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应邀在某电台做一档心理类节目,曾经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在电台工作的播音员,她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她拿出积蓄在城市内的一个高档的别墅小区租了一套别墅。每天只要没有节目,她就牵着一只狗在院子里遛弯儿,期待着和小区里的其他大款富翁们假装偶遇,结果没想到真让她达成所愿了,半年之后我们就听说她和一个老外出国了。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精英思维。我们先不要简单的去说它好还是坏。先不要简单的用价值观去衡量它。我们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它,看透它,再决定你用不用它。还记不记得《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其实它的本质内核也是精英思维。
那我们再来说说精英思维,其实所谓的精英思维有很多种,其中有一些还是挺有借鉴价值的。而倾其所有买富人区的房子,让自己的孩子与富二代们做小伙伴,这的确是某种精英思维的视角。就我个人而言,小明也在一个富人区拥有别墅。也很快认识了不少各行各业的富人朋友。有时在与他们的交流中的确也能够拓展视野,拓展思维。就是一类人群具有相似的生活形态、艺术品位,很自然就会产生更多联系。这种圈层化和圈层运动的最初,大概源于欧洲近代产生的“文化沙龙”。让自己的孩子从小与自己贫富差距大的小伙伴,上同一所贵族学校,住同一个富人小区,大概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吧。但是圈层并非简单地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它是以各种内在的精神契合(如价值观、生活观等)作为纽带,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平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孩子从小在一起做朋友,长大后,他们是否可以真的达成父母们的所愿呢?这个问题就是儿童时期的关系是否能持续一生?我们从孩子成长的心理角度来做一些分析。从小就结成的友谊,信任,彼此拥有共同的儿时记忆,分享着童年最快乐的一些时光等,的确非常有价值。我们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人格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我们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会留下深深的烙印。有些事情永远都不会忘记,它会构成我们最初的一些对他人的信任。从这个角度而言,童年期所产生的信任程度和信任纽带是很强的。不管我们小时候经历过什么,我们的性格有如何的不同,不管我们的贫富贵贱差距有多大,也不管我们小时候是多么的紧密亲近。但是随着年龄渐长,到了成年之后,我们的现实原则会在生活策略中越来越占据主要的地位。我们会依据当下生活的需要结成新的朋友圈子,或者选择社交对象和社交的频率,我们更容易依据就近原则。比如当前离我最近的物理距离,职场距离等等来发展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也会依据重要性原则、现实原则来优先发展当前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童年的记忆,也许我们会永远珍藏在内心。同时永远保持着那一份纯真。但是重大问题上,我们还是会采取现实原则。其实孩子很早就会形成对金钱的观念,他们很早就会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人最早时候的自卑,自恋等等核心的心理特质往往会在童年时期塑造。如果我们自己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发现较大的差异,同时家庭教育不能给予恰当的金钱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形成对于金钱、身份、地位、财富的自卑。如果为了让孩子能结交一些富人小伙伴,却损失了孩子最重要的自尊与健康的自恋,那是真正的、最大的得不偿失。自尊,会影响一个人后天所有的职场生活、家庭生活、幸福感等。总结一下,父母对孩子进行精英教育,按照精英的原则对孩子进行培育和训练,以及对他的人生轨迹进行设计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意孩子的人格发育和心理健康的培育。如果能够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成功的关于价值观,金钱观等等自尊水平的教育和培育。那么在这种前提下对孩子的人生进行一定的设计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所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逐渐的与其他小伙伴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较。学习的比较,性别的比较,财富的比较,身高的比较,长相的比较,父母的比较,等等。最重要的,就是家长能否引导孩子在比较中获得健康的和正确的认知。为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比较中引导认知,小明给大家设计了一些问题。大家可以引导自己的孩子去提高认知水平。然后再问孩子,他认为自己是富裕的孩子还是贫穷的孩子?然后再引导孩子认识到富裕,应该建立在哪些基础之上?还可以问孩子,你自认为自己穷的是哪些地方?自己富裕的又是哪些地方?我们可以让孩子去与一个比自己更穷的孩子比较别人比自己富裕的地方是哪些?再让孩子去和一个比自己富裕的孩子比较,但却要说出别人比自己贫穷的地方是哪些?再引导孩子认识到最值钱的不是金钱本身,而是能够挣钱生存的能力。可以从小多安排孩子进行一定的经济活动实践,比如出售自己不需要的某些玩具书籍,理解财富创造的过程。等孩子再大一些之后,比如十多岁的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做一定的生存训练。比如给他一百元,让他尝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可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生存下来。并且让他经过生存训练之后,再思考当下每天的生活,他可以有意识的选择学习什么?如何去培育训练自己生存所必备的一些技能。如何培养自己终生稳定的生存能力、赚钱能力,和用于傍身的技能。如果有了以上的认知引导教育,和对孩子心灵人格的塑造与培育,相信住在什么小区都不再是核心的问题。相反,如果没有这些恰当的教育。那么住在什么样的小区,都可能会有问题。因为孩子与孩子在各个层面上的比较,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学校里总会有更富裕的孩子,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这种比较会持续人的一生。因此,有意识的提前引导孩子正确的三观教育,人格塑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1
2016-2018连续3年今日头条心理类自媒体10强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