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识病(171):左上肢无力
20岁男性,突发左上肢无力,并有病毒性上呼吸道疾病史。
冠状STIR和轴向图像显示涉及左臂丛神经各部分的弥漫性增厚和明亮信号(箭头)。 轴向STIR图像显示左肩带的去神经变化(弯曲的箭头)。
答案:臂丛神经炎
急性臂丛神经炎一例
患者, 男, 36岁。因突发性肩部严重疼痛4 h急诊入院.
患者主诉无明显诱因右肩部突发性严重疼痛以致从熟睡中痛醒, 自行口服数片止痛药难以奏效, 无法入睡, 终因疼痛难忍急来就诊。
检查:痛苦病容, 右上肢保持在内收内旋位, 肩和臂部主动活动时可加重疼痛, 被动活动不受影响。疼痛似有根性特点, 但是临床症状与体征却不典型, 颈椎纵向叩击、屈曲、伸展以及Spurling试验都未引起疼痛加重。咳嗽、打喷嚏以及颈部Vasalva试验都未诱发疼痛。全身无发热, 局部无红肿与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运动障碍不明显, 感觉与肢端血运正常。患肢生理反射稍有减弱, 没有引出病理反射。
颈、肩部X线、CT、MR检查以及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无明显异常。血常规除中性稍高外其余均在正常范围。
住院后给予激素和一般支持治疗。肩部疼痛较严重, 主诉为持续性胀痛, 经应用一般止痛剂、局部封闭、针灸、理疗等方法治疗未能奏效, 改用吗啡与杜冷丁交替应用后疼痛缓解。
疼痛持续3 d后逐渐消退, 仅在疼痛区残留钝性疼痛或不适感。
随着疼痛消退, 1周左右患者出现患侧上肢肌肉功能障碍和肌萎缩, 主要为三角肌、岗上肌、岗下肌、前锯肌和肱二头肌。
肌力障碍和肌萎缩发展很快, 2周时发生受累的肌肉运动功能丧失, 但感觉障碍却不明显。
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变化, 但受累肌肉有明显的失神经变。患者肌萎缩和肌力恢复很慢, 病后1年左右肌萎缩和肌力才逐渐恢复正常。
随访2年, 肢体功能正常, 病情未见复发。
讨论
急性臂丛神经炎是一种少见病, 最初由Parsonage和Turner报道为肩胛带综合征或麻痹性臂丛神经炎, 后被称之为Parsonage-Turner综合征。其他诊断名词有:急性臂丛神经炎、神经源性肌萎缩、术后原发性臂丛神经炎等。
病因尚未明了, 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肌萎缩和肌力强度逐渐恢复, 但恢复较慢, 预后均较满意。尽管确切的致病因素尚未找到, 但人们推测与病毒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在病毒感染性疾患中发病高达25%, 免疫性疾患中占15%, 外科手术后发病也不少见, 即使手术部位远离肩部仍有发病。可单侧发病, 也可双侧发病, 双侧同时发病或另一侧以延缓形式发病占33%,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但发病高峰期在30、70岁左右, 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 (男∶女为4∶1)。
在早期易被误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或胸廓出口综合征, 还应注意与肩袖损伤、急性颈椎间盘突出和周围神经卡压等相鉴别。
急性臂丛神经炎没有明显的颈或肩部外伤史,突发性严重的肩部疼痛, 相对轻的感觉减退, 疼痛没有典型根性分布, 没有病理体征, 任何使椎管内压增加的临床试验均不能诱发或加重疼痛, 疼痛可自然消失, 很快发生受累肌肉运动功能障碍与肌肉萎缩, 利用这些特点就可与其他疾患相鉴别, 必要时行核磁共振或椎管造影等辅助检查。
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 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止痛药或麻醉止痛剂在发病早期是有效的治疗疼痛方法, 随着疼痛缓解可应用非类固醇类药。物理治疗对防止肩关节挛缩很有帮助。
诊断明确后, 医生应对患者详细解释病情, 消除精神因素, 这些知识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对其预后的恢复很重要。
文献出处:张功林,章鸣,蔡国荣,王顺炳.急性臂丛神经炎一例[J].中国骨伤,2006(09):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