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学会这点心理知识,孩子也不至于要追着喂饭
在育儿过程中,有很多不解之谜,例如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吃饭,他不饿吗?
大家好,今天是育儿内容的第14期,我是善于剖析孩子问题,还能给好学父母答题解惑的淅淅爸。
开篇之前,我提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是“新手父母”吗?
实际上,即便孩子已经成年,我们大多数人仍是新手父母,因为孩子的问题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层出不穷,每次面对孩子的一个新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会经历一次“新手”的状态。
即便已经2345胎,我们大多数人仍是新手父母,因为每个孩子的问题背后的动机都不一样,同一个问题,适用于大宝的方法,对二宝完全不凑效甚至是起反效果。
所以,即便是经验再丰富再资深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在面对同类问题的时候,都会谨而慎之。
这种情况,就好像我们去医院看一个小感冒,可能最后开的药方差异很小,但过程中医生仍会不厌其烦的望闻问切,要求我们进行血液检验等。
“父母”是一份终生职业,需要不断学习进步是一个客观事实,只是学习得有个方向。这一篇章,将会以“孩子不吃饭”为切入点来阐述如何调整育儿的方向,成为父母中的“老司机”。
孩子(非婴幼儿)不吃饭,只是一个表现,在排除了生理疾病因素后,其共同的原因(第一句话)是:孩子对吃饭的真实体验感被扭曲了,饿就是不吃饭的真实体验,这就如感冒时肯定是身体免疫系统出了问题一般。
但问题是到底孩子对吃饭的真实体验感是怎么被扭曲的?
家长老铁们完全可以自检:掌握第二句话并形成两个公式:
“每一个坏习惯都曾给让我们逃避痛苦或带来快乐”,也就是“不吃饭=不痛苦、不吃饭=快乐”。
“不吃饭=快乐”型例子之边吃边看电视:
这是很多家庭常见的现象,例如这个家庭,为了让孙子吃饭,爷爷手捧手机播动画片,奶奶鞠着身子喂饭。这给孩子带来的关于吃饭的真实体验就是不吃饭是可以让其他人妥协的手段。
“不吃饭=不痛苦”型例子之一吃饭就哭:
例如这个家庭,只要一到饭点孩子就各种哭闹,任你出动衣架甚至是针扎,愣是油盐不进。这里的情况复杂一些,被揍一顿是不吃的后果而不是原因,需要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所在。
而实际上,这个孩子所遇到的是在吃饭时遇到了困难:她所使用的餐具是成人餐具,每一勺的分量都超出他的咀嚼能力,而妈妈和外婆并不理解这一点,这一口还没吃完,就要求下一口。
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吃饭就哭闹的动机,是释放“我遇到困难了”的信号。
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第三句话了:
“如果我们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鲁道夫。
说到“动机”,家长老铁们可能会蒙圈,这好像是心理学上很高大上的内容,而其实,当我们通过前面的公式挖掘出孩子不吃饭是因为快乐还是逃避痛苦,就可以很快的找到孩子的心理动机。
案例一中,不吃就饿的真实体验被吃饭就能让他人妥协的快乐所阻断,其动机是:我只要不吃饭,你们就会满足我的一切要求。假如放任不管,他会以此威胁家长提出更多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任性。
案例二中,不吃就饿的真实体验被吃饭很困难的痛苦所阻断,其心理动机,仅仅是保护自己。假如继续重复甚至加大惩罚力度,那么他会发展出真正的厌食行为。
针对快乐型动机,我们怎么把孩子的真实体验给掰正?他的动机是“威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的方法失效,可以采取的方式是“规则底线”。
制定家庭用餐规则,明确饭点,过时不候。这个方式的难点在于家长不需要为之动怒或者妥协,否则就会让孩子转入“痛苦型”或者更加肆无忌惮,纠正的关键在于明确规则和选择权。
只需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孩子,每天三餐的饭点是什么时间段,尊重孩子是否吃饭的选择权,然后让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让自然规律来奖励他们,让规则来惩罚他们。
如果孩子能好好吃饭的时候,可以强化“饿肚子是很难受的,吃饱的感觉真舒服”的体验感;如果孩子坚持不吃,那么我们也只需要遵守约定的饭点规则即可。
一个误区是,很多家长会把这样的纠正方式认为是“不吃就饿一顿”的惩罚。
区别在于,如果你给孩子制定了规则,限定了孩子的选择范围并尊重他的选择权,那么惩罚孩子的是自然规律,他也只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你用“不吃就饿着,我不会理你”等诸如此类的威胁性方式,那么惩罚孩子的对象是家长的意志,他要对抗的对象,是家长,而不是自然规律。可以打包票的说,输的一定是家长。
一点细节:如果孩子在饭点后喊饿该怎么办?
如果他选择了吃饭,那么你需要和孩子说声抱歉,因为我们没有估算好孩子的饭量所致,向孩子允诺下一顿的饭量会给他适当增加;
如果他选择的是不吃饭做其他事情(包括耍脾气),你只需要平和的孩子说“抱歉,现在家里没有任何食物了,我们只能等下一个饭点了,对了,下一个饭点是什么时候?你能提醒一下妈妈吗?”
即便有给零食的习惯,那么给零食的时间段和量一样要做好规则制定,并且双方共同遵守。
为什么强调共同遵守,因为一些家长会用零食来惩罚孩子,“叫你不吃饭!叫你不吃饱!那就不要指望零食!”这样就同样变成了家长在惩罚孩子,而不是生活体验。
在这样的规则下,你饿他一千顿,他还是不会吃饭的。
始终记得,孩子的动机,是威胁,我们只是让他的威胁失效,而不是反过来威胁他。
对于“痛苦型”的孩子,其动机是逃避,但他究竟在逃避什么?这就需要家长们细心观察。
通过观察,案例二中的这个小女孩之所以不肯吃饭,仅仅是因为餐具不合适和家长过高的期望(吃快点)。解决的方式也仅仅是换一套餐具,做饭时把菜切小块一些而已,根本不需要晾衣架甚至是针扎。
不得不说,我们做家长是粗心的,有一年暑假把淅姐送回了家乡爷爷奶奶家,没几天爷爷就打电话来投诉,说孩子这不吃那不吃,就喜欢吃蒸水蛋,都被养得嘴刁了。
而其实,她只是在换牙区间,那颗晃动的门牙让她一咬东西就疼,同样的也只是在食物选择和处理上做出一些调整,她就吃嘛嘛香了。
彼时的淅姐
来总结一下今天的三句话:
“生活的真实体验被破坏”--孩子不吃饭的果;
“每个坏习惯都曾给我们带来快乐或逃避痛苦”--孩子不吃饭的因;
“改变行为方向需要找到其心理动机”--解决孩子不吃饭的良方。
以上知识,你学会了吗?
好了,今天关于“孩子不吃饭”的不解之谜,就到这里了,当然,每个孩子不吃饭的原因都不同,要细细数的话可以有无数类型,以上只是做例子,关键在于家长老铁们怎么掌握这项分析技能。
大家可以尝试用上述的公式去分析一下自家孩子不吃饭的诱因,如果你分析的时候遇到“不解之谜”,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一起讨论分析。
最后,如果你觉得我的观点可以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还请不吝点赞转发,点击关注的好处就是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育儿技能哦!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