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盂鼎铭前记“隹八月既望,辰在甲申,昧爽...雩若翌日乙酉...”末尾记“用作囗白宝尊彝。隹王廿又五祀。”显然是个年月日干支、月相俱全的铜铭。既望日在甲申,则朔日在己巳。查张培瑜《朔望史历表》,BC.984年6月28日己巳朔,时为夏正六月,周正八月,既望日在甲申(BC.984年7月13日),与铜铭歷日合。检索《毛氏西周断代年表》,BC.984年正是康王二十四年,二者合榫。或问铭记“维王廿又五祀”,应指某王二十五年啊,怎么说是与康王二十四年歷日相符呢。哲说,正合的狠,合的天衣无缝。这就要扯“年、祀”的区别了。由于汉儒前辈的误导,后人没再去注意先秦文献铜铭中,某王年、某王祀的纪年方式表述的意义其实是有区别的。以往学者研究中,未能注意到“年、祀“的区别,而往往造成西周王年断代的困惑。《书·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此以文王祭祀周年为纪年,表述的是在文王十三祀,武王十二年间事,即克商当年发生的事情。《逸周书·大匡解》:“惟十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监”与《今本竹书纪年》“(武王)十二年辛卯,命监殷,遂狩于管”所记亦为同一事,说明武王十二年就是文王十三祀。故王国维所推定武王是在文王去世后四年克商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献铜铭中的”维某祀、维王某祀“当是指前王薨的第某周年,亦可用来纪年,但与时王纪年会出现序差。这里的“祀”当是以前王去世周年为单位的祀周。如文王一祀从帝幸四十一年三月到次年三月。小盂鼎铭所记“维王廿又五祀”正是指周成王的第二十五个祭祀年,时在康王二十四年。小盂鼎铭文曆日绝对年代在公元前984年7月13日,周正八月既望庚申。
陈叔通藏《小盂鼎》拓片影印
王国维题《小盂鼎》图
康王廿四年-小盂鼎铭文
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孔子偶遇老子,曰:"唉,吾瞧毛天哲这小子亦是蛮可怜的,老写长篇历史考证文章,发到博客、微信朋友圈里却少人问津,更别提友情转发了。咱老哥俩是否该出手帮帮他。"老子说:"天哲那小子我知,他喜欢与吾等古人对话。然其欲证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斯言犹在耳。天哲欲与之辩论不得,惟成文章。班固不亦有预言乎:'夫图书亮章,天哲也;孔猷先命,圣孚也。'且夫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哲作文,惟愿四知尔。"孔子问曰:"何为四知?"老子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孔子曰:"善!文王之裔孙,必复其始。"
关于公众微信号公众号:cnidmao此公众号-先秦史暨毛氏文化-由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理事、先秦历史及毛氏文化研究学者毛天哲先生负责维护和运作。不定时为订阅粉丝提供历史、文化、时评、杂谈等原创文章。我用心做,你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