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平原君死前1个细节,犯职场大忌,领导必整他

从《大秦赋》学点啥第2期

《大秦赋》中平原君在燕赵两国交战之际滞留咸阳城,他被领导赵孝成王委以重任,希望他可以跟秦国达成某种盟约,防止燕秦两国串联,进而要赵国的命。

此刻的赵孝成王是很不自信自己的军队可以快速击溃燕军,他把赵国的存亡放在平原君的身上,他希望平原君在恰当的时候可以谈出好条件,保全赵国血脉。不过作为一国之君,这种“卖国”的行为他不能明说。

平原君看出了领导的心思,他也愿意为领导背这个锅,所以选择接受任务。平原君在咸阳的行动中,竭尽全力结交秦国各路势力,为赵国跟秦国可能的盟约寻找“群众基础”。

而《大秦赋》中,平原君是和吕不韦一行人搭上线。但让平原君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条线让他丢小命,把他的尊严羞辱的一文不值。

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平原君在咸阳卖命的权衡利弊,争取赵国能得到的最优条件,赵国这边则出现大转机。

原本处于被动防御姿态的赵军,在廉颇、乐乘2位主将的运筹帷幄之下,以少胜多击溃来犯燕军,数十万燕军被赵国铁骑一举歼灭,数位燕军主将束手就擒。

赵国打出了自己的威武,赵王发自内心的兴奋,他感叹自己再也不用看秦国的脸色,于是连忙下令将“赵军大胜”的消息传达给咸阳的平原君,让他速速回归,盟约之事取消。

但可惜速度慢一步,秦朝的斥候也拿到燕赵2国大战的第一手资料,并得出赵军大胜的结论,赵国、秦国结盟的基础彻底瓦解。

秦国不想把自己已经吃下的肉给吐出来,看着上门待宰的“赵国”,放走的话是天理不容。于是就有秦国军士出手封锁整个咸阳城,除老秦人以外,完全不让其进入,将赵国传信使者挡在路上。

与此同时,跟平原君有直接交际的吕不韦一行人,被作为“加快种子”诱导平原君代表赵国犯下“错”。在跟平原君的交流中,他们要威胁他,只要赵国不割地给秦国,秦国会火上浇油的出兵夹击赵国,那时赵地就任由大秦自取。除此之外还强调燕国使臣就在咸阳,赵国是死、是活全在他一人身上,把平原君的高帽子戴得高高的。

对于“赵国大胜”这件事,秦国朝臣上下是认真的,是全力以赴的。

但是赵王这边显然是低估这件事的重要性,也没有研判到秦国会有什么举动,仅仅只有赵王在朝堂上一句“传递消息”,整个消息依照普通程序送出,没有一点点特殊的攻坚,最后也就理所当然的被秦国咸阳守卫拦住。

平原君此时虽左等右等战况,但消息永远不会来了,来的只有秦国越来越咄咄逼人的口气,以及整个咸阳城严防死守,给平原君秦军马上要作战的压抑感。

最终平原君没能撑住,他在苦等数日无望后,决定履行最底线的责任——保全赵国血脉,答应秦国让赵国割地的要求。那一刻、那一秒,平原君还是坚定认为自己是为赵国做件天大的好事。

但当平原君的步子踏出咸阳城,上述一切都化为乌有,赵王得知平原君签订条约割地——怒不可遏,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痛批平原君“卖国”。

此时的赵王肯定也是知道平原君没有得到消息,才导致后面的结局,他也是尽力,毕竟消息传送员吃闭门羹之后,赵王是会有反馈的,不过赵王没有及时做好突围,被秦国反将军。

但是如此大的卖国行为,赵王作为一国之君不能背,背了就是终身的耻辱,他难以对朝臣、对百姓交代,此后也就无法服众。赵王此刻需要背锅侠,而平原君就是他钦定的,正因如此他才会当着所有大臣问责。

一般这种背锅,气氛一过啥事都会没有,赵王会有补偿,但平原君当时不知吃了什么药——当场狡辩,并把自己在咸阳没有收到任何战报的消息捅出来,试图让所有人都知道“错不在他”。

而这对正想找台阶下的赵王来说可谓是当头一棒,感叹这个平原君怎么不听话了,还要“咬”自己。赵王最终说出一句斩钉截铁的话:“我要罢相”。

平原君听闻之后当场气死,此刻他已经意识到,赵王决定牺牲他,这个决定不可逆转,平原君自己辛苦多年的政治经营全毁掉。

当领导需要您背锅的时候,不识时务的要反驳,还是当着所有利益者的面,简直就是在送死,为守住自己的面子,保住自己的威信,领导是真的会罪加一等。

以后大家在上班时,公开会议遇到指责切勿狡辩,切记有背锅时,找到当事人私下聊聊,进而相互谅解。互相保全、互相成长,才能和谐的生活在一个场景中。

原文链接:《大秦赋》平原君为什么必死?1个细节害了他—袁载誉博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