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亡1800年纪念:为什么凉州并州的边地武将在汉末动乱中过于暴虐? 2024-06-18 23:42:31 在汉末的大动荡中,以董卓、李傕、郭汜为代表的凉州将领,和后来与他们抱团的吕布以及凉州骑兵横行一时,但是最终却在历史上留下了十分负面的形象,他们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对待关东和关中的吏民,而且留下了奸诈残酷的暴虐恶名。透过他们奸臣、三姓家奴的面具分析文学形象背后的历史事实,就会发现他们的存在,其实象征着东汉地方相对于中央朝廷的离心力和独立性,而这其实是汉末三国乱局出现的一个潜在的前提。 一.地方豪族的独立性 全战里的董卓东汉人的效忠观念和后代人非常不一样。由于秦汉帝国强调节约统治成本,再加上帝国在邮政、运输方面的技术还不够先进,无法将中央集权制度像后世一样彻底贯彻,所以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地方上的兵源和税源,所以秦汉帝国会限制地方上居民的迁徙和流动,编户齐民如果要迁徙,需要政府开出的文书才能放行,因此,这导致秦汉时代居民的乡土情感非常重,是真正的安土重迁,因此乡民间的认同感非常强烈,外人想要融入到本地社会其实是相对困难的。除了大规模政府组织的人口交换(迁徙、戍边、流放),一般的居民是相对安土重迁的。 汉代农民劳作除了平民,汉代地方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豪强。汉代的豪强往往不止一个宗族,可能是几个家庭家族的联合体,他们往往可以私藏奴婢、豢养私兵、私藏人口,一旦到了乱世时期就非常具有割据性。西汉时代汉朝曾经将关东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强制性的迁徙到关中地区。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时代,迁豪政策在陆续的进行着,到了汉武帝时代迁豪政策对准了靠经营土地和贸易崛起的新豪强,达到了罕见的高潮,虽然迁豪政策配套的,是汉武帝的对民众盘剥、以压榨民力、民生凋敝为代价换取自己的千秋功业,迁豪在导致地方活力降低、大户凋敝,但是在封建传统依旧在持续的汉初,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叛乱和分离倾向的扩大。迁豪的过程中,很多豪族财资耗尽,家破人亡,失去了自己赖以扎根的乡土之地,而是到关中的茂陵等地为皇帝守陵,受到了天子的就近监视;到了汉元帝时代,随着入朝豪族在政治上劝谏天子,迁豪政策最终告终,其结果是地方上豪族的大规模发展和繁荣。王莽的上台和汉末的混战其实都是以豪族扶持地方势力为前提的。 汉代坞堡建立在豪族支持基础上的东汉也是如此。汉光武帝对于豪族的领土虽然不能不封赏土地,但是对于土地地产的规模需要限制。东汉初年刘秀为了限制豪族,曾经想过清查豪族的土地和户口,还提出了配套的解散郡国兵,削减地方官吏的措施,但是清查土地的政策因为豪族的刻意隐瞒或者组织盗贼刺杀官吏、干预执法而作罢。因此东汉时代的地方豪族势力日益增加,朝廷对于豪族的约束力也是越来越低。东汉的豪族不仅包括王公贵族和高官,更包括地方上的豪强势力。比起远征匈奴或者平定西域,他们更在意自己的乡土利益,对于边塞远征和开疆扩土,他们普遍是缺乏兴趣的。因为在地理上东汉王朝统治中心靠近函谷关以东的关东地区,距离关东豪族的核心利益根本盘,所以东汉整体呈现出保守而内向的特点,北伐匈奴的稽洛山之战有相当比例的南匈奴和其他蛮族战士参与,和张骞隆重的官方使团相比,班超的三十六骑平西域更像是孤胆英雄的个人冒险。 乡民正是因为对于自己的乡土和所在郡国,有深刻的归属感的眷恋情绪。所以即使到了黄巾之乱中,黄巾军的指挥者们也就是各地豪强,都是按照各自的方来行动的,波才、张曼成、卜己等人都是在各自所在的郡国各自为战,而不是相互策应的。这样带有地方色彩的豪族社会其实是三国割据局面出现的思想和制度性根基。地方的自我组织能力和防卫能力尚强,还没有被专制帝国彻底摧毁,这也是汉末各种英雄豪杰纷纷起兵、社会焕发出巨大活力的历史大背景。其实汉末群雄并立的大背景可以看做是汉代制度本身就是秦制和周制的中和。 二.地方豪族和士人间的二重君臣关系 基于这种巨大的地方独立性,地方豪族和士人之间存在着一层“二重君臣关系” ,即地方上的士人和任用他们的地方长官和豪族首领间也有一层类似于天子-大臣的君臣关系。 察举制到了东汉,很多之前靠着军功、商业或者汉末混战中搞政治投机的豪族,纷纷研习儒家经典文化,和儒家经书以及谶纬之学。这些人经过历代的研究和学习有了自己的传家之学,对于经典的解读日益深刻,这样的学术世家凭借着知识水准和地方上积累的盛名、孝道的美德懿行,将察举、征辟等人才举荐制度成为了自己的圈内游戏规则,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世家垄断了官僚升迁和选拔制度。东汉士人要为官,可以被中央的征辟察举推荐,也可以被地方上的州牧、郡守、将军所征辟;一旦士人不是被中央政府征辟,那么在为地方政治领袖征辟之后,在汉朝皇帝之下,地方州牧形成了实际上凌驾于士人之上的第二层君主,这就是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所提到的二元君臣关系。在对中央政府效命之前,地方上的诸侯也是他们的效忠对象,以至于一些士人会将郡守的府邸称为郡朝。这样的教法,其实就体现出了当时士人的二元君臣观念。很多时候,他们对于郡县长官和乡土的认同感甚至高于对于中央朝廷。袁绍号称家族里“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其实与察举制被世家大族和他们的门生垄断不无关系。 三.凉州汉人豪族的胡化风俗 匈奴影响了边疆汉人的生活模式除了乡土观念和经学豪族把持地方选官这种各地豪族普遍存在的特色之外,具体到凉州本身,还有其具体的人文地理特色。这与东汉政治生态和文化地理不无关系。汉代凉州包括的河西地区其实在汉武帝之前是华夏族势力的西极边陲,是汉文明辐射的边缘之地。在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击河西地区之后,这里才成为了汉人瞭望西域的殖民前哨。 但是在早期历史上,这里是汉朝流放罪犯、叛乱者和贬谪官吏的地方,“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这里的土生豪族和良家子本来就不是孝子慈孙。 汉朝边疆守军由于迫近戎狄,生存受到直接威胁,所以他们以军功作为进身体的资本,比如李广祖孙、苏建苏武父子、辛庆忌、辛武贤等,都算是以军功名世的武力豪族,汉书-地理志概括地非常恰当:“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 这样的人文地理特征,与周边匈奴、小月氏、羌族的涵化作用下,这里的汉族豪民养成了勇武善战、高上力气的特色,特别是董卓等番化汉将,不仅在生活习俗上高度胡化:“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而且这些人在政治生态上缺乏远见,相互仇杀,经常以缺乏远见的方式彼此争夺和劫掠,这样的政治生态,像极了羌族“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的模式,而董卓夜宿皇宫、凌辱宫女,吕布和董卓婢女私通的混乱私生活,一反儒家的主流道德观,反倒是与羌族“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嫂”的作风有共同之处。 吕布虽然不是凉州人,但是他所在的五原属于汉代并州,属于赵地游牧-农耕交接区的北部边缘,因为“草木茂盛”的地理环境、游牧民族的习俗影响、官府急需骑兵的政策导向,并州成为汉时主要的养马基地之一,景况一度达到司马迁《平准书》所称“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的程度,在这样的土地上才有可能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而这里也是两汉胡汉交战的前线阵地,所以吕布的“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不是没有历史渊源的。而这种胡汉交杂的风格其实和凉州人颇有相似之处。 吕布所以凉州的汉人在文化、特别是到了东汉时代的学术水平层面上是受到关东士族鄙视和压制的。也许凉州士人勇武有余,但是在文教水平上,东汉的他们远远没有达到后来前凉时代的水平。可见这里对于凉州士人是有先天性的不利制约的。虽然凉州历史上出过皇甫嵩、张焕、段颎等精通儒学、文武兼修的士人,但是到了汉末,忠于汉室的凉州士人要么战死、要么远在他乡,凉州本地的羌胡化豪杰基本上对汉室缺乏认同,除了文化和习俗差异,还有什么其他原因? 四.关东对于关西士人的压制 首都洛阳在政治上,凉州豪族的话语权和在中央的影响力是受限制的:具体体现在通过察举和征辟制度入朝为官的名额:“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在历史上河西地区的豪族比如窦融,有过联合河西汉人自保、在四周蛮族的包围环绕下保卫汉人的生存权,而且还带着羌胡武装参与了汉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镇压其他豪族的战斗,但是基于保卫自己郡县和家乡目的的函谷关以东的豪族由于多次羌乱,都多次主张放弃西域乃至河西地区,让河西的豪族内迁中原,东汉初年的勋贵集团面对羌人侵略,主张放弃凉州,但是因为马援的坚持而作罢;111年面对先零羌的入侵,关东豪族出身的朝臣主张放弃凉州,老调重弹,最后再次在反对下告终。这一动机的背后充满了对于关西豪族的鄙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因素,所以在汉末大动荡中,凉州诸将大都表现得十分暴戾、在有限的时间和生命里燃烧自己的兵力和财富,视关东人的性命和产业为草芥。董卓“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的行为看似反社会人格,但是其实背后是有对于关东人政治压制的深刻积怨的。 五.总结 在肆虐之后凉州诸将只能退场以董卓为代表的的凉州诸将一方面肆虐于关西,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权利平衡,成长与汉羌战争中的他们,在以看似偶然的方式进入关中之后,这些人的学识、知识和羌胡化性格不适合融入关东,更难以获得依旧有重大影响力的关东名士和强大底盘的关东豪族的承认,即使董卓希望拉拢关东豪族,他也是以失败告终. 而董卓和所有的凉州胡化汉人一样,更乐于为了眼前利益而彼此仇杀,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敏感度,被叫做“三姓家奴”的吕布,虽然不适凉州人,但是与之有着类似的作风和行为。他们无法组成强大的重整秩序的力量,所以在董卓等人退出的历史舞台之后,凉州诸将的命运不是被击灭、绞杀,就是投入其他豪族出身的军阀门下,早期奋斗的成果成为他人的嫁衣。 各方势力都无法忽视边境骑兵的强大战斗力 赞 (0) 相关推荐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李傕篇(上) 汉末群雄系列之李傕(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说起汉末乱世的大魔王董卓,他的罪行罄竹难书.如果不是王允吕布刺杀成功,不知董卓还会祸乱到何种地步.董卓的突然死亡使他的部下们群龙无首四散奔逃,大汉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李傕篇(中) 汉末群雄系列之李傕(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李傕重大事件之五--贾诩献策,进军长安 在许多朋友的印象中,董卓死后,如果不是贾诩为图自保而献计攻取长安,李傕.郭汜就将各自逃命而去,凉州军将就此 ... 是谁给了袁绍和董卓拔剑对骂的底气?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11-04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桓皇帝 延熹九年 公元166年 时党人狱所染逮者,皆天下名贤,度辽将军皇甫规,自以西州豪桀,耻不得与, 乃自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刘焉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刘焉(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刘焉重大事件之四--进攻汉中,断路杀使 在益州从事贾龙的迎接下,刘焉终于能够进入蜀地.新官上任三把火,刘焉恰好采取了三条重要政策.第一条,徙治绵竹 ... 三国历史科普系列一——从初为郎官到官渡前夜:曹操集团的形成之路与汉末豪族 精选中国五大乱世的文章进行历史科普,即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夏这五个乱世,都是诸国割据的时代,有大分裂时代,有小分裂时代,有广为人知的,也有鲜为人晓的,本期是第二个乱世,三国时期,欢迎 ... 东吴统治前,刘表和刘备治下,荆州人民也有过美好时光|文史宴 文/桓大司马 汉末乱世中,荆州自从刘表统治以来,享受了长期的安定.刘表自己是汉末最人道的军阀不说,就连日后在益州行暴政的刘备.诸葛亮,在荆州行的也是宽和之政,因此才能出现魏晋玄学的前驱--荆州学派. ... 【禅观】深度纪录片《死而不亡》:纪念让我们“开心看戏”的人 【禅观】深度纪录片《死而不亡》:纪念让我们“开心看戏”的人 汉亡于外戚,唐亡于藩镇,盘点史上各朝代灭亡原因 强大总有原因,灭亡总有理由,历史上每朝每代的兴起衰落,总是暗藏着许许多多的小细节,值得后人思考总结!下面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各朝代灭亡的原因,看看能不能从历史中吸取点什么有意思的经验. 一.夏朝 历史 ... 北史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汉河南尹遵之后,世为州郡著姓。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汉河南尹遵之后,世为州郡著姓.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刺史崔亮有知人之鉴,见罴雅相钦挹.亮后转定州,启罴为 ... 千年河西走廊逢喜事,凉州甘州镍都三合一,强梅永结同心办喜事。 千年河西走廊逢喜事,凉州甘州镍都三合一,强梅永结同心办喜事。 汉末凉州之乱——被忽略的乱世序曲(中) 飞来机遇(下) 叛军受到流星惊吓,以为是不祥之兆,乃至于想逃回金城:但这对董卓来说,却是重大利好的吉兆. 对一个军人,尤其是刚蒙受了斥责的军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敌人的首级更能证明自己.为自己出一口恶气呢 ... 纪念维利里奥|生前访谈,关于当代生活中失控的加速 法国哲学家.文化理论家.城市规划专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lio)于2018年9月10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6岁.维利里奥最重要的思想围绕"速度"展开,他认为&quo ... 2015年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纪念阿尔维德·惠特林演讲:不断发展中的围手术期代谢和支持理念 Clin Nutr. 2016 Feb;35(1):7-11. The 2015 ESPEN Arvid Wretlind lecture. Evolving concepts on perioper ... 汉山题刻与燕然山铭:孟和套格套分享中蒙联合考察燕然山铭汇报展 汉山题刻与燕然山铭 中蒙联合考察燕然山铭汇报展 孟和套格套分享 孟和套格套简介:现在内蒙古博物院工作,主要从事内蒙古地区民族民俗文化遗产展览与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士.内蒙古大学硕士.并修完北京师范大 ... 志愿军使用1800年前古老战术,美军统帅痛苦地写进了回忆录中! 1951年4月,志愿军39军的军长吴信泉正着急的头皮发麻,在指挥所里走来走去,现在美军正瞄着我军软肋往死里打,局面危险至极! 这时他无意间在地图上看到了一片湖泊,顿时豁然开朗!脑海中不自觉想到了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