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婚俗:坐堂席
文/胡桃夹子
在咱们皖北灵璧禅堂湖一带,儿子娶媳妇这一天,主家会请响班、放鞭炮,摆酒席、大宴宾客,以示庆贺,场面非常的热闹排场。
酒席有“客席”和“堂席”之分。客席主要是招待男宾的,堂席就是至亲至近女眷们的专享了。
在当年,开堂席是婚礼中最热闹的时候。
按老规矩,中午时分先开客席,客席开毕,才能接着开堂席。
主家如是门房小或与外界来往少,也只会办一排客席,大至也就是是十桌八桌。如果主家族大门房重,外事来往大,前来道喜随礼的亲友们多,就得开第二排席。如此到开堂席的时候,天色已是很晚了。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客席已罢,即开堂席。
今天的女眷们,终于可以放下家庭的琐事,做了一回“宾客”。婚礼,可是一个难得出席的“大场合”,个人形象穿戴,关乎家庭的面子。所以,人人都拿出了压箱底的新衣裳,精心打扮。就是那上了年岁的老姑老姨,也穿得熨帖得体,显得精神焕发,如返老还童一般。
女宾们在攀谈问候,相互搀扶中依次入席。忙了近一天的大老执,这时候依然精神抖擞,声音宏亮地高喊:请诸位女眷安座,并准备好“磕头礼”。然后对着早已侍立一旁等候差遣的一位漂亮的年轻女子低声说:请新娘。这女子领了号令,转身快步离去。
别以为天色不早,女眷们饿了,这会就给上菜拿酒了。早着来,新郎新娘还要给女眷们行大礼,磕响头讨喜钱呢!
按老执安排,忙事的人早已在厅堂的台阶下放上一条新的席子,席上又铺了一床崭新的大红喜被。
不多会,身穿盛妆的新娘被那位漂亮的女子搀来,在众人的注目下,羞涩又不失大方的站在早已到场等候的新郎身边。
这时候大老执又高声说道:放鞭炮,奏雅乐。一时鞭炮响起,笙箫鼓乐齐鸣。
鞭炮响罢,鼓乐停止。大老执拿着早已拟好的女眷名单朗声道:请一对新人给你们勤劳能干的母亲磕头。新郎新娘应声跪下磕头。早已乐得心里如开了一朵花似母亲,这会脸上堆满了十万分的满意,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沓特意去银行换来的崭新钞票,递给那“唱喜钱”的人,唱喜钱的忙弯下腰虔诚的接过来,顺手打开红纸包,快速点过,高声报出钱数,然后随手放入站立一旁的小伙子端的长盘中。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这会母亲的眼里是含着泪花的:二十年的含辛操劳,二十年的殷殷期盼,都在此刻得到了回报,得到了满足。儿子长大成人,并给自己娶来了儿媳妇,这哪是单单的娶了媳妇,这是娶来了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啊!儿媳妇来了,孙子还远么?母亲心生感慨,礼仪继续进行。
如果是有的亲戚给的喜钱多,这位唱喜钱的会调皮的让新郎新娘再多磕一个头。
按辈份长幼,女眷们一一拿出喜钱,新郎新娘也是按着唱喜钱人的安排,依次磕头谢过。
我们这一带的顺序排列是:母亲,奶奶,外婆,大娘,婶娘,姑妈,舅妈,姨妈,姐姐等……有些地方,是把奶奶,外婆排在前面。如果女眷是新郎的晚辈或弟妹,新郎新娘是不能单给磕头的,会来事的大老执,最后会安排新郎新娘再磕一个总头,这样即不失规矩,又对那拿了喜钱的晚辈或弟妹表示了感谢!
其实,整个磕头的场景气氛要比我叙述的热闹得很多。
客席虽然早已结束,可是那些爱凑热闹的青皮小伙们,并没有在酒足饭饱后离去,而是打着饱嗝,刁着香烟,结帮挤进新房“闹喜”……待堂席已开,新娘被请走,这帮闹喜闹得意犹未尽的后生们,又跟到了堂席磕头的现场凑热闹。
他们会趁新郎新娘不注意的时候,将新郎推倒压在新娘身上,惹得亲友们哄然大笑,新娘子也被弄得满脸透红。一会又将一对新人的头对头碰撞在一起。也有的早已跑去,不知从哪里抓来锅底黑灰,乘其不备,抹在了新郎新娘的脸上,刹那间漂亮的新娘变成了京剧中的大花脸,新郎也成了黑包公,一时间爆棚的欢呼声四起,女眷们更是笑弯了杨柳腰,平时矜持有加的她们也被这喜庆热闹的场景感染,直乐得梨花带雨,海棠乱颤了!
当然有的带着酒劲的后生,闹得有些过份,这时候,家族中有威望的爷们或女士就会出来训斥,搞事的后生这时也感到了自己的过份,然后自会讪笑着规矩的立在一旁。
洗过脸,重新化了妆的新郎新娘,这时又站在了廊下,堂席磕头礼仪继续进行!
顺便补充一句,尽管闹喜闹得有些过分,新郎新娘是不能生气的,因为今天是他们俩一生中的大喜之日。众人的嬉闹,就是给他俩最好的祝福!
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插曲:就是磕完头,有的新娘子会去抢那磕头礼钱。这时候端着盛满喜钱的长盘手,会快速把长盘举过头顶,弄得新娘子只能“望盘兴叹”了。当然也有的新娘手快,也能抓上一把,按乡俗,任新娘子抓多少就归她了。一般来说,抢钱的新娘子不多,因为,父母都会主动的把磕头礼拿出一部分给新娘留作零花钱。当然有些条件好的家庭,磕头礼钱全是给了新娘做私房。
前几天,我二妹带儿媳妇,磕头礼好几万,就都给了儿媳妇,我亲眼目送新郎新娘高兴地捧着盛满百元大钞的长盘上了楼。
磕头礼毕,撤去门廊下的席被,长盘手们快速而又稳妥的将菜肴送到桌上。虽是堂席,烟酒照例也是少不了的。新娘这时候也不必再回新房,而是进屋入席坐在婆母身边,陪着不太熟悉“七姑八姨”们聊天,遇上会抽烟的女眷,当然是要站起来,恭敬的递烟点火。
一个磕头仪式,经这闹喜的一折腾,没个半个时晨以上,是不能结束的。
堂席的气氛是温馨的,喜庆的。因为都是女眷,就比宾席要安静了许多。当然气氛也是非常的热闹。
当年办席,大家都是量力而行。家庭好的,席就办“厚”点,条件差的,就办“薄”点。谁也不会笑话谁。不知道从何年月起,人们办席开始互相攀比,铺张之风盛行。原来吃不完的菜还可以送给亲邻家吃,后来送也没人要了,只好倒掉,看着真是让人惋惜。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此风实在是不可取,应该摒弃。
中华文明几千年,婚俗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婚礼中有趣的风俗和礼仪文化就是我们先辈们智慧的结晶。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一些婚礼中的规矩也有了新的改进和调整:比如现在很多地方已是客席、堂席同时开,这样女眷们就不必要饿着肚子熬几个小时等堂席。当众唱出磕头礼金的习俗也被放弃了,这样就避免了喜钱少的女眷难为情。闹喜的人们也多文明了起来,除了起哄欢呼,也很少动手胡闹了。
婚礼,一生中的大事,理当办得喜庆热闹排场,可是也不能少缺文明节俭!
我们今天虽然有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也应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祝愿新时代的年轻人,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与传统文化大餐的同时,也要推陈出新,把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
(本文是选取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堂席情景,也是本人亲见亲历。有云:十里不同俗。因本人笔力所限,所以在叙述中,难免有失偏颇。敬请读者诸君海涵,并批评指教!)
本文作者陈长柱(胡桃夹子)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优秀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
胡桃夹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