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房书单丨请别让我在工作的时候读书
风物君:
对很多人来说,读书是件极私密的事。在地道风物编辑部尤其如此。
问一个女孩子:“你最近在读什么书”,杀伤力基本等同于“今晚和谁约会呀”。
所以风物君一直好奇——身边这些每天做书的小丸子都在读些什么?为此,我鼓足勇气,把专制的大旗一挥:成立一个读书会,大家每周都来分享一本最近在读的书。负隅顽抗者,十一假期留守办公室!
以下这些书,就是地道风物编辑们最近的枕边读物(yuē huì duì xiàng)。
十一假期,如果没有说走就走的旅行,就在纸上一起“走万里路”吧。
▼
自然的建筑
[日]隈研吾 著
陈菁 译
山东人民出版社
隈研吾的作品有三个关键词:负、弱、反。
他选择和纸、竹子、水为建筑材料,让建筑浸润于自然环境里。这种建筑的光影流转表现惊人,即便是相机也无法记录。现实告诉我们,相比于气势惊人的现代建筑,这种反而臣服于环境的建筑却显示了更为强大的坚韧。
对于这个焦虑病越来越普遍的社会来说,居住在更天然的环境里,也许是治好紧张神经的利器。
▼
茵梦湖
施托姆 著
施种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施笃姆用写诗的语言在写童话。他将战争、死亡、高低贵贱的阴霾藏进少女天真无邪的眼睛,在每一个忧郁的别离中,赞颂爱与怀念等纯真善良的感情。
“从书页间飘出紫罗兰的芳香,这朵我故乡原野生长的小花。 年复一年,没谁知道它的来历。走南闯北,我再也不曾找着它。 ”活在施托姆的小说中是幸福的,他笔下的森林、花园与池塘永远在阳光或潮湿的雾气中闪闪发光。
▼
自然骨魂
萧春雷 著
中信出版社
我看过很多的旅行散文,它们大多笔调轻松、故事猎奇,匆匆读罢,当即就有说走就走的冲动。唯独不愿把萧春雷的书归入其中,他的文字应属于地理文学:有地理的考证,也有人文的关怀,而且踏实地贴近地表。
从青藏高原到浙江石林,文中的那些地理万象的背后原来各有其规律,自己却好像从未察觉。合上书本,恍惚觉得脚下的这片土地都变得陌生了。
▼
敦煌
[日]井上靖 著
刘慕沙 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这本小说的故事来自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一段文书:“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这位甘州小娘子是谁?又和那位流落河西的举人赵行德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作者井上靖和我有着不同的想象。在作者的故事里,个人的情感与家国、信仰之愿在某个时空意外地统合在了一起。
▼
中亚通史
王治来、丁笃本 著
人民出版社
在新疆调研时,我一直对坎儿井的起源感到好奇。咨询了很多吐鲁番本地人,他们都说——坎儿井要到清末才出现。
直到这本《中亚通史》才真正为我解开了疑惑。坎儿井来自波斯语:karez,是波斯的古代就开始有的一种挖掘地下暗渠的方法,由私人兴建,专门用来灌溉私人土地。后来通过北方草原的丝绸之路传入了新疆。
▼
我是谁?
[德]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 著
钱俊宇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关于生活、爱情和道德,我总有许多困惑。该如何面对那些深度厌恶的人?一群人的生命,是否比一个人的生命更珍贵?被病痛折磨的人们,可以允许他们安乐死吗?
我尝试在哲学中寻找答案,却总是被那些深奥的概念绕糊涂。这本书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脑科学!在我们面临道德判断,或思考有没有上帝这类深奥问题的时候,大脑里的蛛丝马迹已经悄悄透露了真正的答案。
▼
看不见的城市
[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张密 译
译林出版社
马可路过一座座城,在他的讲述中,这些城市又虚幻得好像并不存在,仿佛在可汗的肆意描摹和想象中也可以构筑起森森大厦和全部细节。马可却必须一一走过,不仅是为了让可汗饶有趣味地倾听,还是别无选择得路途。城市即是城市,是生活接触的全部感知,这种不是譬喻的譬喻还不够吗?
“你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而旅行吗?”可汗问。我想,倘若没有深刻的认知,我的过去并不真实存在,而有待我在在无尽的路途上发掘。
▼
浮生六记
沈复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本小书,初读文言还觉得有些艰涩,再读他和芸娘的故事——好苏!
“芸卸装尚未卧……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春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既白。”
要说沈复出身文人世家,没能在仕途上混出什么名堂,却把小清新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样的生活,才值得我穿越回古代嘛。
▼
家常酒菜
汪曾祺 著
青岛出版社
“汪曾祺是个大吃货。”
这个认知好像成了许多图书编辑的共识,市面上一下子出来好几本汪曾祺的美食散文集。大器晚成的汪老爷子是江苏高邮人,饮食讲究,却不避地域的隔膜,真正做到了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故乡的野菜,北方的豆汁儿,昆明的茶馆,全在他的文字里,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