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吕珠满:金龙山下两书院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作者简介】吕珠满,系广东省作家协会残联分会会员、汕尾市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现在海丰县残联工作,曾有多篇征文获奖;曾出版《左撇子碎记》和《那一抹风景》两本散文集。
金龙山下有书院
·吕珠满
一座金龙山在海丰县城南面的丽江平原上隆起,从东向西南起伏延伸,横亘着六座山头,状似卧鹿。故此,附近的村庄都称为鹿境乡。根据明嘉靖版《海丰县志》载:“……去邑东南十里,山曰小金笼山,半山有泉,甘洁清冽。旱岁不绝,居人赖之,称为圣井。南转至长沙海口,山曰大金笼山,距邑八十里,为县南镇。二山旧名大小金龙山,宋端宗易今名。”。一直以来,鹿境乡是海丰县闻名的文化乡村之一,世代崇尚读书,教学蔚然成风。丽江书院和庭兰书院早已闻名遐迩,旧时文风炽盛,可以跟捷胜相提并论。
丽江书院
丽江书院的左边是巍峨的金龙山,右边是翠绿的狮地山,位于鹿山文献堂南侧二百米,坐东朝南,俗称田书房。丽江书房远离喧闹的县城,避开人群的干扰,前面是一望无际的碧绿良田,港湾里白帆片片,鱼塭里飞鸟翔集,清静幽雅,诚如学童们潜心读书的好地方。
丽江书院属于岭南传统的推梁建筑,正厅三间,两边有白墙红瓦的附厝,各附厝拥有一厅两室。中厅正堂是神殿,三位神像集中供奉。中央是孔子像,笄冠束发,朱袍披身,长髯飘飘,沉静肃穆,若有所思,俨然睿智之人也。左边是文昌帝君像,右边是关圣帝君像。正堂上悬挂着匾额——乐育堂。
在传统风俗里,人们总是认为:葱意味着聪明,蒜意味着会计算,芹菜意味着勤奋,包子意味着包罗万象,无所不能等等……昔日,凡是入读丽江书院的学生,在其家长的陪同下,捎带葱、蒜和芹菜之类来到中厅的乐育堂里,拜谒孔子像,进行三跪九叩首的礼仪,祈盼孔圣人能够保佑他们聪明睿智,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一九一五年,丽江书院开设海丰县第一所女子学校,由贡生吕铁槎担任校长。一九二三年,吕铁槎出任民选海丰县长。
一般的书院,指的是古代民间的教育机构,由富室、学者筹款,于山村僻静之处建学舍,通过学田收租的途径,以充经费。丽江书院历来重续文脉,承继道统,以讲学、以文会友,担当着传道、授业和解惑的教化作用。丽江书院四周筑起围墙,显然有别于一般的烟火人家。书院的围墙内侧设有一个小拱门,仅限一人进出。中间是阳光明媚的天庭。偏西有一处古井。井内壁长满青苔和肆意生长的蕨类植物,差不多掩盖井口。古井旁边有一棵葱郁的桐树伫立着,不离不弃,相互守望着。丽江书院里种植着多种花草树木,香气袭人,招徕蜂飞蝶舞,热闹极了。每当晨曦初晓,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抑扬顿挫,仿佛跟林荫里的鸟儿比赛谁的声音更加清脆悦耳,让他们在幽静典雅的环境里激发思想,树立成就人生的价值观。
丽江书院,这样一座宁静优雅,有着百年历史的书院,演绎着一代代学子传承相继的文化梦想。遗憾的是:风雨无情,丽江书院在缺乏保护和修葺的情况下,逐渐凋落破败,至解放前坍塌殆尽,已经变得灰飞烟灭了。
庭兰书院
循着丽江平原蜿蜒起伏,金龙山的正脉向东南跌低,至鹿境大凹村再耸起山峰,余脉延续到半畲山。就在半畲山脚下,出现鹿境村第一所庭兰书院。只见一簇院舍掩映在参天古榕树的浓荫里,翠色惹眼。书院两侧各有坑沟,清澈的流水哗啦着,汇入前面一个明亮的池塘。池塘里波光荡漾,命名“月眉池”。此池塘,过去的人们习惯叫“辛寮塘”,据说以前曾经有辛姓人家在这里居住。
走进庭兰书院,人们总会感到心旷神怡:书院正座为十五槽中厅,配十三槽间的三间过厝。中厅叫讲堂,往里走,中央设置一座神龛,供奉孔子像,并摆放“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神位”的牌子。中厅前面是水泥地面的内阳町。迈出大门楼,书院内围墙两侧各有大圆门,赛如两轮圆月,可以通往两边附厝。附厝各为五间过。门楼大门与两边附厝各有小门,直通外阳町。宽阔的阳町四周是宅基地,当时开辟成为菜园,一畦畦青翠的蔬菜,长势喜人。大门楼内侧两边设有花坛,种植石榴、兰花,随风送来阵阵清香。庭兰书院后面有一个小花园,林木青翠,绿竹婀娜,鸟语花香,静谧极了。庭兰书院总体占地面积四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一千平方米,院舍气派,布局堂皇,曲径通幽,在海丰县内赫赫有名,首屈一指。
过去,名门望族或许才能拥有如此规模的书院。那么,庭兰书院的主人究竟是谁呢?当时,四乡六里的人们都盛传着“父子五秀才”的美誉。所谓父子五秀才,包括十八世祖吕奋鹰公,及其长子吕心焯,宣统元年拔贡生,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次子吕心澄,海丰有名望的中医,在海城开设“太和堂”中药铺;三子吕心镜,曾任海南琼昌县、广东增城县、福建省和平县的县长,曾任陈炯明时期两广军法处处长;还有七子吕锡类秀才。早在一百多年前,即民国初期,庭兰书院就是由吕心焯、吕心澄、吕心镜创建,位于半畲村(现在的新城村右边),靠收取“恒丰租”来充实办学经费,秉承学必有师的教学理念,将耕读文化发扬光大。委实说,庭兰书院的每一进院落,每一堵白墙,每一扇雕窗,每一片砖瓦,都蕴含着隽永的文化品位。
在庭兰书院里就读的学生,他们经常背诵六经、《四书》等书本,真谓是“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在浓浓书香气息的浸淫下,庭兰书院曾经培育出吕伟东等才彦俊杰。解放后,庭兰书院即使退出历史的舞台,也发挥着应有的余热。一九六五年秋,鹿境新南小学五年级的毕业生要升读六年级,临时借用庭兰书院的五间附厝来当教室。第二年,海丰县新南农业中学由县教育局注册,省教育厅备案成功后,庭兰书院的教学活动随着宣告结束,的确见证了书院沧桑的历史。
岁月倥偬,带走了庭兰书院里嘹亮的读书声,带走了曾经拥有的辉煌。然而,现在的庭兰书院,古榕树依然郁郁葱葱,掩映着修葺一新的正座中厅,也掩映着残墙破壁的附厝,在耀眼的阳光下期待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