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唯一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见证明末的一场“冰与火之歌”

- 风物君语 -

它是南宋末年为抗击蒙军而建的

防御工事

它成为明朝“万历三大征”之一的

主战场

它毁于战火,

又在埋没400年后被考古发现

它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

也是唯一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它是谁?在哪里?

 1 

一场大战,改变了一个国家和两个人的命运

1644 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

崇祯皇帝在煤山(景山公园)的歪脖树下上吊前,

一定会想想自己与大明王朝为什么会覆灭,

或许,彼时,

他的脑海中会想起自己的爷爷万历皇帝,

44 年前,

在贵州遵义(当时叫“播州”)发起过一场战役——

“平播之役”

它被称为万历三大征之一。

“平播之役”

就发生在遵义汇川区的海龙屯

——贵州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  这也是此次风物君的同事们,正在进行的“风物之旅·汇川”一行中重点探访的地方。摄影/朱锐

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

当然,钱,自然花得非常多了。

《明史》卷305载:

“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锺接,国用大匮。”

虽然是一场平叛之战,

却也耗尽了国家的元气,

加速了已经摇摇欲坠的明王朝覆灭的步伐,

海龙屯一役,是压倒骆驼的诸多稻草之一。

崇祯,你说自己不是亡国之君,

奈何却当了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接盘侠,认了吧。

平播之役,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崇祯的命运,

也在根本上改变了末代土司杨应龙的命和运。

因为这一仗,他不但丢了自己的性命,

连同中国西南最大的土司——

播州杨氏一族

在此地历经 29 代 725 年的统治地位一并葬送了。

▲ 崇祯帝

史称“改土归流”(即变土司管理为由中央派遣的流官管理)。

根据《中国土司制度》一书的作者龚荫整理,

中国曾有 2569 家土司,

自明中后期开始,渐渐被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简而言之,

是中国元、明、清王朝实行的

一种对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办法,

土司就是代中央管理这些地区的首领。

播州杨氏史上被称为西南土司中“最巨者”。

土司是帝国在特定地域的代理人,

或曰皇权的延伸,

一边享受着中央赋予的特权,

一边也要听命中央,必须向朝廷朝贡和纳赋。

中央与地方、家与国、土司与皇帝,

在 1000 多年的历史中,

这几对关系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体现了无数的政治智慧。

而末代土司杨应龙,

脾气大点

遇人不淑了些(当时的四川、贵州官员贪腐),

又生在了改土归流的大时代背景下,

所以,结局可想而知。

 2 

一场古中国的“冰与火之歌”

▲ 杨应龙阻挡明军的 36 级天梯

万历三大征,

只有在海龙屯还能看见当年古战场的遗存

比如,当年杨应龙为阻挡明军的进攻

特地修建的 36 级陡峭倾斜的石制天梯,

还有军鼓声犹在的飞龙关、飞凤关、朝天关等

还都记录着当年那场战役的惨烈……

“平播之役”历时 114 天,

集合了全国 20 多员著名将领、15 省正规军

与西南各土司军共 24 万攻打杨氏,

最终以杨应龙自缢

并以一把大火烧光了海龙屯上自己的新王宫结束。

这里面,

兵法、权谋、诡计、忠诚、背叛轮番上演,

仿佛发生在古中国的一场“冰与火之歌”。

▲ 朝天关

▲ 飞凤关

▲ 飞虎关 摄影/杨世龙

▲ 飞龙关  摄影/杨世龙

▲ 后关

▲ 铁柱关

▲ 铜柱关

▲ 万安关

▲ 西关

其实,杨应龙本不想叛乱,

他也和中央政府有过很长时间的蜜月期。

比如,他曾积极地向万历皇帝进献贵州的珍稀木材。

明清的紫禁城里,铭刻着贵州的贡献,

那些长在贵州深山的

珍稀木植成就了享誉世界的瑰丽建筑。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土司,

杨家给朝廷重要的贡品之一

就是贵州境内的楠衫大木,

据文献记载,杨应龙曾在

万历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和二十四年

向朝廷进献大木百余根,

并在万历二十三年获赎金四万两“助采木”。

《明史》记载,

万历年间杨应龙因进献大木得赐飞鱼品服,

并得授都指挥使衔,

对于当时的播州土司来说,

这是一份巨大的荣耀。

瞧,日子过得好好,为什么要反?

只能说是,各种事由阴差阳错聚焦成了一个爆发点。

1591年,三年没上朝的万历皇帝,

突然在内廷主持了一场朝堂大辩论,

贵州巡抚叶梦熊、巡按陈效捏造了杨应龙的24条大罪,

定为“谋反”,奏请朝廷发兵征剿,

实际上这些罪状大多,无中生有或者鸡毛蒜皮。

他们之所以诬告

是因为看上了播州这块沃土,

说白了,贵州自永乐年间建省以来就穷,

而当时的播州属于四川,

这帮贵州的官员想借朝廷之力改土归流,

把杨氏治下的播州纳入贵州版图,改善粮食和军饷银匮乏的局面。

▲ 海龙屯的考古挖掘现场

结果,1592 年,

朝廷降诏将杨应龙传至重庆府,

以“嗜杀罪”解除其职务,

杨应龙交 2 万两白银赎罪,

并返回播州。

没想到 1593 年,

新任四川总督王继光再次勘提杨应龙,

想大捞一把,

杨应龙此次严辞拒绝,

王继光领 3000 兵入播,

却被杨应龙全歼,

王继光被罢免。

此次征剿,

让杨应龙决心建立军事大本营,

因此重修天险海龙屯,置前后九个关隘。

此后,朝廷又派官员

想勘处杨应龙“冲击官兵罪”,

杨应龙本想和平解决恩怨,

除了割地交赎金,

甚至将次子留在重庆做人质,

没料想这孩子却在被押至重庆之后意外死亡,

此事激化了杨与官府的矛盾,

并在海龙屯确立了军事重地关卡禁令,

正式以武力割据自保。

1599 年,

从朝鲜战争中腾出手来的万历皇帝,

下决心一劳永逸解决播州问题,

于1600 年正式拉开“平播之役”。

▲ 如今,站在海龙屯著名的 36 级“天梯”前,还能感受到当初围剿杨氏的官军的无助,因为根本无法攻打——每一级阶梯具有半人高,且向外倾斜,大炮打不上去,人一进攻,上面守关的播州军就抛洒黄豆和油,如今的游客徒手攀爬尚且费劲,更何况带着武器的官兵呢? 摄影/朱锐

在围攻一月不下的情况下,

官兵最终在海龙屯后山找到了

一条杨应龙运输粮草的密道,

最终从后关攻破海龙屯,

杨应龙自知大势已去,

一把火烧了新王宫,

和后来的崇祯一样,

上吊而死。

 3 

再没有一个地方,

还能看见400年前的清晰模样

历史的有趣在于,

海龙屯本来是

1257 年为抗击蒙古大军的入侵铁蹄而建,

当年,蒙古军从云南逼近,

播州告急,

由南宋朝廷派出钦差,

拨给银两并征调人力,

与播州杨氏一道营建而成,

“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

于是筑龙岩新城,即为海龙屯。

只是,

这里自始至终都未成为抗蒙的前线,

却在343年后成为杨氏土司对抗明朝廷的主战场。

▲ 海龙屯上的栈道仍在,但这里只留下了遗迹。 摄影/朱锐

一场大火,一次屠戮,

海龙屯曾经的繁华奢靡

终于变成 400 年的荒草萋萋,

直至 2012 年 4 月 23 日起,

海龙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启动,

重新被发现的海龙屯,

是中国乃至亚洲保存最完好的

中世纪城堡遗址,

也是“万历三大征”中唯一能看到的古战场。

主持这次考古工作的海龙屯考古队长李飞说:

山是西南大地的统治者,

而人是山的征服者,

这里的人们从来与山相伴,

这里的文化因此有着山的印记。

贵州有被称作囤屯或营盘的遗迹近千处,

是名副其实的千屯之省。

其中,

海龙屯是年代最早、规模最大、

保存也最为完整的古屯。

海龙屯是杨氏土司统领下

最为出色的城市规划者、石匠、木工、泥瓦匠的苦心经营之作,

还有日常所用来自于千里之外的景德镇的精美青花,

甚至帝王所赐的官窑器皿的碎片凌乱散置在瓦砾里,

曾经喧闹的衙署静静地躺在黄土里,

石瓦俱在,但它们并不会开口说一句话,

我们如盲人摸象般触摸着它冰冷的肌肤,

收集并释读来自四百余年前的讯息。

▲ 摄影/朱锐

绿荫里、一座残山、两条剩水、半圈围墙、九道关隘,

黄土下,无数屋宇,满山残瓦,两三通碑,数万片瓷。

有人说,

海龙屯是中国的马丘比丘,是失落的土司王国,

我说,海龙屯就是海龙屯,

如今的模样就是当年的模样,这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

参考资料:《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屯考古手记》 李飞 著

文 | 饭火花

部分图片来自

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

摄影 |  朱锐、杨世龙等

想随时关注“风物之旅”的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