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抑郁症孩子的心理咨询范式

昨晚,演员乔任梁在上海某别墅内突然离世。经纪公司发声明:他已患两年多的抑郁症,其一直在和抑郁症抗争,且确认乔任梁是死于抑郁症。
这些年因抑郁症而自杀的明星有“哥哥”张国荣、陈宝莲、奥黛丽·赫本,还有韩国影星崔真实等。
目前还有很多人因为抑郁症而受折磨,抑郁症俨然成为21世纪三大杀手之一。
下面的抑郁症患者是一个17岁的男孩,小明作为心理咨询师,从心理学视角谈谈,该如何给抑郁症患者做咨询?
我们以这个男孩的例子为例,来讲一下。
一、如何给这个抑郁症男孩子做咨询?
患者简介
17岁的男孩,父母均是高知识分子;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患者抑郁症两年多,厌学,有自杀念头,曾经短暂地服用过抗郁药物,今年3月曾做过心理咨询,效果很明显。后来拒绝心理咨询,两周前提出退出学校的要求,家长已无计可施。
首先,我讲一个心理学的理论(精神分析流派):我们认为,一个人逐步与父母分离、最终独立的过程;最终孤独地拥有自我人格,且能够和别人保持适度和谐的一种互动关系的过程,就是人一辈子的成长.
当一个小孩从小到大,逐步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假如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中,以及母婴关系,俄狄浦斯关系......人格塑造的关键过程中,有一些教育环境和家教环境间的教养缺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产生一种情况——拒绝长大,拒绝心智成熟!
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孩子拒绝进入社会,即社会回避行为,其表现比如上述的患者。孩子不接受社会的“阉割”,接受社会的阉割,孩子就会进入到社会,孩子不接受社会的阉割,孩子就会产生社会回避。
其实当时他接受心理咨询时,代表着这孩子在给自己一线希望。但是可能由于心理咨询的失败。心理咨询师没有给这个孩子希望。孩子发现没有希望了,孩子会进一步的退缩。所以当时实际上是有一个希望的,但是可惜我们没有给孩子一个看到希望的机会,所以孩子又一次退缩了。
二、还有什么是社会回避行为?
说话变少了。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话很多,代表与社会的互动多;代表接受社会,允许自己成为社会人。
一个孩子或青少年的话变少了,比如说抑郁症人如果话变少了。那么,这也叫社会回避行为的症状。一个人从话变少到不说话到沉默最后甚至变得完全与人们开始分离,叫做严重的社会回避行为。
社会回避行为有不同层次:当一个人最终不说话的时候,意味着社会回避行为达到了最严重的情况,即:
我已经拒绝进入到你们人类社会了。你们人类社会不好玩,你们人类社会我“玩不转”,我不跟你们玩了!
三、对于父母是高职分子,对孩子简单粗暴是不是他抑郁症的原因?是不是他厌学自杀,同社会回避的原因?
四、在临床上,这个案例该怎么做呢?
我们来看一下:
当孩子来之后我们并不会过多关注孩子的那种主要症状,当然如果孩子有自杀的倾向,我们可能会评估一下孩子的自杀风险。
小明老师
评估完后,如果没有过多的风险,我们主要给孩子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即当孩子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说出一些东西,此时咨询师要做的就是聆听。
小明老师
学员A
咨询师要给孩子一个说话的一个可能,但是光聆听孩子说话就行吗?
这是不够的。能够让孩子说话,孩子一定......你记住任何一个来访者走进心理咨询室,都代表着他在同意和你进行一个沟通。
小明老师
但是当任何来访者(包括这个青少年)尝试跟你沟通,他说出一些东西时,假如说这个心理咨询师受到的咨询训练的技巧能力不足,他无法从来访者话语中听出他的无意识动机,没法翻译这个来访者的话,不能准确说出来访者心里说不出来的感受。
小明老师
学员B
此时,来访者就会对咨询师失望,来访者就不会给咨询师机会了,是吗?
对,是这样。所以说,来访者总会给咨询师机会的,来访者之所以不再说话,或者沉默,或者拒绝做咨询,是他给了我们机会,我们抓不住而已!
小明老师
如果我们不能够准确翻译出他无意识的动机,不能翻译出他话语背后想表达的意思,不能有效地说出他心里面模糊的情感,这些都使得孩子放弃了这个念头。
小明老师
所以说,在目前情况下,如果能找到一个能够听得进去的咨询师,能够给孩子一个让孩子再尝试一次的可能。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个孩子我来给他做咨询,假如说他愿意尝试一次,或者说这个孩子他不愿意来,而我们愿意主动上门一次的话。我会跟孩子说:“能不能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们试一试,让我们能够产生一些与以前不同的东西。”我可能用这句话做个开头。
请输入
然后他能给我一点机会,那么我可能会尝试去搜索他心里的感受。
小明老师
如果他点头代表,可以开始一个沟通。他开始变得能用语言,当他能跟我说话,我就开始聆听,然后在聆听过程中,我会尝试用一个解释性的态度。
小明老师
学员C
解释性的态度?
意思是我要尝试去作解释,并不在于我要正确,而是要给来访者一个让他明白我努力地想要去搞懂他的这样一个态度。而我想要努力弄明白他的这种态度会让来访者对我产生一种来自感官的信任。
小明老师
当我们再尝试理解他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受挫。受挫之后我们会遵循来访者的意见。我们这个时候会和来访者达到一种共情性协调的过程。
小明老师
学员A
什么是共情性协调?
就是来访者的情感和情绪行为匹配到一定程度,我就会调整我的情感情绪行为,和他达到共情性协调。这些工作做完之后,我说错,来访者会指出。
小明老师
如果我说对,来访者会继续跟我往前走。不断地通过这个过程来访者的无意识会更多地呈现,最终来访者理解了自己。
小明老师
当他理解自己时,他就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了。
小明老师
这是我跟大家比较详细地说一下,如果我要做这个个案的话,我大概的一个思考流程
一般来说我们并不会去预先做一个预测,预测他的情况一定是因为父母早年什么的原因。因为这可能会误导咨询师能够干净地去思考,它占据了咨询师的大脑,会使咨询师产生偏见。这是一个相对来说一个比较正确做法。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