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茅山丨茅山“三怪”之纪念碑的鞭炮响出军号来

茅山望母山顶,一座36米高的新四军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耸立在青松翠柏中。碑后的广场上,是一匹仰首的战马和陈毅将军的全身雕像。

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是胜利的象征。

在这里有个誉为“世界一绝”的奇特现象,“碑下放鞭炮,空中响军号”。

1997年除夕夜,住在抗战胜利纪念碑旁的李冬贵到纪念碑前的一块空地上放爆竹,当爆竹响起来时,上空竟然传来了清晰嘹亮的军号声。李冬贵又接连放了几个爆竹,吃惊地发现只要爆竹声一停,军号声就停,爆竹声一响,军号声也随之响起。

李冬贵四处望去,并没有发现有人。更奇怪的是他接连放了几个爆竹,只要爆竹声一停,军号声就停,爆竹声一响,军号声也随之响起。

凭空而来的军号声吓坏了李冬贵,从大年初一到初七,他心里一直难以释怀。正月初八,按当地迎新的风俗,老李要在家宴请亲朋好友,在饭桌上李冬贵实在忍不住,把事情讲了出来。

大家都认为他说得玄乎。晚饭后,大家买来鞭炮,在碑正前方100米左右放鞭炮,迅即在四面环山的空中会响起了一阵阵连续不断的“嘀嘀嗒嗒嘀”的嘹亮军号声,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十秒,这军号声像是来自金属乐器吹奏出的声音,其旋律节奏与鞭炮声响迥然相异。

这次偶然的发现,演绎出了许许多多的神秘传说;也吸引了大批专家组前来解密。

有人说,这是新四军集结号,在召唤皖南事变中牺牲失散的数千英烈;也有人说,当年茅山作战,有两位新四军号手被敌人包围了,他们用号声迷惑敌人,但最终落入敌手而光荣牺牲,现在的号声是部队在寻找当年那两个小号手;还有人认为这是新四军小号手显灵,看见革命胜利了,吹起军号欢庆胜利。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曾先后请来上海、南京等高校的建筑、声学、地质专家前来考察。

有人怀疑,纪念碑周围曲折的山势正好形成喇叭口地形,而纪念碑所处的位置正好处在中间位置,是因为周围山体反射而形成的军号声。纪念碑的碑体为空心结构,这种结构与管乐器的结构类似,一头是空的,一头是封闭的,或因空心碑体产生共振而形成的军号声。

有人称,是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的设计建造者在建造纪念碑时,根据声控感应原理,在纪念碑碑体内部人为设计安装了军号发声装置。但据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筹建者张修成说,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山,修建时根本就没有想过通过任何手段吸引游客。

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副教授毛东兴曾选择了不同方位的几个点来进行测试,否定了“地形说”和“碑体共振说”。在碑的中轴线侧面距离碑体大概20米的地方放鞭炮,没有听到军号声;在碑体两侧放鞭炮,也没有听到军号声;而随后在纪念碑后面去放鞭炮,同样没有听到军号声。如果军号声是受到地形和碑体结构的影响而产生的,那么在纪念碑的四周放鞭炮应该都能听到军号声。

专家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认证,最终发现军号声的产生实际上与纪念碑台阶的尺寸相关,台阶本身的长度、宽度和每级台阶的高度,正好跟军号所产生的频率基本吻合。从声学原理上来讲,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和音色,正是由于爆竹声的反射声与军号声的频率特征相似,所以人们听到的爆竹声的回声,就变成了类似军号的声音。

2006年4月,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确定为“世界上单次脉冲声击发产生音符最多的建筑”。上海吉尼斯总部专家组认为,由于塔碑采用了空心结构,当在纪念碑台阶下用单次声(如鞭炮、发令枪等)脉冲激发,声脉冲入射到碑体时,产生了高次谐波共振,并且反射。碑体的反射声入射到碑体下方的台阶上,再次形成音调的变化。由于每段台阶的坡度不同,因而从各段台阶反射回的音调有变化,到达时间上也有所差别,形成了不同音符的连奏成军号声的效果。

至此,关于“碑下放鞭炮,空中响军号”的奇特现象,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

巧合的设计,成就了神奇,也记录了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

历史在回响,吾辈当自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