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和育的思辨
《教和育的思辨》
文/来自网络
最早将“教”和“育”二字连在一起的,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作善也。”意思是施教者通过示范、限制、规范等形式,而使受教育者得到一定影响的学习过程。
其实,“教育”是一个外来词。20世纪初,西学东移,在“明治明新”的影响下,许多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进入中国教育领域,最后被确定为中国教育理念最核心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词根“ducate ”有“引出或导出”之意,意思是教育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从词根来说,西方的“教育”一词,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涵义,有内发之意,在自然状态下,把人固有的或潜在的内质,自内而外导引出来,以实现发展和创造。
因此,西方许多教育家、思想家阐发了对教育本质的独特而又深刻的理解。如:
(古希腊)柏拉图:“教育决定一个人未来生活的方向。”
(德)第斯多惠:“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从广义上讲,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
(德)卡尔·雅斯贝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爱尔兰)威廉·叶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捷克)扬·夸美纽斯:“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最神秘的。“
(美)约翰·杜威:“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英)赫伯特·斯宾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
(法)让·雅克·卢梭:“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法)狄德罗:”教育使人发现自己的尊严,就是奴隶也能够很快地感觉到他不是生而为奴隶的。”
王国维:“知情意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蔡元培:“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
陶行知:“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目的—中西方对教育的思辨
1.东方教育认为,教育是上施下效,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要尊师重教,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业,不容撼动与怀疑。西方教育认为,教育是唤醒、诱发学生潜在的内质,让心灵得以释放、自由,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索、思考与创造。
2.东方教育认为学生是知识传授的“接受器”,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装满学生的一杯水。西方教育认为学生的潜在内质处于无意识状态,教师要通过唤醒、引导等多种手段激发出来。
3.东方教育认为在学习中,学生只允许接受知识,不允许怀疑知识的真假性。西方教育认为在学习中,学生可以质疑知识,怀疑真理,甚至可以怀疑一切。
4.东方教育认为在课堂上,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完成既定学习就行。西方教育认为在课堂上,不要墨守成规,要天马行空,打破一切旧形式,创造新的一切。
5.东方教育认为学生是后天培育出来的,不相信天性。西方教育认为学生的内质是先天就有的,不应过多灌输,只是要寻找适当的方式,把固有或潜在的内质引导、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