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志:论八大山人的“鸟道”观 2024-06-17 04:11:24 竹石鸳鸯八大山人(简称八大)晚年绘画还有另外一副面目,就是缥缈无痕,一切都似有非有,鸟将落未落,枝似存非存,山在依稀迷离中,水在茫然无着处。这有点像倪云林。倪家山水,总是疏林特立,淡水平和,遥岑远岫,淡岚轻施,一切似乎都在不经意中。他用淡墨中锋,轻轻地敷过,飘忽而潇洒,既不凝滞,又不飞动,笔势疏松而灵秀,他的皴法苔点,控笔而行,划过纸素,似落非落,如鸟迹点高空。八大比之云林,更有过之,瘦硬的疏林,兀然的空亭,在云林还隐然在目,而到了八大这里,更是缥缈无着,一只远方飞来的鸟似落非落于似有若无的枯枝之上,就是八大绘画给我的强烈印象。八大晚年的艺术有雁过无痕的美。八大晚年的画不仅在说世界的“幻相”,还在写世界的“空相”。“幻相”在他的绘画中留下的是荒诞,而“空相”在他的绘画中留下的是无痕,这是八大绘画的至微至妙之处,也是八大艺术最打动人的地方之一。八大这一特殊的表现手法,与曹洞宗的“鸟道”学说有密切关系。以下便由鸟道论的讨论开始。 一、鸟道说的来源曹洞始祖洞山良价曾提出“鸟道”论,这也是曹洞立宗的重要学说。良价将自己的学说概括为三点,即:“展手而学,鸟道而学,玄路而学。”展手而学,如人张开两手,空空如也,表现的是南禅道不在学、佛不在修的思想。玄路而学,重在以体证自性为本,曹洞宗说其门风“其位玄玄”,意即道不在外,而在心悟。“鸟道而学”,强调的则是空观,如鸟之行空,去留无迹,孤鸿灭没,无影无形。良价取鸟道为喻,即重鸟迹点高空、雁过不留痕的特点。鸟道,即鸟行之道。在禅宗中,它常被作为虚空的代语。如北宋善卿《祖庭事苑》卷四所说:“鸟道,犹虚空也。”鸟在佛经中有丰富的寓意,传说释迦牟尼由鸟变成。印度大乘佛学尝以鸟迹来比况性空,北本《涅槃经》卷二说:“譬如鸟迹,空中现者,无有是处。”《维摩经·观众生品》载,维摩为众生说法,法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也“如空中鸟迹”,尽为空相。良价在《玄中铭》中阐述了以鸟道为空观的思想。其序言说 :“寄鸟道而寥空,以玄路而该括。”以鸟道释空道。《玄中铭》谓 :“夜明帘外,古镜徒耀。空王殿中,千光那照。澂源湛水,尚棹孤舟。古佛道场,犹乘车子。无影树下,永劫清凉。触目荒林,论年放旷。举足下足,鸟道无殊。”禅门是一空王殿,空王殿中的禅子不能离空而言道观色。禅子就是一只鸟,举足下足,不沾一点,缥缈无着。《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又载良价语:问:“承和尚有言,教人行鸟道,未审如何是鸟道?”师曰:“不逢一人。”僧曰:“如何是行?”师曰:“足下无丝去。”云:“只如行鸟道,莫便是本来面目否?”师曰:“阇黎因甚颠倒?”云:“甚么处是学人颠倒?”师曰:“若不颠倒,因甚么却认奴作郎?”云:“如何是本来面目?”师曰:“不行鸟道。” 墨荷幽禽 行鸟道,不逢一人,是说没有影迹。足下无丝,是说无所羁绊。关键在于一心不生,一念不起,洒洒落落,透透脱脱。一念不生,于是一切过去相、现在相、未来相的分别都除去,不有不无,不大不小,不青不黄,不新不旧,一切法犹如虚空而无影迹。在这段对话的第二个段落中,僧人问是否行鸟道,就是得本来面目,良价又以不行鸟道作答。意思是,不能执著于鸟道,执著于鸟道,就是执著于空,禅宗是不有不无的,禅家说即心即佛,又说非心非佛。洞宗的鸟道,也是“为止小儿啼”的黄叶,不可执著。八大是曹洞宗人,置身佛门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即使晚年离开佛门,思想仍在禅道之间。行鸟道,作为曹洞宗的立宗理论,对八大深有影响。八大花鸟画的独特表现形式,其造型特点、境界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洞宗“行鸟道”思想的影响。八大在题《双雀图》的诗中说:西洲春薄醉,南内花已晚。傍着独琴声,谁为挽歌版。横施尔亦便,炎凉何可无。开馆天台山,山鸟为门徒。 孤禽图 前两句写暮春季节,乃落花飘零之时。独琴声即独立无待之声。傍着独琴声,即此心汇入世界的节奏中。谁为挽歌版:挽,拿着。歌版,古代歌者歌唱,常执铁板拍打以伴唱。“谁为挽歌版”意为,哪里需要人拿着歌版来伴唱。横施尔亦便:施,禅宗用为施舍之意。横施,即纵横施舍,毫无计较,遇缘及施。尔亦便,随宜所便,应机而出,亦即禅宗的方便法门。炎凉何可无:也就是所谓遇炎则炎,遇凉则凉,禅门有“瘦竹长松滴翠香,流风疏月度炎凉。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之说,意在随意缱绻,随心独往,自由自在,去领略这世界的炎凉。此诗的“开馆天台山,山鸟为门徒”,在八大艺术中极具象征意义,无论是他身居丛林,还是他后来出佛还俗,一生都在孤寂、清净、纯粹的“天台山”中,这天台山,就是他的空王之殿。他是个“心灵的住持”,而鸟儿就是“门徒”。这就像那位长期幽居天台的寒山子诗中所说的:“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八大以“山鸟为门徒”,其实,他的画就是他的“山鸟”,他通过画表达的是他的“鸟道”。“山鸟”之画,为他说世界的法,说世界的空法。正像博山元来有一首法偈所说:“净心即是西方土,水鸟时常演妙音。”鸟彰显出他对佛的理解。元来有诗云:“清光万里画图中,触目归云鸟道通。夹岸青榕遮棹影,冲霄白鹤唳秋风。禅那竟许尘缘入,解脱还将奥义穷。赤肉团中休放过,分明认取自家公。”在鸟道中,才能认出“自家”。 苍鹰红梅图二、空鸟:性空的真实行鸟道,鸟迹无形,故鸟道即空道。传说六祖惠能幼年时即有向佛之心,投弘忍时。问他姓什么,他说:“性空。”大乘佛学讲真空妙有的道理,认为一切法,都为空相,皆虚而不实。空不是说具体形象上空虚而难见,而是强调本源的空,即性空。佛学认为,一切法都本因缘而生,故无自性,故说是空相。佛教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禅宗推崇的到彼岸的大智慧(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性空的智慧,“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这也是洞宗鸟道论的核心内涵,八大艺术很大程度上在诠释这一内涵。关于空,八大在早期所作的《传綮写生册》里,就有如下语 :西邨展玩,喷饭满纸,南昌刘漪喦闻之,且欲索予《花封三啸图》,余答以诗云:十年如水不曾疏,欲展家风事事无。惟有荒园数茎叶,拈来笑破嘴卢都。在禅宗中,显现一个宗门之特点,叫“家风”,八大风趣地说,他的“家风”,或者说他对佛核心精神的理解,就在一个“无”(或者“空”)字。这个“无”字,是南宗惠能禅法的真意,南禅被称为“无相法门”,以无念、无相、无住为其核心思想。所谓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八大抓住一个“无”字,作为把握禅宗之进阶,应该说是抓住了根本。 八大的“画者东西影”也与空有关。八大认为,一切画中的相都是幻而不实的,都是空相,都是“假名”,八大画这个“相”,但心念却在“空”,他要画出“空”的“相”,在“空”之“相”中表现“实相”,表现有意义的世界。所以。八大作画,不离“相”,又不在“相”,“相”即非“相”,“实相”即在非“相”中。绘画要表现虚空背后的真实,并不意味在“相”背后有一个“实相”,有一个抽象绝对的精神在,其实,没有“相”之背后,更没有一个抽象绝对的精神(如西方哲学所言之本体),“实相”就在“相”中。佛家的“无常”观对八大有深刻的影响。世无常态,世态如泡影。就画来说,作一画,非一画。南宋无准法师说:“似则似矣,是则未是;若是伶俐衲僧,不作这般虫豸。”用龙树的话说,都是一种假名。画要写出目之所视的相,相为空,故相为梦幻空花,世界在空观之手的抚摩下,变成了非梦非实的对象。 古木双禽石涛对八大这种追求,很有心会。他有题八大水仙图诗二首,第一首云:“金枝玉叶老遗民,笔墨精研迥出尘。兴到写花如戏影,眼空兜率是前身。”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佛教说释迦牟尼成佛以前,就在兜率天,从天降生人间成佛。未来佛弥勒,也住在兜率天,将来也从兜率天下降成佛。从六朝开始,我国有兜率往生的信仰。石涛的意思是说,八大是从兜率天降临天下的,他天生就是一佛子。他虽然是个艺术家,但他的眼光却是佛的真空的眼光。所以,他看世界,看到的是一个“裸”的世界。他的画画的不是世界外在空间形象,而是世界的“戏影”。“戏”即假名,“影”是梦幻之象。以“戏影”来呈现世界的真实意义。《维摩经》说:“是身如影。”八大强调:“是画如影。”石涛曾画一幅《春江垂钓图》赠给八大,上有一诗:“天空云尽绝波澜,坐稳春潮一笑看。不钓白鱼钓新绿,乾坤钩在太虚端。”太虚端,八大的艺术就是要钓出太虚意味。性空,是把握八大绘画的重要进路,即使他晚年离开佛门,这一思想仍是我们了解他的绘画的重要切入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莲房小鸟》图轴,是一幅太虚片云式的作品。款:“壬申之七月既望涉事,八大山人。”又题有“天心鸥兹”四字,作于1692年。这幅作品是八大对曹洞“鸟道”说的很好注释。兹以这幅图为线索,来看八大以鸟道表性空的思想。 莲房小鸟 在《莲房小鸟》图中,山人将一只似落非落的鸟,闪烁着欲动欲止的翅,睁着幽微难测的眼,独脚“似立”于似有若无的莲蕊之上。八大在《河上花歌》中说:“实相无相一粒莲花子,吁嗟世界莲花里。”佛教以莲花比喻人的根性,象征实相世界,强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如果我们从佛教哲学的要义看这幅画,有这样的可能,八大的这枝莲花,无根无依,似象征根性绝对之独立;莲花若有若无,喻空幻不实 ;而一只闪烁的鸟,似落非落于莲蕊之上,似强调不粘不滞的无住义。当然,八大的莲房小鸟并非是为了表达抽象的哲理,但这种特殊的处理方式,的确有喻示空观之义。思维“世界莲花里”,也说明他从根性看荷花、画荷花的思想痕迹。他又有题画荷花诗道:“一见莲子心,莲花有根柢。若耶擘莲蓬,画里郎君子。”他从莲花中看出了“根柢”,所言即是世界的本相。禅家对图画的基本看法是“不著看相”,一切相即非真。八大是接受这一观点的。八大曾多次谈到“无香说”。美国翁万戈藏八大古帖册十五开,其中第五开为临倪云林书,其语云:太白诗:“风吹柳花满店香”;温庭筠诗:“香随诗婉歌随起,影伴娇娃舞袖垂”;传奇诗:“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不知柳花香在何处,而诗人言之也。李贺诗:“依微香雨青氤氲”;元微之诗:“雨香云淡觉渐和”;卢象诗“香气云流水”。此数者有香耶,无香耶?寄谓之无香也。于诗画亦然。这里所谓无香之论,虽为云林之语,但也是八大服膺之说。香只是其表,无香始是其本;香只是幻,无香方是真;香是有情世界,无香方是实相世界。放之于大千世界亦复如是。玄奘译《心经》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正是无香说之所本。 梅竹双禽 在良价“行鸟道”的理论中,多以飞鸟以状其意。八大很少画飞鸟图,这里含有深长的用思。今仅见八大生平唯一的《飞鸟图》,图上题有一诗:“翩翩一双鸟,折留采薪木。衔木向南飞,辛勤构巢窟。岂知巢未暖,两鸟自相啄。巢覆鸟亦倾,悲鸣向谁屋!”这首诗曾被解释为表达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遗民悲境,疑解说有误。我以为,此诗表达的不是一己之叹,而是人的生存之叹。在这首诗中,八大认为,人类因为目的、欲望而辛勤地劳作,无限地追求,就像一只飞鸟,一只总是在忙碌、追逐的鸟,有了欲望,就有求取,有求取,就会有争斗,有争斗,就永无安宁之地。所以,人类失落了自己的“屋”,是一个无“屋”者,以别人之“屋”为自己栖息之所,成了流浪者,—个生命之途的漂泊灵魂。八大不取飞鸟,原在于飞鸟易起追逐之想,失自性之真。八大不画飞鸟,还出于这样的用思:飞鸟腾空,无依无凭,遁迹人伦,固然可以见其空灵,但这是脱略尘世的空,不近凡尘的空,这样的空虽有空意,却又背离了禅宗不有不无的不二法门,如《信心铭》所谓:“遣有没有,从空背空。”这也是南宗禅与庄子哲学不同的地方之一。庄子哲学强调逍遥高蹈,遁迹于无何有之乡。在超越“有”这一点上,南禅与庄子是相通的,但南禅并没有停留在“空’’上,其哲学取向的准确表述应该是“不有不空”。落于“有”,则会有粘滞;落于“无”,又会遁入空茫。所以,八大的空,不是绝对虚无的空,而是毕竟空,是非有非无,是一种不加分别的心灵境界。其实,他晚年的绘画正在实践这一点。山人的鸟道不追求独鸟高飞的拔尘之韵,而就在世间,就在“有”中,而不拈寸丝之韵。他的“鸟道”不求高飞远翥的旷落,而重即物即真的体验。他的“鸟道”,不在高高的天空,而在山峦上,在小石旁,在静谧的小洲,在独立的枯荷上鸟儿似落非落,翅膀似飞未飞,不是为觅食而来,多现闲适之态,有的悠闲地栖息,有的打个小盹,有的圆睁着混沌的眼睛。这正是良价所说的既行鸟道,不行鸟道。行鸟道,以见其空;不行鸟道,以见其有。 三、鸟路:无念的心法不从人路,而行鸟道。鸟道者,不滞形迹,无念之路也。空相的关键在于心灵的空,禅宗所谓一念不生,万法无咎。禅宗所说的无念与庄子是有区别的。庄子论妙悟,强调心斋坐忘,使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以排斥心念为其根本特点。而禅宗强调“无念者,于念而不念”,不以排斥心念为其根本特点,无念的核心是以真如念为念,所谓真如念,就是本源清净心,它是人的自性,所谓“夫无心者切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禅宗以真如心为体,念即是真如心体之用。于念中不念,在不念中有念。念与不念为一体。无念,不是什么不想,而是强调无所系缚,不沾不染,如寒塘雁迹,不留痕迹,一切都在平常中,解除目的的求取,解除对境相的分别。八大对禅宗无念为宗的思想有很深的解会,今存留的八大作品和文献资料中,这方面的内容很丰富。无念是其基本的哲学观念,也是他重要的艺术思想。其中涉及到山人艺术中一系列重要观念。他提出不少与此相关的概念,如“天闲”、“涉事”、“天心”等,来突出这一思想。1.天心。山人的无念之心,是一片天光自明,一痕真心乍露。他在《题梅花》诗中写道:“泉壑窅无人,水碓舂空山。米熟碓不知,溪流日潺潺。”云来鸟不知,水来草不知,风来石不知,因为我无心,世界也无心,在无心的世界中,云无心以出岫,溪流潺潺,群花自落。洞山良价有法偈云:“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儿。白云终日倚,青山总不知。”八大在此诗中传达了和良价一样的思想。 苍鹰图 山人另有诗道:春山无远近,远意一为林,未少云飞处,何来入世心。(《题山水册》)无心随去鸟,相送野塘秋。更约芦华白,斜阳共钓舟。(《无题》)侧闻双翠鸟,归飞翼已长,日日云无心,那得莲花上。(《题莲花翠鸟》)这几首小诗反复出现在山人的作品中,第一首说在无念心境中,群山已无远近,远近是人的空间感,在无念的境界中,人心退去,天心涌起,山林禽鸟都是我的心。第二、三首描绘的也是与“入世心”决绝的境界,在这里斜阳依依,轻风习习,心随飞鸟去,意共山林长,白云卷舒自如,莲花自开自合,一切自由自在。正像上引良价之诗所云:“白云终日倚,青山总不知”,山人这里是“白云终日倚,莲花总不知”。在上节所讨论的《莲房小鸟》中,山人有“天心鸥兹”之款识,并有“天心鸥兹”之印。此本于《列子》中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喜欢鸥鸟,每天早晨到海边,和鸥鸟一起玩乐,成百上千的鸥鸟落到他的身边,一点也不害怕。他父亲知道后,就对儿子说:“为我抓一只来。”次日早晨,此人照例到海边,但鸥鸟在他的头上飞来飞去,不再落下。因为他有了机心,有了贪欲,有了目的,而鸟儿是忘机的。八大要做一只有“天心”鸥鸟,与世界游戏。在中国艺术中,“忘机,成为一种境界,像唐代画家、诗人张志和号称“忘机鸟”,他的“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的讴歌,他的“乐在风波不用仙”的境界,就是无心。苏轼词云:“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这也在彰显一种无心的境界。梁份在《与八大山人书》中说:“长儿文起来述近褆,甚悉硕果之足以见天心也。”八大此印款和后期常用的另一枚图章“天闲”意思相同。这枚印章,学界多以“夫闲”释之,意为:老夫是个闲暇人,甚至有的论者还将此印与所谓八大“婚姻”联系起来(夫的意思被说成是丈夫)。其实,这是一个误释。“天闲”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境界。庄子曾举马的故事说天人之别,野马放逸,任其驰骋,这是天;将马套上缰绳,装上衡轭,马成了一个非自由的马,一个任人驱使的马,这就是人。庄子“天闲万马”的境界,后来成为中国艺术的境界之一。董其昌论画有所谓“天闲万马,皆吾师也”、“天闲万马,皆吾粉本”之说。八大山人用此语,来强化他的无念说。八大在评倪云林时,以天骏腾空,白云出岫”形容其妙,所赞扬的正是空灵廓落之境。 2.涉事。在上节所举山人《莲房小鸟图》中,山人又有“壬申之七月既望涉事”之款识,其中“涉事”二字在山人后期作品中多见。它是八大作品独具的面目,中国绘画史上没有此例。他将绘画称为“涉事”,突出的就是无心思想。对此,八大在1693年所作《鱼鸟图卷》自识中有具体解释:王二画石,必手扪之,蹋而完其致;大戴画牛,必角如尾,蹋而成其斗。予与闵子,斗劣于人者也。一日出所画,以示幔亭熊子,熊子道:“幔亭之山,画若无逾天,尤接笋,笋者接笋,天若上之。必三重阶二帖纸,纸处俯瞰万丈,人且劣也;必频登而后可以无惧,是斗胜也。”文字亦以无惧为胜,矧画事!故予画亦曰“涉事”。写文章,必以无惧的心态方能取其胜,画画也是如此,以无惧的心态、好斗争胜之心方能画出好画。山人说,他是劣于斗的人,他不是以好斗 ——勇于挑战的心理去作画,而是随意而往,所以他将作画称为“涉事”——只是随便来做这件事而已。“涉事”,就是“平常心即道”。禅宗强调诸法平等,反对争斗。有个和尚问赵州大师 :“二龙争珠,谁是得者?赵州说:“老僧只管看。”“只管看”,不是做一个世界的看客,而是不起一丝争执之心。不争之心,不于心念上去探讨,就是不起念。有争辩之心,就是冲突不平之心,此心流转于内在幽暗的波浪中。唐代玄朗禅师说:“世上峥嵘,竟争人我。”证悟之后,就是由峥嵘的尘世,走入平和之境。禅心说到底就是一种无冲突之心、不争之心、所在皆适之心,虽无所追求,无所得,无所辩,但一切圆融,平和如大海,不增不减;如太虚,廓然荡豁;如朗月,一片澄明。翁万戈藏八大临古帖册十四开,其中第四开为临怀素书,其云:“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见,事去而心随去。”所录此语颇能反映八大的思想。所谓“涉事”,就是无所“涉”,无所“事”,虽“涉”而未“涉”,虽“事”而无“事”,如赵州的茶碗,一切平常而已。 八大山人 荷花双鸟 八大晚年颇神迷“鼓腹而歌”“羲皇上人”的上古境界,没有争斗,没有过分的欲望,质朴自然,从容恬淡,像夏日的南风和煦吹拂。八大有一诗云:“文窗九方便,凉风过时数。千金延上人(自注云:羲皇上人也);百万图老虎。”他在艺术中就“延”入这样的“羲皇上人”精神。他笔下的鸟,多神情古异,鹌鹑是他最喜欢画的鸟类之一,他笔下的鹌鹑,拱着背,冷着眼,尤其是鼓着腹,一副不落凡尘的样子。3.瞑鸟。八大山人喜欢画鸟,很少画飞鸟,也很少画觅食、追逐的鸟,他的鸟或是悠闲地静栖,或是冥然入眠,今见其有多幅睡鸟图。美国佛利尔博物馆藏有八大十一开的花鸟册,其中第九开为《瞑鸟图》,画一枯枝上的睡鸟,上有“八大山人画”的款识以及《八还》朱文印。山人有四开《花果册》之二为一瞑鸟,卧于迷离的怪石之上,石头只以淡淡的墨草草地点出轮廓,再以笔尖略染数点,给人若有若无的感觉,突出无所用心的韵味。 清 朱耷 杨柳浴禽图轴纸本119x58.4北京故宫现藏于广东佛山市博物馆的八大《柳禽图轴》,是其晚年的作品。画怪石旁的枯柳,柳树柔软的枝条在寒风中舞动,枯枝上二鸟独脚站立,静静地栖息,微闭的眼睛,似乎正在进入梦乡。这幅作品同样突出的是悠闲、无念,世界的一切似乎都离它们远去,它们栖息于这世界的宁静中。八大的睡鸟图与石涛的《睡牛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表达无念于心的思想。《睡牛图》石涛自题诗云:“牛睡我不睡,我睡牛不睡。今日清吾身,如何睡牛背?牛不知我睡,我不知牛累。彼此却无心,不睡不梦寐。”牛睡了,我睡了,牛不知我睡了,我也不知牛睡了,不秉一念,不存一心,一切都自由自在地存在,互不关涉地存在,互不影响地存在。瞑鸟和睡牛二图突出的就是这样的无心思想。4.不滞情境。八大的艺术对人类“滞情境之困境多有揭明。所谓“滞情境”,就是流转于情感取舍之途。人有欲望,其行为就会有目的,在目的的驱使下,就会去追逐。追逐在欲海中,就会失落真性。在追逐中,必有所受,得之则喜,失之则忧,喜怒哀乐之情必由之而起。于是,人们陷入了情的困境中。 枝上鸜鹆图 在《传綮写生册》上,八大山人题诗有谓:月自不受晦,澹烟蒙亦好。俯仰瞷晴轩,篱根空皎皎。此时世上心,所习惟枯槁。谁解惜其花,长夏恣幽讨。月自明,即使有澹烟蒙其上。也不失其本自的光明。而“晦”是人所造成的。人的心中有遮蔽,月则无光。世界中一切,本自皎皎,即使是野田篱落,也自有生命之光辉。“此时世上心,所习惟枯槁”:说的是人何以造成遮蔽的根源。语本良价。良价有“三渗漏”说,即见渗漏、情渗漏和语渗漏。见渗漏说的是知识方面的障碍,语渗漏说的是字句中的障碍,而情渗漏说的是人情感取舍的障碍,良价解释情渗漏说:“智常向背见处偏枯。”《人天眼目》卷三引明安云:“谓情境不同,滞在取舍,前后偏枯,鉴觉不全,是识浪流转途中边岸事,直须字字中离二边,不滞情境。”这正是八大所说“此时世上心,所习惟枯槁”的语源。它指出,凡俗之见,为情欲所滞碍,一味取舍,在目的求取中失落了对真性的领悟,只能每走偏槁,造成对世界的误诠。所以,偏槁之见,乃情境所滞,世界的活络与其爽然而失。八大认为,走出情境的拘束,让世界皎皎光明地呈现。至乐无乐,是庄子哲学的根本思想,也是禅家要诀。在小乘禅法中,无喜乐感就是悟禅达到较高境界的重要标志。如由初禅、二禅、三禅悟入最高的四禅,四禅之境以念清静、非苦乐受为其重要特点,去喜乐之受,灭去一切欢愉,心中湛然如明镜止水。南宗禅更以超越喜怒之情为不二法门的重要标志,所谓无念之法,就是一念不生,也包括对喜怒哀乐之情的超越。临济义玄说:“尔一念心爱,被水来溺。尔一念心嗔,被火来烧。尔一念心喜,被风来飘。”(《临济录》)不滞情境的思想与八大故国之情表面上看有矛盾,长期浸染佛门的八大正是通过禅宗的无念哲学来克服心中的痛苦,他选择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解脱方式。他所画的鸟的眼神与此有关。 荷花翠鸟图 5.去机心。山人“天心鸥兹”款识中涉及到去机心的问题,其实“灌园长老”之号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在《传綮写生册》之三的一则书法作品中,八大有有趣的记载:己亥七月,旱甚,灌园长老画一茄一菜,寄西邨居士云:“半瞵茄子半疄蔬,闲剪秋风供苾刍,试问西邨王大老,盘飧拾得此茎无。”西邨展玩,喷饭满案。“灌园长老”之号,在山人早期作品中多见。此本《庄子·天地》,该篇记载,子贡南游楚国,返晋,过汉阴,见一老翁浇菜园,抱着一个大瓮到井中灌水,吃力多而功效少。子贡说:你为什么不用水车呢,水车用力少而功效大。这老翁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故事核心在反对机心,因为用机械,就是一种机事,是机事,就会有机心,有了机心,就破坏心灵的“纯白”——纯而不杂、光明澄澈的心灵。八大取“灌园”之典,所重即在破机心。机心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知识的活动,同时也是受法度约束的活动。6.芋头禅。八大说,他在佛门,过着“三两禅和煮菜根”的生活,生活平淡,但平淡中自有意味。《传綮写生册》中有一幅芋头画,上有《题画芋》诗云:“洪崖老夫煨榾柮,拨尽寒灰手加额。是谁敲破雪中门,愿举蹲鸱以奉客。”藏于日本的杂画册,也有山人所画的芋头,并有诗云:“云居鬼蓣岣嵝蕷,僧寺疏山与蜀岩。却上画图人脍炙,未向江獬说长馋。”在《个山杂画册》也有其《题画芋》诗一首,其云:“欧阜明月湖,鬼载盈仓箱。仓箱似蹲鸱,读易休为王。”“芋头禅”,得无念无住的禅门宗旨。从以上例举八大无念哲学相关的内容看,八大融道禅哲学精神,以无念为法,强调以光明朗洁的心灵照耀世界,在无遮蔽状态中显现真实。他所提倡的无念思想,就是禅宗所倡导的“平常心是道”。八大深谙赵州大师“吃茶去”的哲学深意,他在《十六罗汉颂》中有这样的句子:“咱吃盏茶,塞白时,尔在泰庙里褪牙齿。”暗喻的就是“吃茶去”的禅宗公案。马祖说,平常心就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去除目的、欲望、造作,去除一切分别见,就连成圣成佛的欲望也去除,平常心是菩萨行,是平等一禅心,是诸法平等的真正落实。《无门关》第十九则,记载了赵州和尚一首著名的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哪里有什么特别,平平常常地做事,就是得道。八大艺术在平常心中浸染甚深,他的画题材的选择、笔墨的表现、境界的创造等方面,都贯彻了这样的平常心。没有“平常心即道”的中国哲学精神,也就不可能有八大的艺术,那种在极平常生活中所涌现的高严生命感受的艺术。 鹰石图四、鸟迹:空灵的美感洞宗的行鸟道,强调世界一切法虚幻不实,故不可执著,不可沾系,体现了南禅“无住”的哲学思想,这也化为八大艺术流光逸影的风格。从《莲房小鸟图》来看,八大画一枝莲花,却是无根的莲花,荷塘、荷花,尽皆删去,作无所依傍状,造成独立无依的状态,潜藏着无所沾系的思想。无根,是八大山人花鸟画的常设。在他的画中,不仅莲无根,树无根,花木无根,甚至山也无根。往往他画山,山总在虚无缥缈中;他画树,往往是一枝横出,不知从何而来。一切都如云起云落,去留无痕;如“鸟迹”行空,似有还无。无根,在禅宗中象征无所羁绊、一丝不挂。禅宗的古德向无缝塔中安身立命,于无根树下啸月吟风,强调万法本无根,一落根,即被羁绊。《赵州录》记载:“问:‘大道无根,如何接唱?’师云:‘你便接唱!’云:‘无根又作么生?’师云:‘既是无根,什么处系缚你!’”无根就在于无系缚。无根和孤立是相连的,无根意在无住,唯有独立,方有无住不沾之心。八大画树画莲,等等,多作无根之态,显然受到禅宗无住思想的影响。 双鸠相依图八大的鸟道论,是一种无根之论,不沾不系之论,世界如幻影,故亦应缥缈无痕之心去体味之,不要有一丝的执著。八大的“鸟道”是幻影流动之“鸟道”。他说:“倪迂作画,如天骏腾空,白云出岫,无半点尘俗气。”他的画其实正有此境界。如原为王方宇所藏的《花果鸟虫册》八开之五,影影绰绰的坡地上,画一孤鸟,鸟形如影迹,一足轻沾山石,似落非落,一足提起,身体的体势向上,蓬蓬松松的羽毛微张,作提起之势,迷离的眼无意地闲游。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镜花水月、非幻非真的感觉。现藏于苏州灵岩山寺的八开《山水鱼鸟册》,第二开画一小鸟,极可爱,画面唯有此鸟,别无他物,小鸟尾巴高举,两翅抖动,两角向上微提,似飞非飞,欲落未落,长喙侧面对天,小眼微张。此画也是八大不粘不滞的故态。 本为唐云旧藏的八大十二开《书画册》,作于1705年,是山人在世最后一年的作品。之十为《双禽图》,这幅作品空灵至极,画二鸟静栖于寂寞的江岸,一鸟独足企立,一鸟静卧。图的主体以淡墨完成,只在最后以重墨微勾数笔,鸟的轮廓影影绰绰,石的外形也影影绰绰,没有烟雨,但整个画面似都在烟雨迷离中。八大山人的“鸟道”,是一空道,体现出空灵的美。清人沈灏所说的“寒塘雁迹、太虚片云”,正可用来评八大的画。读山人的画,如云影天光,如飞絮飘旋,如烂漫的落花随水而流,闪烁着迷离的光芒,在这里,没有粘滞,没有停留,没有执著,没有定在,如《坛经》所说:“离境无生灭,如水承长流,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罗蜜。”禅修炼到一个彼岸去,这彼岸(波罗蜜就是彼岸的意思),就是不粘不滞的境界。 清 朱耷 古木双鹰图 赞 (0) 相关推荐 部编语文一(上):识字6《画》精讲 同步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我会写 水shuǐ(开水.口水.水中) 去qù(下去.去向.不去) 来lái(来去.来了.来回) 不bù(不去.不要.不了) 二.我会认 远yuǎn ... 从前只识君之貌,此后更晓君之名 | 分享一款既方便又实用的识鸟、观鸟、拍鸟小程序 第209篇 [心尧爱生活] 丽江拉市海,骑马走茶马古道,赏鸟走观湖长廊! 我到丽江旅游,游了丽江古城,爬了玉龙雪山,又琢磨着上哪儿玩玩去? 我的眼光聚到了丽江拉市海湿地公园,走,去看看! "拉市"为纳西语,"拉"意为荒坝," ... 【徽州古道32】歙县贤源岭古道(上):古徽南下一“鸟道” 贤源岭古道(上)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古时道路多为羊肠小道,明万历<歙志>记载:古道出入谷间,无跬步夷旷,险绝处高则架木为栈,低则垒石为塘(路),因其与兽蹄鸟迹相交,故称为鸟道.明弘治< ... 【徽州古道32】歙县贤源岭古道(下):古徽南下一“鸟道”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古时道路多为羊肠小道,明万历<歙志>记载:古道出入谷间,无跬步夷旷,险绝处高则架木为栈,低则垒石为塘(路),因其与兽蹄鸟迹相交,故称为鸟道.明弘治<徽州府志> ... 走完剑门关鸟道,才明白什么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路上有人被吓哭 走完剑门关鸟道,才明白什么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路上有人被吓哭 八大山人石鸟图 八大山人石鸟图 东莞市谢岗镇谢岗围观鸟基地观鸟日记 观鸟日记(谢岗镇谢岗中学谢添燊) 时间:2016年4月29日 地点:东莞市谢岗镇谢岗围谢岗中学观鸟基地 天气:阴 那是一个我原以为平淡无味的星期五 ,但是生物老师张老 ... 朱良志:八大山人强烈的孤独感 作者:朱良志 八大长于水墨写意,这是宋元以来兴起的一种画法.发展到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文人水墨画写意大师,八大为其划时代的人物.在水墨写意画中,又有专擅山水和专擅花鸟之别,八大则两者兼而善之.他的山水 ... 八大山人的鸟,原来是这样画出来的 八大山人画鸟特点,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写意:八大山人以绘画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抒发他内心的抑郁,所以他喜欢用大笔水墨写意,他的画富有寓意,具有象征性,绘画题材大多是日常生活所见,通过变形.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