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上市!33岁创始人身价超500亿:一流人才,都有这3点特质

12月11日,靠卖盲盒起家的泡泡玛特正式登陆港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市值一度超1100亿港元。小小盒子,魔力何在?这篇文章3800字,预计花9分钟阅读,带你了解泡泡玛特创始人背后的故事。

作者 | 新芒

口述 | 泡泡玛特创始人 王宁

来源 | 新芒daybreak(ID:new-daybreak)

黑天鹅来袭,潮水退去,风口骤停,欢迎来到剩者为王的时代。

如果认真检视,经受住考验的企业,往往不是网红气质的公司,创始人也没有活跃在舞台中心。他们都是长跑型选手,不逐热,拒绝短视。

这类企业的主营业务不似共享经济等风口,没有冲击一切,也不具备瞬时爆发的属性。

在各自细分领域,他们是造物者、创新者,现在变成领跑者。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大学毕业即创业,他用10年时间将泡泡玛特打造成潮玩文化的代表。

很多人注意到这家公司,是因为去年盲盒的爆火。而今年上市,一夜之间,创始人身价超400亿人民币,出人意料的“造富神话”刷屏朋友圈。

但这远不是泡泡玛特的真相。

10年里,王宁远离鲜花和掌声,内心平静,只专注业务。避轻就重,建造壁垒。他说,耐得住寂寞,是公司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

以下整理自他的自述。

想要成功,先“扎马步”

早期我一直信奉“先扎马步再耍花枪”。

对于泡泡玛特而言,专注于核心能力的建设,帮助我们的设计师完善设计,做好产品化就是“扎马步”,这也是我作为创始人要时刻把握的方向,其他方面不是我们早期最应该关注的点。

扎马步的过程比较单调,也很无聊,但我坚信耐得住寂寞,是泡泡玛特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没有其他捷径可走,这也是我们团队的共识。

此外,也有很多决定,是我们管理团队的集体智慧。

在品类方面,我们更坚持“减宽加深”的原则,最后公司专注做潮流玩具这个品类。在当时那个时间段,对公司整体决策影响都比较大。

创业这些年,我更希望追求内心的平静。这种内心的平静,能让我集中精力去关注公司的发展,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地方。

另一方面,我也对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更有信心。

市场不缺风口,基本两年一个风口,然后大家一窝蜂追上去,有人短暂的“成功”了,更多的人摔的很惨。

不太在意外界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初心,为用户创造价值。

所有的决策,都有偏差

每次做出重大决策,首先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向前向后,还是往左往右,大方向我内心是有数的。

作为“船长”的职责,是告诉大家我们前进的方向在哪里。

但同时也要充分相信团队,大方向确定后就要和管理团队一起探索具体的路径,往前走是偏16度还是17度也许才是最好的。

这些需要和团队充分反复沟通,尽可能做到胆大心细不去犯错。但哪些是你自己决定,哪些是团队成员群策群力,这是CEO要明确的。

公司走到今天,依靠的是团队的力量,作为核心我必须学会“放权”,这样才能激发整个团队的主观能动性,我来定方向,剩下的让大家放手去做。

成就别人的过程,也是成就自己的过程,每个员工的成长,就是这家公司的成长。

泡泡玛特现在已经做得很重,有很多直营门店,行业展会,有社区,签了很多艺术家,参与了行业供应链改造。

这些决定都是早期基于我们对商业的理解做的下注,初期的“慢”为今天的“快”奠定基础。

当时可能也有其他选择。拿门店来说,如果想快速扩大规模,最轻的方式就是加盟。但我们很早就决定,坚决不做加盟。

背后的逻辑是,我们每一家门店,都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我们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人才。

我们做展会的时候,集体收银,集体管理,集体参扶,集体售卖,背后靠的是一支强有力的零售团队,这支团队还要负责仓储、销售、客服、IT等工作。

虽然这是公司内部的临时组合,但都是内部团队,复用起来更高效。

创业10年,回想起来有很多决策有小偏差,这很正常。也许再过几年,我们的业务会不太一样。

我之前说,创业就是刚开始做A,最后做成了B,然后莫名其妙的有一天在C成功,但是也许有一天你会在D变得伟大。

泡泡玛特目前处于的应该是C这个状态,但不排除有一天,也许我们会走到D。

3

成为A+类人才,必备的3点潜质

泡泡玛特的公司高管中,有一定比例是我的大学同学或北大MBA同学。

现在的招聘有点像相亲,找同学共事,如同大学时期恋爱,你们已经有过一段共同经历,更清楚地了解彼此。

当你分析他是否适合跟你一起做事,已经有一定的判断基础。一旦大家决定共事,彼此会形成一种默契。

效率很重要。

公司创业做事就像打仗,你要以最快速度解决内部沟通问题,这样才能往前走。找以前的同学朋友,可以快速建立内部信任。

比如,公司已经有很多名北大MBA高管了,又加入一个,而且是某个稀缺板块的人才。

这时候他说,是北大光华MBA的校友,你会发现他不止跟我迅速建立信任关系,共同的求学背景,也是他和整个管理团队快速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因素。

我比较喜欢A+类人才,智商情商双高。

有些人做事能够独当一面,但沟通总是出现问题,比如容易情绪化,你需要时常安抚他的情绪;或喜欢咬文嚼字,容易羡慕嫉妒恨。这样的人再聪明,能做再多事,都不是顶级人才。

顶级人才一定是双商都高,不但能解决问题,而且给你的答案,一定能超出你的预期。

本位做事的同时能够越位思考,和所有人沟通良好,有同理心。

不仅能够解决业务问题,还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化解团队的负面情绪,鼓舞士气。这是真正的A类人才。

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真正的人才一定是属于一拍即合的。需要你“三顾茅庐”的,不一定都是“诸葛亮”,来了也不一定能达到你的期望值。

大多数时候,能够快速跟你形成默契的,往往比较有担当。

有时候我“三顾茅庐”,谈着谈着因为对方性格太犹豫,我反而会产生顾虑。

优秀的人不一定需要花很长时间说服,说服的过程也是你判断这个人的过程。

候选人犹豫,无非几种情况:看不懂你做的事情;对未来没什么信心;或者他对当下还有眷恋。

如果能看懂,既信任你又相信未来,做事不拖泥带水,能很好地处理现实冲突,他一定可以快速做出决策。

这些也是他能够成为A+类人才的潜质。

4

决定成功的不是一时的热度
而是可持续的核心产品

这几年我白天在办公室,会议排得比较多,不管内部还是外部,剩余的时间越发碎片化。

坐在办公室,有时候就像一个医生在坐诊,总有人来敲门说各种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但我还是会花时间独处思考,想清楚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哪些该管,管到什么程度,哪些不该管,然后分配好时间和精力。

起步永远是最艰难的,我们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完全从零开始。

作为一个新品牌,怎么让购物中心认同你的价值,让你进去开店,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即便你拿到通行证,开进去了,邻居们最差也是一些连锁的服装品牌。你想组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团队很难,甚至连最初级的店员都不容易招到。

尤其线下店迭代速度很慢,只有等你攒够钱开下一家店的时候,才能把上一家店遇到的一些问题解决。

这中间有长达三四年的时间,我每次进到店都有一种炸了重新再来的冲动,因为有非常多的细节都让我困扰。

创业早期的那种难,是因为没钱没人没方向,每一个问题的发生,都可能是致命的,都会让你活不下来。

后期也许你不缺钱不缺人也不缺方向,如何管理一家公司就成了新的挑战。

今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去年是泡泡玛特成年的一年。大家开始把你当成年人来看待。

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大家不但不会责怪他,有时候还觉得挺可爱;如果这个摔倒的动作发生在一个大人身上,你会觉得他很蠢。

同理,对于一家初创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等细节,你不会期望要求那么高,假如出错,也能接受理解,大众对你不会那么较真。

对于成熟的企业,公众会有更高的要求。因为你在慢慢壮大,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是需要内部适应的地方。

我们卖盲盒卖了好多年,这在国外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些年,我们不分时间和场合,不厌其烦地跟人介绍,什么是盲盒。

去年终于不用再介绍了,盲盒变成大众流行词汇。

但我们看到外界把盲盒看作一种商业模式,视为泡泡玛特的核心,其实这种理解就太表面了。

盲盒不是芯片,也不是什么高科技,不是什么商业秘密,更不是别人想不到的天才idea。这就是个非常简单的工具。

泡泡玛特的迅速壮大,核心要素还是IP本身。

我们的用户多数都是成年人,真正吸引他们的,不只是拆盲盒所带来的惊喜感,更重要的还是盒子里面的东西。

作者:新芒,口述:泡泡玛特创始人 王宁,来源:新芒daybreak(ID:new-daybreak),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