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口旧事|《青口旧事》之一青口五不勾(5)周曰森为民请愿

周明军

青口八大家,发了东家,发西家,要想马家发,拆了东门,青口石坝倒了塌。。。。青口五不勾,蒋许龙佘周。。。。。

青口有许多大户人家,说大户,不一定说是人口多,而是有钱有势的人家,像现在说就是有声望的人家,比如说现在的青口镇的某家。

比较早的时候,那就好是清顺治以前,青口是贺姓是大户人家,后来怎么样了,我会专门说的。再后来,就是康熙后,青口形式发生了变化,聚集了一批有钱人家,有钱,就培养孩子上学,上学,就有官当了,那时候和当今社会是一样的,有钱人家买教育,重金请家教;没钱人家,及即使小孩学习不错,也早早下学打工。

这样就出现了:蒋家,许家,龙家,佘家,周家,汪家,马家,许家等吧,当然也不止这八大家,只不过是社会上常说的这八大家族。

同治十一年,驻防湖北省荆州的正红旗人依勒特阿调到赣榆任赣榆县县长,依勒特阿自己觉得在战场上立有战功,并且出身又好,是正红旗人,也想在在赣榆捞些油水。

于是县长大人从当时的县城赣马坐轿来到青口,在青口后宫山西会馆坐定后找周曰森商谈。准备提高税收的征收率,多收钱以便于中饱私囊,当时青口属于赣榆的经济中心,青口各种商号在赣榆县占比例很大,想多收钱只有从青口下手,周曰森的职位当时就像今天的青口镇长,他要给青口的各个商号考虑,于是他坚决不同意,那县长就急了:我是县长啊,你要听我的。周曰森那也不答应。县长便摆出县长的架子呵斥周曰森:你怎么目无领导啊?领导要你干的事,你为什么不同意啊?!周曰森也不怕他:县长怎么了,必须是为老百姓办实事,也要给老百姓做主吧。

这下,县长觉得没有面子,抓起椅子就朝周曰森甩去,周曰森也不怵,抓起椅子也打了过去。众人抓紧拉开,说什么:事情好商量,别打啊,等等吧。

周曰森虽然是挡住了依勒特阿县长,可也没好日子过啊,县长给小鞋一双,你穿吧,你是穿还是不穿呢?没有办法,那只有一条路可走:上访!到北京去告御状。当然那时候不叫上访,叫京控。

同治十一年(1871年),周曰森赴京控告(1997年版赣榆县志原文)。

不管哪个年月,都是一样的,京城没有关系,上访也没用。

没关系,周曰森有熟人,青口的佘培轩,字松南,青口镇人,同治二年癸亥恩科(1863)进士,在当山東道監察御史(同治10年11月22日)。不仅是一个圩子的,还是亲戚,什么亲戚呢?稍等,马上说。当时周曰森找到他一五一十的一说,佘培轩一听家乡的亲戚受到地方官横征暴敛的欺压,这哪行,况且自己就是干监察工作的。于是在1872年,找个同道一起上奏皇上,罢了依勒特阿赣榆县县长职务。

我在上文曾讲过,赣榆青口周家二世祖的大女儿是青口佘家的开山老祖宗,这还不说,周曰森的长女嫁给举人佘有仁,这可是亲上加亲,周佘两家的关系,是没得说。

同治十二年,由于青口选青书院在咸丰十一年,被捻军烧毁,由许恩普、周定鉌等出资再建。

这可是大事啊,大家可看清楚,是周许两家出资再建的。看起来周许两家走的很近?其实非也。

周定鉌,赣榆青口周家的三房人,周曰森为青口周家的四房人,都是自家的爷们,但还是有个远近的,当时在青口,周家是比较有钱的户,解放前,青口有十三家油行,周家占了八家,在青口周家中,四房的行口店面的比较多,但三房的人出来捐钱和许家同建学校,那就说明了青口周家三房和四房中有一些小插曲的。是何插曲?适当时候我再说,毕竟都是一家中一些经济上的小事。

但就这些鸡毛蒜皮之事,断送了青口人好几条命。

《清实录》记载的佘培轩奏赣榆知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