥。

其症咳嗽,身热,胸闷,甚则谵妄、痉厥诸危候毕呈,

当审天时之凉暖,

而分寒燥、热燥之治,

药用温润、甘寒之品出入加减;

又当验其舌苔,

若焦黄燥裂,口渴能饮者,

须用大剂清下,如三黄承气等法,为釜底抽薪之治,

切勿畏攻而留邪,

致延日久,大实而有羸状,

误于温补不起,以误人者。

余为利人救危计,

不得不将历验心法公诸宇内,

以便后进得指归之益耳。

澜按∶

四时,暑湿为最历。(?厉)

至于风温、秋燥、冬温等证,

前人混于伤寒,

拘执传经日数,

误于辛温表散。

自先生阐明风性上升而气近澡,(?燥)

始犯上焦,治宜清肺轻剂,

更复申明秋燥一语,

辨正经旨,

有功后进,

厥旨深切明矣。

世人仅知“温邪上受”一言,叶氏创解,

而不知叶氏前已有言之哉!

或者叶氏本此书而阐明其旨,

由叶氏传播,亦未可知。

谚云∶后来居上。

其斯之谓欤。

  1. 上一页:治病须明阴阳虚实论

  2. 下一页:辨症订方必先审四诊记

(0)

相关推荐

  • 久病细辨趣案

    [出处] [清]徐镛<玉台新案>. [原文]发热恶寒,头疼身痛之暴证,人易辨之.惟久郁肺经而成喘嗽,有似阴虚劳嗽者,不可不辨.郡城西门外奚藕庄客幕于外,上年道途受热,曾患喘嗽,服自便而愈, ...

  • 杏林精粹丨《临证指南医案》中的体质学说(第511期)

    理论发微 <临证指南医案>中的体质学说 张树生  王占星  郭金忠 中医体质学说,历史悠久,自<黄帝内经>始创以来,历代医家们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运用.发展.完善,己经博大精深.中 ...

  • 《证治心传》辨症订方必先审四诊记

    诊视之要, 必先详察形色, 然后细问致病之因. 闻其声音哑响, 察其肌肤肥瘦, 问其苦欲, 按其胸腹, 视其舌苔, 询其渴饮.二便通塞, 苟能不惮烦渎,(音读,烦渎为繁杂锁细) 则在里之虚实.寒热已得 ...

  • 中医人注意:治病必审春夏秋冬四时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 四时者春夏秋冬,乃一岁代谢之序,其生长收藏,循环不息,生生无穷,此天之显明切近之气.惟气有清和,则不能无偏胜.人在气交之中,受天 ...

  • 《证治心传》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治病之要,首辨药性. 用药得当则救人, 用药不当则杀人. 若性味猛烈者,人易知之: 其间有极和平.泛常之品, 几微之间,亦能偾事者,(音奋) 必须潜心研究, 庶免致患. 尝忆昔医 ...

  • 《证治心传》治病须明阴阳虚实论

    盖人身本阴阳二气化成, 二气平调, 人无疾病: 二气一有偏胜, 则疾患生矣. 自古及今, 方治虽多, 总不出补偏救弊而已. 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矫其偏胜, 归于和平, 则疾瘳矣. 然阴阳者, 天地 ...

  • 【中医】《证治心传》

    序 一介之士,苟存心济物,于物必有所济.虽蓬累而行,与得其时则驾者,不可同年而语,而其志则足尚矣.幕宾袁子体庵,顾影无俦,居珠湖之 .喜读书,达通塞.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适于用,然济人利物之心,未尝去怀 ...

  • 《证治心传》温热温疫辨

    <伤寒论>分六经见证,方有发表攻里之异,注述甚多,皆随文释义,或各鸣一得,彼此辨驳. 若究其源理,有顾彼失此之嗟,何也? 岂知时事有更代,地土有南北,人体有强弱. 近世以来,四时感症,类伤 ...

  • 《证治心传》胸胁腹痛肝胃气逆辨

    胸腹.胁肋.胃脘诸痛, 古人立九痛之名, 其要不外寒热.虚实.气血.痰食.虫之因. 惟寒能凝结,热能消烁, 寒甚厥逆上冲,热甚熏灼上炎, 必使寒热平调,脏腑自能通畅, 何有于痛哉. 其间夹杂各症, 总 ...

  • 《证治心传》幼科治验记

    古人以小儿为哑科, 最为难治矣, 因其不能自言疾苦, 体弱易变, 以及痘疹之异耳. 余为不然. 惟小儿之病, 虽不能自言病状, 惟无七情之扰, 其所患者不过外感风寒.暑湿之邪, 内伤不越乳滞.饮食而已 ...

  • 《证治心传》虚劳说

    经云∶虚者补之,劳者温之. 古人以阴虚.阳虚为纲领, 于是以八味治阳虚,六味疗阴虚, 致温补之风满天下. 又遇高谈五行者出,创立新方, 百病皆从虚治,以成议药不议病之世界矣. 夫扁鹊云∶ 一损肺,二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