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的命运 | 林凤生
文/ 林凤生
近日准备搬家,故将家里的杂物一一清理,特别是两千来本藏书让我发愁,真的是书多为奴啊!
只能粗粗地加以甄别,将估计不会再用的书,让收旧货的老板收购之。前后来了3位老板,都很精明而且懂行,他们专注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文史类图书,最好是线装的。对于我留存的大部分理工类图书(有些还是外文原版)嗤之以鼻,连称分量卖都不收,认为这是体力活。其中一位江苏籍的是个老法师,好像很懂画,不仅把我原来收藏的一些画册(中国画)悉数购入,而且聊起画坛掌故,也如数家珍。
后来,他知道我小时候跟唐云学过画,就不断地问有没有唐先生的作品。见我不理睬,便说你自己画的也可以。我回答:“这是小时候的事,如今已经久疏于此道。”
一天,我偶然发现家中居然还留了一幅自己的画,原来是1993年的时候,侄女出国临时要,我画了几幅,这一幅是挑剩下来了的。取出来一看,已经破损了,霉点斑斑。
过几日,这位收旧货的老板来了。我把此画给他看,他连连说好,并提出以300元的价格收购。我想这样的画留着无用,弃之可惜,既然他乐于收购,也就给他了。
我接着问:“我又不是名人,画如此破损,你拿来何用?”
老法师答:“这幅画有三个优点:一,一看就是旧画,充满沧桑感,绝对不是做旧的;二,画技还不错,有点唐大师的风味;三,也是最主要的,你在画上的落款位于右下角,很容易处理。”说完,狡黠地一笑。
这时候,我有点懂了,我的画原来是派这样用场的!
后来,我从书堆里找到了一幅唐先生的真迹。那是20世纪60年代,我去江苏路唐先生寓所学画,每次学画,他都会让我带一两幅示范作品(不署名)回家临摹,下次去的时候归还。唯有一幅《荷花》,我特别喜欢,唐先生说喜欢就留着看看吧!他原来还答应要在画上落款、钤印,后来因为去黄山好几个月忘记了,我也没好意思再提。
许多年后再见此画,已经是20世纪末,先生也已经作古。我为留念特意到朵云轩装裱,收藏至今,一直没打开来看过。那天,打开一看,也已经发霉了,让我心痛不已。
又过几天,收旧货的老板来。我便拿出来展示(并不是要卖),他看了连连说好。“唐先生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墨色淋淋、气韵生动,自有一股清新之味。”但是告诉我,这样的画,他们是不收的,因为上面没有落款、印章。
我反讥说:“你不是说这幅画好吗?”
老板:“我不收藏画,只是倒手转卖、过过手而已。买我画的客户虽然有钱,兜里银子多,但肚中墨水少。他们买画也不过是装装门面,只看名头,再说也看不懂好坏。”
我听了,如醍醐灌顶,想起《红楼梦》里那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